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X金飾,一場沉浸式藝術“糾纏”!

人民藝術 2024-05-12 20:48:58

于5月9日開幕的展覽《纏》由著名當代書法家許靜和金飾設計師手作人馮佳共同創作;社會活動家、樂高專業認證大師侯唯唯擔綱策展;電影美術指導孫立出任藝術總監;特邀聲音藝術家顔峻和殷漪創作聲音藝術作品及聲場布置,展覽以一個極具實驗性的藝術能量場域爲申城觀衆帶來全新的觀感體驗和觀念認知。

藝術家、策展人與藝術總監均強調了該展的屬性:《纏》並非傳統意義上的“書法展”,亦非金飾作品展,更非兩位藝術家的“雙個展”。而是從創作裝置作品的藝術思維出發,形成了一次讓書法與金飾雙向跨界、交互啓發、合體構建而成的展覽。“聯展”的說法更爲恰當。

春美術館的展廳被《纏》的數十組大小不一、材質多元、手法各異的作品布置成一個更有劇場意味的奇異空間。觀衆會身臨于一個藝術跨界的場景內、一個書法與金飾交織于當代語境中重構視覺經驗的現場。具有實驗性的聲音藝術、燈光設計都在共同演繹著“纏”的涵義。馮佳的金飾作品再現並延展了許靜書法的字形,以“排兵布陣”的意味去平行建構時空邏輯;許靜的書法作品又以馮佳的金飾爲“種子”,從而萌生、設定書寫內容,二人的作品相互滲透、互文。裝置創作來自兩位女藝術家的靈感碰撞與對話,經曆數個回合探討、配合、實施,最終落地,二人心有靈犀,配合默契,合二爲一。在名爲《纏-天地玄黃》、《纏-夢》等裝置作品中,許靜的手書走出二維界限,進入時空思維,而馮佳的金飾作品遊離出首飾佩戴的功用概念,在空間裏“穿針引線”。“相纏”中的兩人都用各自擅長的傳統手法另辟蹊徑,卻殊途同歸,“纏”爲整體。觀衆時而身陷于一個抽象化的宇宙模型之中,時而又步入一個金質鬥筆在運籌帷幄的筆墨“迷宮”。

纏-心

策展人的話:有意無意之間,隨緣相纏。

《纏》是一次大膽的藝術跨界、交互式創作與探索。“纏”在一起的藝術家們暫不關注個體表達,而更醉心于相互不斷激發,從而即時性地共創藝術。恰恰是這種互動關系讓一切所謂藝術的既有形式與規則都不再重要,讓頭腦風暴疊加爲雙螺旋,讓時空交錯,讓展覽《纏》成爲一場具有顛覆性的感官 “戲劇”。

許靜和馮佳都自稱“手藝人, 具備擇一事終一生的品德,也是無限好奇的人。許靜對中國書法傳統的承襲與突破有異常清晰的呈現。在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之間,她持續嘗試更多元的可能性,與馮佳的金飾設計進行大膽的“化學反應”;馮佳是“丈四筆金飾”創始人,從舞美設計出身跨界到手作設計,師從中國、比利時、法國的大家,積累金工、琺琅、大漆等傳統工藝的深厚經驗。本展中,馮佳的黃金飾品創作與許靜的書法藝術互爲載體,重新“編構”與書法內蘊、筆觸“互文”的形和意,揭示其中“看不見的空間”。

以“纏”爲名,即是緊密結合,又具有延綿不斷變化的意味,藝術家們的靈感激發、碰撞、關聯、疊加、産生的連鎖反應,打破⽆⾔,呈現⽿⽬⼀新的浪漫,將兩種古老的文化傳統引入另一種語境;試圖在不同形式和媒介之間相互影響,探索藝術的“臨界點”,開啓一個全新的維度。我們讓聲音“纏”入,建立一種“通感”,觀衆可借助聽覺體悟《纏》豐富的衍生意義,帶來一種未知的、正在發生著的可能性。我們希冀以一場“有所破亦有所立“的對話,引發觀者對身份、語言、傳統、價值的思考。

