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爲是關心,其實在代替!這個微妙關鍵點嚴重影響內驅力

內驅力談家教 2024-04-28 02:58:12

8-16歲孩子拖拉不自律,內收不自信,想做不執行,應付學習沒動力……若要“根治”,(點擊)!

我是一名內驅力教練,主創“五感內驅力”法,最大特點是“落地”,消除“知道但做不到”通病,使孩子自律自信有動力。衆多家長見證有效!()

太多家長把對孩子的“關心”做成了“代替”!

我告訴你,這兩者外在行爲相似,但是內核卻截然不同,産生的結果也有巨大差別!

這是我的落地咨詢中,其中一個微妙而關鍵的點,一定要認真看完。

01

不求助,不協助

舉個簡單例子,如果你的孩子不小心摔倒了,你會不會去扶他?

反正我見到很多家長,這種時候會心疼地要命,立馬上前去扶起或抱起孩子,有的還會跟孩子說“都怪這地不平整……”

事實上,如果他摔倒了,沒有向你求助,你爲什麽要去扶他?這就是剝奪,是幹涉,是替代和溺愛,是你自以爲是,是自作主張……按這樣的模式養育下來的的孩子,比較容易成爲巨嬰。

正確做法是:如果他沒有求助,你就看著他,讓他自己爬起來!

這就是“不求助,不協助”。

02

若求助,給協助

但是,如果他主動求助了,那我們要用另一種方式對待——要及時地提供溫暖可靠的幫助。

這叫“若求助,給協助”!

只不過,具體怎麽給幫助,非常有講究。

之前有一次,我的孩子跑跑跳跳不小心摔倒了,他趴地上,一邊揉著膝蓋,一邊眼淚打轉地看著我,我知道,他肯定摔疼了(不然他會沒事一樣自己站起來了),同時,他希望得到我的關注和幫助。

于是我走過去,先是關心問候,再揉了一下他的腿,緊接著伸出我的手說:“來,爸爸扶你起來”,他抓住我的手,自己站起來了(但我根本沒有用力拉他)。

是的,我沒有用力,只是借手給他。爲什麽我不是整個拉他起來或抱他起來?

如果我雙手把他抱起來,那就是他的困難和經曆被我完全替代了,他是不費吹灰之力就站了起來,都是爸爸的功勞,而不是他自己的,他就缺少了這樣一份克服困難的體驗和成就感。

“給他一個手”,目的是讓他感受有人支撐,有人關注,讓他內心感到溫暖有力,有勇氣去自己面對困難,而不是事事都有依靠或有人兜底。

“直接把他抱起”與“只借他一只手”,其實只是很小細節上的不同,但是秉持這樣方式訓練出來的孩子,不論是獨立性、勇敢性還是解決問題能力,我相信都要更強一些。

03

給“關心”和“協助”,而非“代替”

難道只有等孩子主動發話了,我們再去做出反應嗎?

如果我們想主動想爲孩子做點什麽呢?或者如果孩子沒有說,但是分明感受到孩子需要幫助(比如孩子沒有開口,但是流露出渴求的眼神),那該怎麽做呢?

那我們可以去給孩子“關心”。

只不過,你究竟怎麽給“關心”,會決定傳遞給孩子不同的實際感覺(你具體說什麽或做什麽)……事實上,很多家長心裏想著給孩子“關心”,但實際做成了“代替”。

像剛剛孩子摔倒的例子,如果孩子剛摔倒,孩沒等孩子做出反應,你就沖上去直接把孩子抱起來,那就是自作主張地“代替”。

但是,如果你是走到孩子面前,跟孩子說一句,“哎呀,寶貝摔倒了,需要爸爸扶你起來嗎?”,那這就是“關心”。

如果他說“需要”,那就按前面“給協助”的方式去做,如果他說“不需要”或者不吭聲,那就“不管了”,在一旁看著他自己站起來就行。

這就是“關心”和“代替”的不同,很微妙但很關鍵,他們傳遞給孩子的感覺是完全不同的,一定要仔細體會。

04

你必須知道的微妙關鍵點

之所以要這樣做,主要因爲以下三點。

第一個,讓孩子意識到他自己的力量,能夠用自己的力量解決問題(比如自己站起來)。

第二個,讓孩子知道,只要他求助,爸爸媽媽會給與幫助,成爲一個敢于求助的人。現在其實社會上有很多遇到困難都不敢向別人求助,因爲他從小就被別人拒絕,所以呢,他以爲別人不會幫他,所以一定要求助,而且要及時幫他。

第三個,只是幫助孩子,不是替代孩子去做,你只能搭一把手。逐漸他會意識到,“如果我有困難求助,你只要給我一根救命稻草,我就能夠站起來或把問題解決好”,這樣的孩子就厲害了。

所以,一定要記住這個原則——“不求助,不自作主張給協助,若求助,就恰到好處給幫助”。

其實很多關鍵而微妙的點,看上去很像,但其實造成落地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如果想進一步解決內驅力問題,請關注公衆號並參閱其他文章,或參與一對一落地咨詢。

--

更多內驅力落地辦法,請讀下面文章,針對性地幫你“教育落地”和“做到”(不只是“知道”)

【這2篇必讀】

1.內驅力培養三步驟,我是"過來人":

2.“五感內驅力”落地型方案:

/ END /

原創 | 一點老師

內驅力咨詢師,健心教練。愛看本質、喜講系統、力求實效。點個關注,一起共修。

0 阅读:0

內驅力談家教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