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情與殘酷:國産電影的疾病敘事探索

影視産業觀察 2024-04-28 11:39:36

《我們一起搖太陽》《白日之下》《天堂的張望》《送我上青雲》……近年來,疾病敘事作爲一個重要題材,在國産影片中得到了廣泛的探索和表達。從生理到心理,從殘酷到溫情,電影將疾病的種種面貌呈現在觀衆面前,引發了人們對生命、家庭、社會等諸多層面的深刻思考。這些影片以疾病爲切入點,巧妙地將人物命運、社會現象與文化價值觀融入其中,通過細膩的描繪和獨特的視角,讓我們感受到生命的脆弱與堅韌,思考疾病背後的社會現實與人性真相。

疾病敘事的影像書寫

國産電影對疾病的表達,可以分爲生理上和心理上兩種。前者往往以重疾、絕症以及身體上的殘疾作爲描繪對象,例如在《我們一起搖太陽》裏,女主角淩敏(李庚希飾)不幸得了尿毒症,男主角呂途(彭昱暢飾)則患有腦部腫瘤,兩人在病痛中相互扶持;《送你一朵小紅花》則講述兩位罹患腦腫瘤的少年韋一航(易烊千玺飾)和馬小遠(劉浩存飾)的情誼;《白日之下》聚焦香港殘疾院舍的非人道行爲,揭開了白日之下的黑暗另一面。

而後者則偏向于通過對一些病態心理的運用,塑造驚悚懸疑的劇情氛圍。如在《涉過憤怒的海》裏,邊緣型人格障礙金麗娜(周依然飾)和反社會人格障礙的李苗苗(張宥浩飾)引起了凶案背後一系列瘋狂的追凶與複仇;《深海》中患有抑郁症的女孩在瀕臨死亡之際,構築了一個屬于自己的幻想世界。在生與死的掙紮之中,她逐漸發現了自己內心深處的郁悶與痛苦,並最終得以釋懷。

疾病背後的“死亡”往往是影片最大的故事沖突。區別于殘酷的現實,電影會將“死亡”這一沖突作爲背景底色,並通過調色構圖、攝影機運行等視覺手段來弱化死亡帶來的痛苦,使用一種更加溫情的方式講述疾病下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支撐。以韓延的“生命三部曲”爲例,《我們一起搖太陽》在浪漫溫馨的婚禮中結束,兩位主角身體的“瑕疵”與現實的殘酷都在溫暖的氛圍中淡化;《滾蛋吧!腫瘤君》采用暖色調構圖,凸顯家人間深厚的情感紐帶,並以新生象征新的希望;《送你一朵小紅花》的鏡頭,在韋一航被推出病房之際緩緩拉遠,醫用隔簾與病房房門阻隔了他與逝去的馬小遠。將疾病作爲驅動劇情發展的核心要素,影片展現出病患角色在面對疾病甚至死亡時的心理與行爲。這些作品雖直面疾病與死亡,卻都致力于驅散癌症所帶來的沉重陰霾,傳遞出生活的溫暖與希望。

疾病敘事的選擇與再塑造

電影作爲最具通俗性、大衆性與商業性的藝術形式之一,其敘事內容的選擇往往能夠深刻反映社會文化與觀衆心理。整體來看近年來國産電影的疾病敘事,幾乎都涉及了重大疾病。

從生理角度來看,疾病無疑是一種自然事件,但在文化維度上,它一直承載著深重的價值判斷,這種判斷往往被賦予了一種隱喻性的含義,我們稱之爲“疾病的隱喻”。在疾病敘事中,創作者們需要考慮疾病的表征是否適用于影像表達,以及如何讓疾病元素的加入更好地服務于電影的主題和劇情、使故事更具戲劇性。在這種服務于主題和劇情之下的篩選中,癌症是爲廣泛使用的病症之一。

在癌症題材的選擇上,商業電影展現出了微妙的偏好變化。在高發癌症當中,創作者會避開那些可能會喚起觀衆“病恥感”的器官,轉而選取大衆認知更爲泛化的腦瘤、淋巴癌等。如《滾蛋吧!腫瘤君》中的女漫畫師熊頓罹患淋巴癌,《我們一起搖太陽》《送你一朵小紅花》《緝魂》中都設置了患有腦部腫瘤的角色。

癌症中還有一種特別的類型,在電影中更爲常見——被稱爲血癌的白血病。衆多電影如《送你一朵小紅花》《我不是藥神》《再見吧!少年》以及《天堂的張望》等都聚焦于白血病這一主題進行敘事。