《纏》部分作品:

纏-天地玄黃

纏-天地玄黃 裝置

直徑463*H:868cm / 18K黃金、墨汁、混合材料

纏-夢

纏-夢 裝置

L:122*H:155-215cm 33片/墨汁、18K黃金、冰雲板、混合材料

書法內容:許靜詩作《夢》“⼭⽔墨妙,清⾵無聲。詩酒年華,素⼼⽉明。⾶雪峰潤,花⾹歌⾏。⼀⾈千⾥,書盡雲煙夢。”

纏-瓷

小楷四條屏《離騷》

L:17*H:229.5cm*4 /絹、墨汁、18K黃金、陶瓷

纏-瓷,作品以陶瓷金飾爲起源,執筆人選用《九歌》中對湘君與湘夫人“不離不棄“的描寫,書寫關于“纏愛”的古代經典文本,所裝置的金飾作品巧妙地體現了對瓷片”不棄”再創重生的表達,其中碎裂瓷片又暗含了耿雪的藝術作品《海公子》同樣在訴說的愛戀執念,是三層結構的表達。

瓷片耳環(雙面人)長4.5cm / 18K黃金、陶瓷

瓷片手镯(支離破碎)長17cm / 18K黃金、陶瓷

酒書 戲

L:179*H:94cm L:127*H:66cm /紅酒、墨汁

瓷片耳環在述說“人生如戲”,既然是寫“戲”字,也可以“戲”寫。

纏-不服、不日之“滾”

酒書 不服L:180*H:97cm /紅酒、墨汁

不服項鏈 長60cm / 18K黃金

酒書 不日L:180*H:97cm /紅酒、墨汁

不日項鏈 長58cm / 18K黃金

馮佳以許靜的酒書 “不服”、“不日”爲題,將金飾鑄造成滾動的凸印工具,外觀看不出任何玄機,塗上油墨便可出乎意料地滾印出許靜的書法。

纏-琉璃

琉L:52cm*H:78.5cm /色粉

璃L:52cm*H:78.5cm /色粉

三角形古琉璃珠項鏈 長48cm /古琉璃珠

扇形古琉璃珠項鏈 長48cm /古琉璃珠

“琉璃”話題,是兩位藝術家的各自運動並置後的一個奇幻景象:書法在表現“熵增”,而金飾采用的古琉璃珠卻秩序井然。藍色的古琉璃金飾挂件喚醒了色彩感,而一種特殊的藍色礦物顔料顛覆了書法傳統,字義隱退了,草書暢流之感在變化的藍色中被放大。

纏-石

《手卷-石頭記》L:780cm*H:18cm /絹、墨汁

新石器時代黑色削片石項鏈 長53cm / 18K黃金、石器

從《石頭記》的文化語境中看,石頭不僅是物質信息的載體,也是神靈生命的載體;石頭不僅可以敘事,也可以營造審美經驗。長達7米的行楷長卷是敘事範式的回歸,金飾黑片古石項鏈卻勾勒著抽象化的山水。

纏-空

纏-空-宣紙 4尺*8張 /廢紙紙漿、金箔

展覽主創團隊特赴宣紙發源地安徽泾縣,將許靜近十年練習書寫的大量廢紙打回紙漿,撒入金箔,重新按宣紙古法傳統工藝“撈”制, 8張“融化”墨迹的新紙輪回重生。

纏-北鬥 L:34.5*H:51.9cm*20

纏-疊

疊字 L:46*H:46cm*7 /墨汁、紅酒

疊字書簽 長3.5cm*7 / 18K黃金

藝術家許靜(左) 馮佳(右)

《纏》藝術家:許靜

當代書法家 ,之乎者也主人。畢業于南京藝術學院,現爲南京書畫院專職書法家。曾在北京、上海、深圳、南京、香港、台灣等地舉辦過個人書法展,並于法國、德國、美國、韓國等國家做過雙個展及相關群展。作品多次參加北京藝術博覽會、上海021及西岸藝術博覽會、香港水墨藝博等。此外,許靜多次爲電影及舞劇進行書法創作,如《影》《武俠》《一秒鍾》《草木人間》《春之祭》等。

