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國家?帶你了解一個真實的伊朗

燭下四十二度 2024-04-16 21:09:55

在西亞南部,有這麽一個國家,它就像是歐亞大陸之間的VIP通道,東西方文化的快遞小哥。

這個國家名叫伊朗,有31個省。

居住著大約8792.34萬人。

說起伊朗,我們得聊聊它的老祖宗——波斯帝國。

這位老祖宗可不得了,它曆史悠久。

文明的火種早在四、五千年前就點燃了。

那時候的人們,可能還在用石頭。

但他們已經建立了一個橫跨三大洲的帝國,簡直是古代的“跨國公司”。

1925年,一個名叫禮薩·汗的硬漢,結束了卡紮爾王朝的統治。

10年後,他決定給這個國家換個響亮的名字——伊朗,意爲“雅利安人之地”。

這就像是給國家做了個品牌形象升級,從“波斯”到“伊朗”。

聽起來更加酷炫,更具國際範兒。

伊朗的命運

曾經,在巴列維王朝的統治下,伊朗的經濟如同一匹脫缰的野馬。

奔跑在繁榮的大道上,一度成爲全球經濟的佼佼者。

那時的伊朗,與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的關系如同蜜月期,社會風氣開放,仿佛是中東地區的一顆耀眼明珠。

然而,曆史的洪流總是波詭雲谲。

1979年的伊斯蘭革命,如同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改變了伊朗的命運。

經濟開始步入下行,戰爭的創傷和國際社會的制裁。

更是讓伊朗的經濟雪上加霜,從昔日的繁榮跌落至困境。

1988年的伊朗,人口數量即將突破5500萬大關。

經濟壓力山大,就像是一輛滿載的卡車,在崎岖的山路上艱難前行。

爲了減輕這個“卡車”的負擔。

政府靈機一動,推出了“家庭計劃政策”,就像是給這輛卡車裝上了一個減速器。

鼓勵每個家庭最多只開兩個“小窗口”,也就是生育兩個孩子。

這個政策,一直持續到了2012年。

在這期間,伊朗的家庭結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在曾經的世界版圖上,伊朗與蘇聯肩並肩,共同守護著裏海這片水域。

然而,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

1991年蘇聯解體,世界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裏海沿岸的平靜被新獨立的國家打破——阿塞拜疆、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俄羅斯。

這四個新面孔加入了沿海國家的行列。

原本簡單的二重唱,變成了六聲部合唱。

裏海的劃分問題,也隨之變得複雜起來。

在接下來的22年裏,圍繞著裏海的海域劃分,各國展開了漫長的談判,就像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算盤,都希望能夠分到更大的一塊蛋糕。

經過長時間的博弈,最終的結果是有人歡喜有人愁。

最終,伊朗的份額被削減到了不到12%。

這讓它感到十分不滿,就像是原本的大蛋糕突然被切成小塊,自己只能拿到其中的一小塊。

伊朗雖然對結果不滿,但也不得不接受這個現實。

不過,大自然給了伊朗豐富的寶藏——石油和天然氣。

這裏的石油儲備量在全球排名第四,而天然氣資源更是占據了全球五分之一的份額。

銅和鋅的産量,也是世界矚目。

這樣的資源配置,讓它成爲了一個潛在的能源巨頭。

伊朗的油價出奇的低廉,公共交通費用也相當平易近人。

出租車行業卻是個例外,這裏的價格體系頗具“地方特色”。

本地人和外國遊客,往往面臨著不同的待遇。

乘坐出租車時,不使用計價器是常態,乘客和司機之間價格協商。

在伊朗的街頭巷尾,汽車是家庭的常見成員。

雖然多爲二手車,但在油價低得令人咋舌的國度裏,擁有一輛車並非難事。

這些車輛在伊朗的道路上穿梭。

成爲了這個國家生活節奏的一部分,也是伊朗人民生活狀態的一個縮影。

波斯地毯

在伊朗,還有一種藝術品。

它不僅僅是地面的裝飾,更是曆史的見證者——波斯地毯。

這種地毯,擁有著至少2500年的編織曆史。

每一根絲線都仿佛在訴說著一個個古老的故事,每一寸布料都承載著文化的厚重。

波斯地毯的制作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對美的追求。

它使用天然植物和礦石提取的染料。

這些來自大自然的饋贈賦予了地毯獨特的色彩,而這些色彩,曆經歲月的洗禮,依舊鮮豔如新,持久不褪。

17世紀,一塊波斯地毯的拍賣價格,高達1000萬美元。

這個數字在當時無疑是一個天文數字,足以見證波斯地毯的價值和地位。

如今,購買一塊正宗的波斯地毯,仍需付出不菲的代價。

每一塊地毯都是手工編織的,需要耗費數月甚至數年的時間。

每一針每一線都蘊含著工匠的心血和汗水。

這種對工藝的極致追求,讓波斯地毯成爲了伊朗的國寶,也讓世界爲之贊歎。

伊朗的盧特沙漠

想象一下,你身處一個溫度計都能熱到融化的地方。

這裏不是科幻電影的拍攝現場,而是伊朗的盧特沙漠。

一個因爲高溫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爲世界遺産的奇特之地。

這裏的最高溫度,能達到71攝氏度

聽起來,是不是像是個天然的烤箱?

在這樣的溫度下,即使是最頑強的生命,也不得不低頭認輸。

盧特沙漠的沙子,那是大自然的傑作,源自附近山脈火山的一次大爆發。

火山一發怒,噴出了無數的岩漿和火山灰,然後雨水來了個“洗白白”,把火山殘留物沖刷成了細軟的沙子。

這些沙子,當地人親切地稱之爲:

“烘烤的小麥”。

不過,這小麥可不是用來做面包的,而是用來形容沙漠中那幾乎能烤熟一切的高溫。

在這個沙漠裏,動植物幾乎是稀有物種。

偶爾能見到的,可能也只是一些特別耐旱的植物和一些勇敢的小動物。

人類在這裏生存?

那可不是鬧著玩的。

沒有足夠的水源,脫水就像是個不請自來的惡客,隨時准備給你一個大大的擁抱。

但你知道嗎?

就是這樣一個看似不適宜生存的地方,卻有著它獨特的魅力。

它那無邊無際的沙海,就像是大自然的畫布。

每一陣風吹過,都會在上面留下獨特的圖案。

夜晚,天空中的星星仿佛比其他地方更加明亮,仿佛是爲了讓迷路的旅人找到回家的方向。

而在伊朗的街頭,還有一道別樣的風景。

那就是女性佩戴的頭巾。

這可不是普通的頭巾,它是伊朗文化的一部分。

不管你是本地的還是外國的,只要你走在伊朗的街頭,就得戴上這個“文化的標志”。

頭巾有兩種主要款式,一種是“魯薩裏”。

這種頭巾通常由絲質材料制成,輕輕覆蓋在頭上,就像是年輕女性輕盈的步伐。

另一種是“赫賈布”。

這種頭巾設計得更爲實用,無需打結,就像是中老年女性的智慧和經驗,簡單而有效。

1 阅读:530

燭下四十二度

簡介:點燃愛國情,揭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