千古《蘭亭》,究竟好在哪

大道知行 2024-04-12 12:52:49

仇英(款) 《蘭亭雅集圖》

如果在我國書法中挑出一件最熟知的作品,你會挑哪一件?大家可能首先就會想到王羲之的《蘭亭序》。《蘭亭序》被譽爲“神品”,王羲之(303—361)被尊爲“書聖”。作爲王羲之的代表作,《蘭亭序》成爲無數書法人學習的至高典範,那麽它到底好在哪?

01

《蘭亭序》的誕生

《蘭亭序》的誕生,緣于曆史上一次美好而令人向往的“蘭亭雅集”。《蘭亭序》開頭就說,“永和九年,歲在癸醜,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修禊事,是古人在每年的三月初三(上巳日)舉行的滌除不祥的活動。這次活動是在東晉永和九年(353),王羲之召集人,當時他正在右軍將軍、會稽(今浙江紹興)內史的任上。雖說是修禊事,有一些特定的儀式,但同時也是一次踏春、雅集和詩會。寒冬過去,在江南的暮春時節,“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群賢畢至,少長鹹集”,大家聚在一起多麽開心。

這次雅集包括王羲之在內共有四十二人,其中有二十六人賦了詩,十六人“詩不成”。王獻之(344—386)當時還是個孩子,才十歲,所以也是“詩不成”。王羲之在這次雅集中吟得兩首,一首四言詩,一首五言詩。五言詩曰:“仰視碧天際,俯盤綠水濱。寥朗無厓觀,寓目理自陳。大矣造化功,萬殊莫不均。群籁雖參差,適我無非新。”今天我們讀到這首詩,可以想見王羲之當日在蘭亭雅集上的快然自足,曠達開朗,萬物與我融融無間。

王羲之《蘭亭序》(局部)

這次雅集活動,得詩三十七首,作爲召集人的王羲之乘著興致爲此撰序一篇,即《蘭亭序》,共28行、324字。可惜的是,《蘭亭序》的真迹已經失傳,只有摹本和刻本。有一種說法認爲,真迹流傳到唐太宗李世民的手上,李世民尤爲鍾愛王羲之書法,在他看來,唯有王羲之書法達到了“盡善盡美”的境界。太宗去世後,真迹也隨之陪葬昭陵了。今天的我們欣賞《蘭亭序》,主要看唐人的摹本、臨本與刻本。

唐摹本中,最好的一個是馮承素摹本,高24.5厘米,寬69.9厘米,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馮摹本也叫“神龍本”,因爲它的前邊與後邊都蓋了“神龍”印章。“神龍”是唐中宗李顯的年號。“神龍本”是大家平時最常看到的,也是學書者最常臨的,因爲這個本子傳摹最精致,最接近王羲之原作。

除了“神龍本”,還有虞世南摹本、褚遂良摹本。此外,還有刻本。刻本流傳更廣泛,最有名的是“定武本”,是據歐陽詢的摹本刻成。

清代以來,一些研究者提出,《蘭亭序》並非王羲之所書。不過,就他們所舉出的證據來看,這一觀點尚難以令人信服。由于真迹不存,我們今天探究《蘭亭序》之美,主要以“神龍本”爲主,同時也參考其他本子。

02

純粹行書之美

我們知道,書法有五種字體: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這五種字體,就像餐飲裏的各大菜系,各有味道,每一種字體的美感也各有不同。

行書,介于草書與楷書之間,它既不像草書那麽潦草,也不像楷書那麽莊正。前人說“楷如立,行如走,草如奔。”楷書就像站著的人,行書則是悠然行走,草書則像奔跑一樣,很快。這其實就把楷書、行書、草書的速度和動態的差異形象生動地表述出來了。

行書是一個特別寬泛的概念,有偏向楷書一點的行書——“行楷”,也有偏于草書一點的行書——“行草”。《蘭亭序》則可以說是不偏不倚的“純粹行書”。所以,我們看《蘭亭序》,既飛動流暢,又容易辨識;既有草書的灑脫感,也有楷書的方整感。也可以說,有一些浪漫又有一些現實,是浪漫與現實的結合,這是不是跟我們理想的生活狀態也有點相似?我們之所以喜歡《蘭亭序》,部分原因也是因爲喜歡一種理想的生活狀態。

除了《蘭亭序》,王羲之還有很多其他行書帖,也很精彩,但都比較短。如《快雪時晴帖》,寫得輕松散淡。可是看幾行就沒了,不像《蘭亭序》這麽長篇幅,讓人看得過瘾。精通書法的宋高宗趙構談到他讀《蘭亭序》的體會:“右軍它書豈減《稧帖》?但此帖字數比它書最多,若千丈文錦,卷舒展玩,無不滿人意,轸在心目不可忘。非若其他尺牍,數行數十字,如寸錦片玉,玩之易盡也。”王羲之其他的行書也不是不好,只是不像《蘭亭序》這樣不僅單字美,而且字數多、篇幅長,就像聽一首長樂曲,抑揚頓挫、跌宕起伏、絲絲相扣,是“千丈文錦”,怎麽看都看不夠。