《纏》藝術家:馮佳

金飾設計師,手作人,丈四筆金飾創辦人。1983年11月出生于北京。就學于舞美專業,畢業後從事多年傳統舞台戲劇、時尚舞台設計以及多層面類型設計。2013年正式成立丈四筆金飾設計工作室,並師從中國、比利時、法國的巨匠,學習金工、琺琅、大漆等傳統工藝。堅持一匠一鋪的傳統工藝理念,丈四筆出品的所有訂制作品均由本人設計以及制作,拒絕大量重複生産。時常與不同領域品牌進行跨界合作,于北京以及上海舉辦個人作品展覽,作品曾參與倫敦雙年藝術展覽會等,後受邀爲中國故宮博物院以及北京雍和宮簽約設計師,也成爲中國故宮博物院唯一一位舉辦個人藝術展的金飾設計師。

《纏》策展人:侯唯唯

建築師,策展人,社會創新策動者,獨立文教機構Playable Design CEO,目前全球23位樂高®專業認證大師(LCP)中唯一的女性。

藝術家馮佳(左) 許靜(中) 策展人侯唯唯(右)

《纏》語錄:

“我們希望不分你我,于是設計了許多環節讓我們彼此疊加。一是以書法爲載體的首飾,尤其是最初讓我心動的疊字書簽,嚴絲合縫的細膩手感讓我折服;二是裝置作品,多以螺旋爲主,宣紙的螺旋接通天地,金飾的旋轉構成大小場域的連通,天人合一。”

——許靜(當代書法家)

“我們一動一靜兩種磁場同時糾纏在一起,同時完成創作。在討論如何書寫才能讓金飾制作更容易實現時,我說:對于我來講,只要腦中成型,手中既可實現。”

——馮佳(金飾設計手作人)

“有緣人早晚都要相聚相纏,馮佳做書簽動工的那一刻是“纏”的真正“開幕”。這並不僅是兩人的相纏,我也纏入其中, 就像一股正在形成的龍旋風,當《纏》巡展到巴黎時,很可能會纏入完全不同的內容。”

——侯唯唯(策展人)

“由于兩位藝術家之間巨大的差異決定了這絕不會是一次普普通通的(藝術展),而是一場前所未有的隱形“對決”。”

——Laurent-Max De Cock(馮佳導師、比利時金工大師,首飾藝術家)

“2012年第一次看到皮娜·鮑什的舞蹈,2018年看到安藤忠雄對“頭大佛”的改造,我都被深深的震撼,獲得極大的喜悅。2024年我站在兩位藝術家相互纏繞的作品前又一次找到了這樣的感受。這些作品實際上是極高頻的能量場,相信大家會和我一樣感受到智慧,能量和喜悅!”

——孫立(《纏》藝術總監、電影美術指導)

“很高興爲兩位女史的藝術做一點聲音,也是爲一些交織螺旋有時隱匿的空間做一點聲音,一點應該就夠了。聲音是時間的藝術。在空間裏走動的觀看者也在時間裏走,經驗著金石的光和紙墨的洇開,這裏面包含了更慢也可以說生發的時間。願我們都能夠和這樣的真實相接。”

——顔峻 (《纏》聲音設計、聲音藝術家)

“酒書是幫助許靜打開書法當代性書寫的法門,由此,更多新的觀念、新的方式都開始在她的筆下萌動,在許靜的新展上我們將看到越來越多的可能性。”

——黃朋(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史博士)

“策展人侯唯唯和兩位藝術家把這個項目稱爲“纏”,因此在這裏並非談論個體,而是探討兩種形式語言彼此纏繞套嵌的狀態本身。這首先是一種藝術語言的遊戲,正如赫裏歐·奧迪塞卡所言的愉悅和狂熱。許靜和馮佳疊加的作品圖像構成了一種類似“關系美學”的工作方法。”

——卞卡(藝術評論家)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