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塔尼亞胡爲什麽這麽狂?狂是猶太人的性格底色!

一桢見血 2024-05-14 05:18:32

很多人問爲什麽內塔尼亞胡這麽狂?

小吳認爲,狂一直是猶太人災難的源頭,更是猶太人的性格底色!這一點從猶太教經典經文裏就可以看出來,猶太人從未把其他人放在眼裏。猶太教經典經文中有大量的語句在自擡猶太人的身價,在貶低非猶太人。

我們簡單抽取幾句,第一句:猶太人被稱爲人類,但非猶太人不是人類。他們是蠢貨。第二句:盡管非猶太人與猶太人具有相同的身體結構,但他們和猶太人相比,就像猴子和人類作比較。所以,在猶太人眼裏,盎撒人、阿拉伯人都不是人。這就是刻在猶太人骨子裏的傲慢和狂!

內塔尼亞胡這個人的狂,既是猶太人的狂,更是猶太複國主義對國土近乎偏執的渴求。

內塔尼亞胡出生于1949年,這個人的人生似乎就是和以色列這個國家捆綁在一起的。內塔尼亞胡其實來本不姓這個,原來是一個波蘭名字叫米雷伊科斯基,後來把姓氏希伯來化,才改成了“內塔尼亞胡”,意思是“上帝賜予”的意思。說得再通俗一點,這叫天選之子的意思。

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結束,以色列只能說慘勝,如果沒有美西方的支援,以色列早已滅國。這時候的內塔尼亞胡已經成年,第四次中東戰爭給了內塔尼亞胡思想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內塔尼亞胡其實從這時候開始內心就埋下了“右翼”的種子,那時候整個以色列極端主義、民族主義強勢擡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利庫德集團。

簡單的三句話說清楚這個利庫德集團:反對和阿拉伯世界媾和,反對跟德國人談判,主張占領巴勒斯坦全境!1977年議會選舉中,利庫德集團上了台。內塔尼亞胡從那時候開始被作爲政治新星被不斷培養和扶持。內塔尼亞胡本身高學曆,對美國和以色列都熟悉,最核心的是他的態度立場與利庫德集團高度一致。

對內塔尼亞胡政治生涯最重要的事件是,1993年,以色列總理拉賓與巴解組織領袖阿拉法特在美國握手言和,簽訂了《奧斯陸協議》,成爲巴以和解的裏程碑。當時以色列內部民怨沸騰,他們把以色列總理拉賓稱爲叛徒。這個時候,內塔尼亞胡適時地站了出來,他煽動猶太民族情緒,大肆鼓吹猶太民族的文化優越性。這種煽動民族主義的套路其實和當時的希特勒有點類似!

這種極端的行爲讓內塔尼亞胡的人氣值直線飙升,隨後內塔尼亞胡高票當選爲利庫德集團主席。內塔尼亞胡的上位之路總是伴隨很多順理成章的鋪墊,1995年以色列總理拉賓被刺殺!47歲的內塔尼亞胡承諾會繼續擴大猶太定居點,他就順理成章成爲了以色列總理。

內塔尼亞胡的上台意味著以色列的基本國策從拉賓時期的“用土地換和平”,轉而走“武力換和平”路線。

當時47歲的內塔尼亞胡提出了一個“要一個安全的和平”的口號,他多次表達自己的施政觀點,就是要對阿拉伯國家實現“威懾性和平”。在第四次中東戰爭結束以後,以色列事實上開始了核武器的研制,到了中東戰爭結束後的1980年代,以色列已經有了成規模的核彈頭數量。這些核彈頭也成爲阿拉伯國家最忌諱的存在,也成爲內塔尼亞胡強勢擴大猶太人定居點最大的底氣。

有壓迫就有反抗,在內塔尼亞胡強勢的外交和對外政策上,以色列的國防時刻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以色列因爲有美國的撐腰有恃無恐,從上台以來就開始不斷侵占巴勒斯坦地區的土地。

1999年,內塔尼亞胡深陷出軌醜聞導致他連任失敗。但他下台的第二年巴勒斯坦就爆發了第二次大起義,以色列在沒有內塔尼亞胡的指揮下度過了戰亂的6年。這期間的以色列經濟萎靡,國內一片混亂。以色列方面不得不請內塔尼亞胡出山。這個高學曆人才出任財政部長,把以色列經濟治理得井井有條。這也重拾了民衆對他的信賴,2009年3月,內塔尼亞胡重新成爲了以色列政府總理。就這樣,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地區和法塔赫、哈馬斯不斷鬥爭,不斷蠶食他們的土地。

2007年6月,巴勒斯坦爆發了一場內鬥,最終結果是哈馬斯控制了加沙地帶,驅逐了法塔赫。哈馬斯一貫主張讓以色列在地圖上消失。所以哈馬斯成爲內塔尼亞胡最想要消滅的組織,只要消滅哈馬斯,他們就可以把法塔赫當做傀儡政權圈養起來,實現控制整個巴勒斯坦地區的圖謀。

從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看出,內塔尼亞胡之所以要不顧世界的反對進攻拉法其核心原因就是內塔尼亞胡認爲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在2010年到2020年期間,內塔尼亞胡首先是放出和談的煙霧彈,穩住了敘利亞和伊朗,並且控制著戈蘭高地大部分地區。然後利用美國境內的猶太遊說團體施壓美國政府加大對以色列的支持,加大對伊朗的制裁。

長期執政讓內塔尼亞胡在以色列一手遮天,這個瘋狂的人最終走向了極端。2022年12月,內塔尼亞胡組建了以色列“史上最右政府”。這事實上就是後來司法改革以色列暴亂、哈馬斯大規模進攻還有現在巴以新一輪大規模沖突的源頭。

以色列的底氣在于美國還未衰退,猶太族群仍控制著美國。但內塔尼亞胡不知道的是,美國已經衰退,而猶太族群因爲他變得聲名狼藉。他的所作所爲葬送了整個猶太族群!

1 阅读:161
评论列表

一桢見血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