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明系懸著的心終于死了

健識健識 2024-05-18 12:27:08

當地時間5月15日,經美國衆議院監督和問責委員會投票,《生物安全法案》(H.R.8333)以40票支持、1票反對的結果通過。

不像Tiktok的聽證會,整個草案討論過程並不激烈,也沒有什麽戲劇化情節。關于《生物安全法案》的討論短短十分鍾就結束了,迅速進入到下個議程,現場主要討論圍繞在基因數據收集、美國國家安全風險雲雲。

5月16日一早,藥明康德緊急回應:強烈反對未經正當程序的預設性且不合理的定義。現有業務不涉及人類基因組學業務,公司從始至終都不會對美國或任何其他國家構成國家安全風險。

通過的是法案最新修訂版,裏面主要有兩個改動:一個是藥明生物被加入到“受關注的生物技術企業”中,法案所涉中國公司變成藥明康德、藥明生物、華大基因三家。另一個是美國藥企和藥明的合作期限最遲到2032年,在此之前,藥企可以把法律實施前已簽訂的訂單執行完。

當下離這個期限還有八年,8年“緩刑”,能換來轉機嗎?

聯盟瓦解

美國議員在聽證會上表示,該法案是在承認將中國納入美國醫療保健系統所帶來的非常現實的國家安全威脅,同時也確保本國的醫療保健供應鏈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取得平衡。

畢竟,中美當下在醫藥制造上的聯系很難立即切割。這是阻礙法案推進的最大因素。

藥明康德退出的組織BIO曾指出,124家會員公司中約79%依賴于中國CDMO制造,更換合作夥伴至少需要8年時間。這才有了後面對法案的修訂。

法案對中國生物技術企業的限制一如既往:任何行政部門負責人不得和使用“被關注的生物技術公司”設備或服務的制藥商簽訂合同、延長或續簽合同。另外,也不能爲關注中的生物技術公司提供資金資助。

這一限制的影響幾何?美國醫療系統支付方主要是商保、社保和病人自費。聯邦社保的地位舉足輕重。2022年,美國醫療衛生支出爲44646萬億美元,其中商保和個人自費的比例分別爲28.9%和10.6%,聯邦社保Medicare、Medicaid支付了39.2%,比商保支付的比例高得多。

2022年美國醫療衛生支付方占比 圖源:AMA報告

一旦制裁實施,沒有一個制藥商會冒險。然而,穩定、安全地完成訂單,是制藥商們考慮的第一要素。Lonza一位發言人曾表示,在和北美客戶接觸中,他們意識到就近以滿足其本土制造需求非常重要。

法案剛發出時,制藥商強調的是自己和中國CDMO的長期合作關系。但3月參議院委員會通過後,跨國藥企會對此采取措施的表態就多了起來。

百時美施貴寶首席財務官表示,公司正在制定應急方案,以保護藥品供應的連續性。諾華也進行了表態,稱“正在積極管理其與中國服務提供商的現有關系,以應對可能的風險”。面對逼近的供應鏈威脅,一些跨國藥企很可能作出切割。

經過委員會小規模投票後,《生物安全法案》將進入到參衆議院的全體投票的程序,直到最後總統簽署最終成爲法律。然而,還沒投票,國內資本已經搶跑。5月15日,藥明康德A股下跌4.07%。

終局未定,但各方都已經做出了決定。

美國早有准備

美國選擇制裁藥明系,從很早就開始做系統性准備了。

2022年9月,美國政府就頒布了促進本土生物技術、生物制造的行政命令,目的在于保證本國生物經濟的可持續和安全。這一決策在去年3月已逐步開始實行,美國國防部宣布投資12億美元,用于國內生物工業制造基地的建設。一些本土生物技術企業如National Resilience已經得到了資助,這項動議正在加速變成現實。

BIO也挺有意思,前腳剛發布中美生物醫藥制造的調查,轉頭就背刺了前會員藥明康德,宣布支持《美國生物法案》立法,並“感謝法案發起人和委員會考慮了自己全球供應鏈的調查結果”。

藥明系的對手早就虎視眈眈。三星生物、Lonza、Catalent、勃林格殷格翰等CDMO巨頭暫時還沒明確表態,部分海外CDMO已經盯上了藥明系,印度Enzene Biosciences在本國和美國都有業務,借機從藥明康德的生物制品和化學制造業務中分得一杯羹。(更多詳情見:海外CDMO,開始搶藥明康德的生意了)

美國生物法案從提出到現在近5個月,事件幾經波折,BIO爲藥明發聲、藥明康德退出BIO、草案發起人辭職、參衆議院委員會投票等等,每一個消息都牽動著國內醫藥圈的神經。事件的走向也越來越對藥明不利。

藥明系整體都過得挺難的。2023年,藥明康德實現營收404億元,增長了2.51%,TIDES業務成爲最亮眼的增長引擎,但基本都來自于海外。藥明生物2024年頂住了壓力,一季度簽下25個項目,是曆史上同期最好的紀錄。如今8年“緩刑”期間,藥明是轉身其他市場,還是等待奇迹?

警鈴,不止爲藥明系一家而響。

撰稿 | 楊曦霞

編輯 | 江芸 賈亭

運營 | 山谷

插圖 | 視覺中國

聲明:健識局原創內容,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0 阅读:0

健識健識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