03

開一代新風:從質樸到妍美

王羲之的《蘭亭序》之美,還體現在它開創了一代新風。要理解這一點,須放在一個宏觀的曆史的角度來看。王羲之所處的東晉,是曆史上書法從質樸之風轉向妍美之風的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王羲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此,深解王羲之書法的元代書法家趙孟頫看得很明白,他說“右軍字勢,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于天然,故古今以爲師法”。

在王羲之之前,所謂的“古法”,往往存有較多隸書筆意,字形寬寬的、扁扁的。這種書風,到了王羲之活動的時期也還在延續著,例如王羲之前期作品《姨母帖》。

但在後期,王羲之擺脫了《姨母帖》那樣的“古風”樣式,開創了如《蘭亭序》這樣煥然一新的書風。在審美上,後人將前者歸爲“古質”,後者歸爲“今妍”。當王羲之同時代的書法家們還沉浸在“古質”中時,王羲之迥然特出,一變古法,這需要過人的膽識。王羲之的新風一出來,在當時就很受追捧,同爲書法世家——庾家的子弟們都不願意學習本家書法,轉而紛紛效仿王羲之書,甚至引得庾家書法名手庾翼大爲不滿:“小兒輩乃賤家雞,愛野鹜,皆學逸少書。”

王羲之的妍美書風,奠定了東晉以來一千多年的書法審美根基。我們今天對書法的審美,其實也是被王羲之和他引領的時代新風給塑造的。普通人評價一個人的毛筆字或硬筆字,常常說“好看”或“漂亮”,這背後其實就受到了王羲之創立的書法審美觀的影響。

04

筆墨有靈

《蘭亭序》除了整體感覺上的妍美之外,單個字看,單個點畫看,都顯得特別有靈動感,活潑潑的,可謂“筆墨有靈”。

例如“爲”字,寫成黑體字,筆畫都一樣粗細,愣愣的。但我們看《蘭亭序》裏的“爲”字,好似一個在跳舞的小精靈,它是有生命的,很有靈性的樣子。王羲之通過手中的筆墨,將一個個文字符號變成了一個個活潑的生命。又如《蘭亭序》裏的“足”字,有一個很有重量感,另有一個則很輕盈,形如舞袖。兩個“足”字對照,正應了前人贊美書法所說的,“重若崩雲,輕如蟬翼”,也讓我們想到後人贊譽王羲之書法的八個字“龍跳天門,虎臥鳳阙”,既能飛騰,也能莊重。

再從王羲之書法的一個個點畫、一根根線條來看,它有一種晶瑩透亮的質感。這種質感,與顔真卿的《祭侄文稿》是兩種類型。《祭侄文稿》當然也是一件絕好的作品,堪與《蘭亭序》媲美。但《祭侄文稿》的點畫線條,是一種蒼勁、斑駁、老辣的萬歲枯藤般的質感。而《蘭亭序》是一種溫潤如玉的質感,透顯出一種青春氣息。

王羲之的書法能有此魅力,自然離不開他的筆法特點。他的筆法,人稱“八面用鋒”。什麽是“八面用鋒”?我們知道,毛筆的筆頭是圓錐形的,古人按照東、南、西、北、東北、東南、西北、西南的區分方位的方式將這個圓錐形筆頭也分爲“八面”。不論是誰,作書時都會有一些用筆慣性(也可以說是“惰性”)——圓錐形毛筆的“八面”通常只用少數幾個“面”,還有些“面”則極少用到——相當于“盲區”。而王羲之卻不是這樣,他把筆鋒順著用、逆著用,各個角度、各個面,全都用上了,所以是“八面用鋒”。從整個書法史上來看,能“八面用鋒”者寥寥無幾,“宋四家”的米芾可以算一個。而米芾說,他自己的“八面用鋒”,正是源自王羲之《蘭亭序》。所以王羲之是“八面用鋒”的開創者。正是因爲王羲之能“八面用鋒”,所以《蘭亭序》的點畫千變萬化,結構和章法也同樣千變萬化。

書法家發揮毛筆的獨特性能,就像二胡演奏者拉二胡一樣,高明的演奏者都能把二胡樂器本身的性能發揮到極致,聲音一出來,就能把我們的耳朵“黏住”。王羲之就屬于這樣的人,他是把毛筆的性能發揮到極致的書法家,正是他樹立了筆法在書法中的核心地位。王羲之的《蘭亭序》,構建了一個精致而豐富多變的筆法王國,令後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05