過去,蘇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隱喻》裏提出結核病在文學和藝術中常常扮演“羅曼蒂克病”的角色,給人一種淒美、悲涼的感覺。然而,在現代的商業電影中,白血病這種“非腫瘤形式”的癌症逐漸取代了結核病的地位,成爲了電影中的新寵。這可能與白血病在視覺表現上的獨特性有關,它往往伴隨著蒼白的膚色、虛弱的身體,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覺沖擊和情感共鳴。

“美”無疑是電影藝術的核心追求之一,通常表現爲導演通過畫面展現激發觀衆對演員美的迷戀,以滿足觀衆的視覺消費,更在情感上引發觀衆的認同和愉悅。但在疾病敘事中,影像需要呈現疾病對人物的損毀和摧殘。在這種矛盾之下,國産電影的創作者們反而通過藝術再造的手法,不遺余力地將這一類型特點放大。

盡管從醫學數據來看,青少年時期的惡性腫瘤發病率要遠低于中老年時期。創作者卻常常選擇青春、健美的明星來飾演病患角色,讓觀衆看到原本充滿活力和生命力的身體,在疾病的折磨下逐漸衰弱,甚至消亡。這種處理方式無疑加大了電影的悲劇感,讓觀衆在感受到美的同時,也深刻體會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無奈。《送你一朵小紅花》《再見吧!少年》《天堂的張望》《送我上青雲》以及《我們一起搖太陽》等影片,都是這種“再造”的代表作。它們以青少年病患爲主角,不僅展現了疾病對人物身體的損毀,更通過深入人心的故事情節和角色塑造,讓觀衆在淚水和感動中思考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疾病敘事的社會反思

疾病敘事作爲一個特殊題材,已經成爲影視創作中的重要部分。它不僅僅是一個故事的框架背景,更是一種社會意識的表達和觀念的反映。通過對疾病的敘述和展現,國産電影可以深入挖掘人性、家庭、社會等方面的問題,並引發觀衆對生命、人際關系、社會環境等方面的思考。

在《我們一起搖太陽》中,真實的病患日常生活細節,和弱化了角色在疾病面前真實狀態的結尾情節設定,體現了創作者致力于展現溫情現實主義的意圖。觀衆在感受到主人公痛苦的同時,也被他們對生命的熱愛與執著所打動。這種情感觸動不僅是對個體生命的尊重,也是對人性溫暖的呈現。

還有一些作品借助疾病題材,對社會現實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批判性的反思。今年入圍了十六項提名,獲得香港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三個重量級獎項的《白日之下》就通過對真實社會新聞的改編,揭示了當前社會在醫療體制、社會保障、人文關懷等方面的不足。這種批判性的反思不僅使觀衆對社會現實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也促進了社會輿論的形成。這對于推動社會關注、制度的進步和改革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在國産電影的疾病敘事中,雖然呈現了許多引人深思的故事,但也同樣面臨著一些現實問題,需要我們審慎對待和思考。

首先是美化與冷漠的邊界。疾病敘事往往面臨著“消費苦難”與“美化現實”的兩難境地。考慮到電影具有視覺性和價值觀引導的特點,在追求藝術表達和觀衆情感共鳴的同時,創作者很容易陷入美化病痛的誤區之中,甚至使其成爲一種消費現象。這就需要創作者保持審慎和敏感,避免過度渲染病痛,也不應忽視疾病帶來的真實痛苦和挑戰。

其次是現實主義與理想化的平衡。雖然從現實主義的角度來看,這類影片展現了病患抗病的內在體驗和對社會問題的批判性反思,但過度的真實展現也可能帶來沉重的心理負擔和消極情緒。因此,適度的理想化和溫情呈現也是必要的,可以給觀衆帶來希望和鼓勵。

在未來疾病敘事的影視創作中,也許我們應該更加注重作品的深度和內涵,既要展現病痛的真實和殘酷,也要關注人性的溫暖和社會的進步。我們可以選擇更多地聚焦于病患抗病的內在體驗,將其深刻地呈現爲一種“疾病心理”的現實主義,而非在“消費苦難”與“美化現實”之間搖擺。通過這種方式,疾病敘事作品也許更能成爲人們心靈的慰藉和社會反思的窗口。

0 阅读:9

影視産業觀察

簡介:關注中國影視潮流脈動,放眼全球影視産業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