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老總問開國大校朱開印:你一年能吃多少肉,有沒有80公斤?

漫步史書 2024-05-18 09:47:47

1959年4月24日,應東歐七國與蒙古國的邀請,彭老總率領中國軍事友好代表團訪問了上述國家。

曆時一個半月,彭老總親眼看到了東歐各國人民生活水平,心情頗爲沉重。

事實上,在五六十年代,東歐國家政治上都出現了動蕩,當時我們受邀出國訪問,本來心裏有一杆秤,下意識的認爲他們國家之所以出現問題,是因爲他們的經濟工作出現了問題。

可沒想到的是,當彭老總率團親自到東歐參觀後,才發現真實情況完全不是那麽一回事兒。

五六十年代,東歐國家政治上動蕩不安,蘇聯在這方面采取了強硬的姿態應對,雖然動蕩暫時平息,但是東歐各國對蘇聯仍然很緊張。

蘇聯對這種情況其實也有心無力,無奈之下,他們通過東歐各國請中國出面斡旋,對外展現一下中國仍然同蘇聯“親如兄弟”的關系。

當時,東歐各國欣然同意,他們也需要中國出面,希望中國能給予他們支持,順便幫助他們穩定一下國內的民心。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當時蘇聯同中國的關系也很緊張,但還沒有到後來關系破裂的程度。

毛主席那時仍然主張團結一致,同蘇聯搞好關系,所以在彭老總出國之前,毛主席還特意跟他強調:

“要團結還是得有一個“頭”,這個“頭”還得是蘇聯⋯⋯”

在毛主席的心目中,這項工作做得好的還得是彭老總出面才行。

也的確如毛主席所預料的那樣,彭老總是最合適的人選。

因爲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緣故,東歐各國對彭老總的到來十分歡迎,幾乎每到一地,彭老總都會受到當地百姓熱烈的歡迎,衆人爭相目睹他的風采,並且還高喊:

“英雄!中國!英雄!彭德懷!”

彭老總曆來一貫主張低調謙遜,對這一切顯得很不適應,他對許多東歐國家的一些領導人說:

“不要喊我英雄,受歡迎的不應該是我,應該是那些在戰場上獻出生命和鮮血的我的同志們,應該是這些同志的母親、妻子和他們的親人。”

當時,彭老總雖然在公開場合多次表示了要團結,但也指出了中蘇之間存在的分歧,盡管推誠置腹的談話,也贏得了東歐國家的好感,但也有不少人勸彭老總:

“是不是多從正面談?不要涉及蘇聯的是非,不然會火上加油。”

彭老總搖搖頭:

“早晚也得說,我們不能叫兄弟國家感到中國人是傻帽,日後又奇怪我們怎麽突然變了調!”

東歐各國在接待彭老總一行,也拿出了很高規格的標准,不過彭老總並不在意這些,他很注重參觀東歐各國的農業、工業的建設發展。

誠然,東歐各國在經濟建設方面也有明顯的短板,可他們民衆的生活水平卻要好不少,這與大夥出國之前所設想的完全不同。

要知道此次彭老總出國時,正值國內困難時候,各方面物資供應都很困難,老百姓吃不飽飯已經是一個普遍現象。

所以衆人都很好奇,既然大家生活都這麽好了,爲什麽社會還會動蕩呢?

彭老總也陷入了深思。

彭老總率領代表團在東歐各國,除了受邀參觀軍事基地外,最主要的就是當地考察工業、農業建設。

當時,代表團在東歐各地農村參觀,發現那兒的老百姓家家戶戶都住著連排的小別墅,有的村莊花草彌漫,活像是一個大花園,大部分的農家甚至還有汽車、摩托車甚至農用車。

彭老總每到一個地方,都要到當地村莊去,但那兒家家戶戶幾乎都這樣,也難免讓人懷疑,是東道主故意布局,所以彭老總後來也學聰明了,他故意不按照計劃隨意去一些村莊,以察看當地居民的真實生活情況。

不僅如此,彭老總還會專門隨機挑一兩個農戶,敲門進去,詢問家裏的情況,甚至不顧主人家怪異的目光,堅持要看看人家家裏的糧倉裏面有沒有糧食,還要看人家的衣櫃,看看人家穿什麽衣服。

據當時隨團的開國大校、時任國防部辦公廳外事處處長朱開印回憶:

“彭德懷到每處都像查債的一樣,了解得很仔細:人口、耕地、種籽、肥料、收入、床上、櫃子、廚房、倉庫……”

彭老總還會詢問當地百姓他們真實的生活狀態,當地百姓告訴他,他們那兒家家戶戶不僅豐衣足食,甚至每年還有那麽幾天攜妻帶子去風景區遊玩兒。

聽到這裏,彭老總也忍不住感慨:

“可以了!很可以了!”

彭老總甚至有好幾次指著村莊激動地對大家說:

“共産主義在哪裏呢?就在這裏!”

也因爲彭老總在國際上享有巨大的聲望,當地百姓對他也是發自內心的愛戴,並且還自發的贈送了許多小禮物,比如茶壺、紐扣、小帽等等,後來搜攏起來一看,發現能裝一輛大卡車。

雖然彭老總有言在先,要求把這些禮物都收好帶回去,但因爲代表團是坐飛機來的,光是茶壺就有一籮筐,實在沒辦法帶,只好作罷。

再見東歐各國領導人時,彭老總曾深有感觸的對他們說:

“我們來,看到你們取得的成就、革命和建設給你們的人民帶來的幸福,比我們原來想象的大,大得多,你們有很多經驗值得我們學習!”