樂與哀

接下來,我們要來看一看《蘭亭序》這一篇文字。它既是書法史上的千古名作,也是文章史上的千古名篇。

《蘭亭序》的前半篇,堪稱一幅絕好的山水畫卷,“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勾勒出的環境清幽極了,我們現在讀到這十六個字的時候,盡管時隔一千多年,仍然心向往之。蘭亭雅集的現場,雖然沒有“絲竹管弦”的音樂,但是暮春時節,正是鳥語花香。更何況,還有大家最喜歡的飲酒賦詩活動,所以“一觞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而且這一天的天氣也好,“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天時、地利、人和,都湊齊了,對于與會之人來說,可謂暢快。此時,正可以“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王羲之的這一刻,萬物與我爲一,“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

這樣的時刻,這樣的歡快,要是能一直下去該多好?可是人的一生,就如白駒過隙,俯仰之間,一輩子就過去了。于是,“俯仰之間”就成爲“陳迹”了。我們的生命,不論是活得時間長還是短,最後都會“終期于盡”。生死大事,每個人都要面對,盡管我們經常說要放下生死、看淡生死,但是王羲之覺得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實在太難了。

生死問題,引發了無數人對生命的沉思與感慨,王羲之讀到前人詠歎生命的文字,覺得特別契合,就好像從自己心底發出似的。《蘭亭序》最後的結尾說道:“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確實,今天我們讀到王羲之這篇《蘭亭序》文章還是有頗多感慨。

我們若將《蘭亭序》從頭至尾細細看一遍,也能看出前後情緒的變化在筆墨上的體現。《蘭亭序》的開頭部分,寫得平心靜氣,字的大小相近,每個字都顯得柔和輕盈,行距也較寬,但是越往後,情緒和興致起來了,章法開始變得參差錯落,行距也變密了。我們將開頭部分與最後部分對比,可以看出在大小、提按、速度、力度、轉折等方面的差別。

唐代書家孫過庭在《書譜》裏說,書法在本質上是“達其情性,形其哀樂”。在王羲之之前,書法的“抒情”這一點並不是很明顯,自王羲之始,因爲他的筆法精熟,因爲他的情感細膩,所以“抒情”成爲書法內涵的一個重要方面。

說到這裏,我們討論一下《蘭亭序》裏的塗改問題。《蘭亭序》裏有多處塗改,因爲這是一篇現場撰寫的文稿(也有些研究者認爲是初稿後的謄抄稿)。據說王羲之後來寫了很多次都覺得不如這一篇好。這是爲什麽呢?因爲在書法中,反映書寫者情感的,不僅是文字的內容,還有筆墨帶來的“圖像感”,它就像是書法作品的“心電圖”。《蘭亭序》中保留的塗塗改改,正是這種“情緒圖像”的一部分,也是當時王羲之生命狀態的一部分,如果少了它,紙面上看似乎是幹淨了,但也無形中等于抽離了王羲之當時的情緒。之所以有塗改,不是因爲有幾個字寫得不美而要多描幾筆、要改得更好看,而是作者在撰文過程中的修改,是爲了追求達意,爲了在詞語上表述更精准。

06

出之天然

中國的書法是追求境界的藝術。在書法上,大家共同追求的理想境界是:天然。古人還把書法評爲三個等級:神品、妙品與能品。在三品之外,還有一個“逸品”。逸品的書法家,往往是隱逸之士,注重于不受世俗的條條框框所拘束的個人趣味。神品,則不僅注重法則,而且要能精熟法則,從心所欲,從人工到天然,達到一種“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境界。王羲之的《蘭亭序》被譽爲“神品”,即達到了自然而然的天境。

古人看書法,不只把它看作一個個文字符號,而是更進一步把它視作一個個生命體。就像唐代書論家張懷瓘所言,“夫草木各務生氣,不自埋沒,況禽獸乎?況人倫乎?猛獸鸷鳥,神采各異,書道法此”。書法的理想,也要呈現這種神采各異的生生之氣。一篇好的書法,就像天地萬物一樣,每個字都是有靈性的,天真而自在。

王羲之《蘭亭序》,正是“百物之狀,活動圓備,各各自足”的高度體現。你看《蘭亭序》裏的每個字,筆勢翩翩,左顧右盼,欹側多姿,每個字都是鮮活的。《蘭亭序》通篇呈現了變化而又自然,每一個字都像是被賦予了獨立的生命,字自己會說話、會動作。能達到這種生命天趣,王羲之的技法精熟固然不可或缺,但更重要的是王羲之從宇宙自然中感悟到的萬物有靈。王羲之的《蘭亭詩》說,“大矣造化功,萬殊莫不均”,衆生平等,不齊中有大齊。“群籁雖參差,適我無非新”,盡管萬物各有其性,各有所別,但是無不躍然而現生機。當然,這活潑跳蕩的生機,也是書者本人的心靈節奏,心外與心內本是一體的。

可以說,《蘭亭序》是每個書法人心目中永遠的“桃花源”。它是此境跟彼岸的結合,是現實與超越的並在,可能是我們一輩子都讀不完的。

◎本文原載于《光明日報》(作者方建勳),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