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能夠改變我們的生活嗎?

小珠隨心說 2024-05-13 23:53:17

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以我的親身經曆,給大家分享一下,心理學是如何改變我的生活的。

第一次接觸到心理學是看到了畢淑敏出版的《與自我狹路相逢》,這本書是凝結畢淑敏心理咨詢碩士博士班課程精華的一套專業心理作品,通過八個心靈遊戲讓讀者在遊戲中重新認識“習以爲常”的自己。

圖片取自網絡

而我做的第一個心理遊戲就是找一張白紙,寫上你當前喜歡,在意的任何東西,隨後讓你在其中放棄一件東西,一個一個的放棄,最終只留下一個,就是你最最最在意的東西。

我當時寫了金錢,愛情,某某好朋友,極高的成績,和親情,而我最先放棄的就是極高的成績(嘿嘿,我也不愛學習),隨後就是金錢,某某好朋友,愛情,我留下親情,當時確實沒想太多,就是每每想到父母親會離我而去,就抑制不住的心痛。

如果讓你做一次這個遊戲,你會寫下什麽呢?優惠得到什麽樣的答案?

圖片取自網絡

距離做這個遊戲已經三、四年了,我已經考上了大學,選擇了一所離家最近的學校,就是可以隨時回家。

這麽說,可能體現不出來這個遊戲帶給我的力量,那我再說一個故事,我的父母在我剛剛上初一的時候就選擇了離婚,我特別不理解這是爲什麽,每天都夾在兩個家庭中,聽著對對方的吐槽,聽著他們將離婚的責任推來推去,聽著他們向我打聽另一方的事情。

我是非常不耐煩與憤怒的,卻不敢對著他們表達出來,後來我遇見一個男孩,叛逆的我覺得他是真的關心我,我也開始了幻想中的愛情,甚至想過離開父母,我也可以自己生活。直到看見這本書,看見這一個心理遊戲,我掙紮了很久是選擇愛情還是親情。

後來我想明白了,愛情會煙消雲散,也果斷放棄了幼稚的戀愛,開始嘗試與我的母親聊聊心裏話,跟父親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憤怒。

我很慶幸我看了這本書,實在想不到我諾是選擇了愛情,那現在的我該何去何從呢!

在心理動力論中,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提出三我人格結構理論,即本我,自我,超我。"本我"(完全潛意識)代表欲望,受意識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識)負責處理現實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識)是良知或內在的道德判斷。三者相互關系很好理解,簡單來說,本我是人的本能,超我是我們的理想化目標,自我則是二者沖突時的調節者。

理解了這個概念,則就明白了爲什麽有善有惡?在面對惡意的事情,只要我們想想我是偉大的人,我達到了超我的境界,就可以平複自己的心情,不與惡意的事情計較,從而達到心情愉悅的境地。

今天的分享到此結束,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觀點,歡迎大家積極探討!!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