整個考察調研過程中,彭老總的心情始終很沉重,他想到了我們當時國內的情況,頓時愁容滿面,隨行的朱開印大校還關切的問彭老總:

“老總啊,您是不是生病了?”

彭老總回答說:

“是啊,我病了,病得不輕呢!朱開印,我得了大病,叫‘恐懼病’。我擔心中國老百姓打我們扁擔啊!”

不過,有一點讓代表團最不能理解,既然當地的百姓生活已經這麽好,爲什麽還會出現社會動蕩不安的情況?大家到底是在鬧什麽呢?

代表團也是後來才知道,當時東歐各國民衆生活上雖然還算不錯,但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之所以出現動蕩局面,主要是因爲西方國家挑唆加上政策上的失誤以及曆史上人們對俄國人的反感情緒所導致的。。

彭老總率領代表團一行抵達東德,受到了時任主席的烏布利希的熱烈歡迎,他帶著代表團考察了東西柏林分界線。

當時,烏布利希跟代表團介紹了西德的情況:

“對面的西德在拼命搞福利社會,想以此炫耀他們制度的“優越”。最近,他們提出一個指標,要把每個西德人年均肉食消費量提高到80公斤,這對東德政府是個不小的挑戰,給了我們很大的壓力。”

“最近我感到很欣慰!”

烏布利希隨即話鋒一轉,向彭老總提出了請求:

“我從報紙上知道,貴國在糧食和肉類的生産上取得特大豐收,有大量節余。親愛的元帥同志,您能否向貴國政府轉達我們的意見,就是希望你們能幫助我們在肉食品供應上也接近西德的這個水平?”

烏布利希一句話,令當時在場的中國人無不汗顔。

對于我們的情況,彭老總可以說是深有體會,他早在1958年12月底就曾在湖南考察過當地實際情況。,所見所聞讓他觸目驚心。

在平江縣參觀工農業生産展覽館時,彭老總驚奇的發現,上面的農業生産數字竟然是顛倒公布的,把生産較好的1957年的産量公布爲1958年的,而把1958年産量稍次的,公布爲1957年的。

時隔多年以後,彭老總回憶起當時場景還十分感慨:

“如此造假,真令人害怕!”

烏布利希也只是從報紙上看到了我們“大豐收”的情況,卻並不知道其中的內情。

彭老總聽到烏布利希的請求,也是好一陣沉默,片刻後他才緩慢地嚴肅地回答道:

“主席同志,因爲我不分管國民經濟工作,所以對這方面的事情不太了解。但據我前不久在我國的一些地方的調查,各地報紙宣傳都有很多假話,我們的糧食和肉類不是很多,而是很缺。這是實話,絕沒有拒絕幫助你們的意思。回去後我將向我們的中央反映您的要求,也希望您不要抱太大的希望。”

盡管彭老總以極大的毅力壓抑住內心的情緒波動,但在事後回到賓館後,還是沒有忍得住。他把朱開印叫來問他:

“老朱,我問你,你一年吃多少肉?”

朱開印楞了一下:

“我也沒算過啊?”

“有沒有80公斤?”

彭老總目光灼灼的望著朱開印。

朱開印也只是苦笑著搖搖頭:

“天呀,80公斤?要撐死我呀!”

“唉!”

彭老總搖搖頭,無奈的說:

“要是我們的老百姓知道人家要我們幫助他們每年吃上80公斤肉,不知道要作何感想!”

聽到兩人談話,在一旁的王樹聲大將也十分感慨:

“唉,我們吹得太過分了!今天聽烏布利希對我們的贊揚,我這心裏真不是滋味!”

代表團中有一位隨行的工作人員發表了一番自己的感慨:“我們中國人生活雖然艱苦,但仍然保持著高昂的政治熱情,沖天的革命幹勁。這說明我們的政治思想工作有無比的威力。”

“啪!”

彭老總把上衣隨手丟在一旁的沙發上,很不以爲然的說道:

“是呀,我們中國的老百姓好啊,他們苦慣了,窮慣了!”

正搖頭歎息著,彭老總突然話鋒一轉:

“什麽政治思想工作好?應該想想了,我們的工作哪些方面不好,對不對得起中國的老百姓?”

在場的衆人一瞬間都安靜下來,靜靜地聽彭老總說。

“現在這種競爭,不僅僅是東德和西德,東歐和西歐,而是東方和西方。人家吃80公斤的肉,你吃20公斤,吃10年、8年還可以,日久了,你什麽政治思想工作也填不滿他的肚子,拴不住他的心喲!何況,我們三個月不知肉味的老百姓還多得很哩!”

總而言之,東歐一行,帶給彭老總的震撼還是非常大的,至少是在老百姓生活上,在當時我們同他們是有不小差距的,這讓彭老總非常痛心。

時至今日,中國人均每年肉食攝入量已經遠遠超過了當年的標准,甚至還遠遠超過科學規定的膳食標准,再也不用爲吃肉發愁,回想起當年彭老總痛心疾首,讓人忍不住心生敬意。

參考資料:

一、《不信青史盡成灰:彭德懷的鐵骨與柔腸》——滕敘兖/著;

二、揭秘:彭德懷曾在1959年廬山會議上7次發言反映問題——人民網-中國共産黨新聞網。

0 阅读: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