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作爲歐洲一員,爲何總會淪爲孤家寡人?至少被集體針對過3次

壯哥話天下 2024-03-05 17:36:40

#優質作者榜#作爲一個歐洲國家,俄國和很多歐洲國家之間,總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首先,從感官上來看,俄國地大物博,坐擁1700多萬平方公裏的土地。而歐洲其他國家,則小得可憐,出國跟出省沒啥區別。排名第二的烏克蘭,也只有60多萬平方公裏,與俄國相差甚遠。其次,俄國是一個地跨歐亞大陸的國家,而且三分之二的土地都在亞洲。反觀歐洲其他國家,本土基本都在歐洲。此外,俄國是歐洲國家中,唯一一個目前人口過億的國家,擁有1.46億人口。其他歐洲國家都達不到這個水平,排名第二的德國,只有8000多萬,也就我們東部一個省的人口。而且,俄國雖然資源豐富,但卻不是發達國家。而歐洲尤其是西歐和中歐,絕大多數國家,都已經邁入了發達國家的門檻。

由此可見,俄國雖然是歐洲國家,但的確和歐洲其他國家有著太大的區別。但即便如此,也不至于造成歐洲絕大多數國家,都針對俄國的情況吧?曆史上有類似的情況嗎?

起源:歐洲憲兵時代,沙俄逆時代浪潮

19世紀初拿破侖戰爭的時候,沙俄和歐洲各國的關系還算不錯,因爲他們有一個共同的敵人,那就是法皇拿破侖。

但是拿破侖戰爭以後,沙俄以歐洲憲兵的姿態出現在歐洲大陸後,逐漸引起了歐洲國家的普遍不滿。但是沙俄實力太強,誰也不好說啥,畢竟戰無不勝的拿破侖去了,也是哭著回來的,誰敢輕易挑戰這樣的國家呢?

這種情況在1848年歐洲革命後顯得尤爲明顯,畢竟沙俄擔心平民的自由思想會波及到沙皇的統治,所以在歐洲各地滅火,引起了歐洲平民的強烈不滿。

但是平民的自由思想很明顯在19世紀中後期,已經開始成爲主流,他們逐步挑戰王族和貴族們的權威,在歐洲有了一定話語權。那沙俄這種行爲,自然是在違背曆史潮流。

換言之,1848年後,歐洲的中産階級和平民,已經開始可以影響英國、法國、普魯士、奧地利等國的決策了。而沙俄依舊打算用武力,保住君主和貴族集權的時代。

1856年的克裏米亞戰爭時,沙俄差點沒挺住

19世紀中葉,沙俄自認爲戰無不勝,而彼時的老對手奧斯曼土耳其,已經落了下風,開始走下坡路了。

趁火打劫是他們的常用手段,爲了實現稱霸黑海的夢想,沙俄開始不斷挑戰奧斯曼土耳其的底線。

此前利用多次俄土戰爭,沙俄已經從奧斯曼土耳其手裏奪取了黑海北岸的亞速地區以及克裏米亞、黑海東岸的格魯吉亞,現在他們要的是黑海西岸的巴爾幹半島,乃至黑海南岸的君士坦丁堡。

奧斯曼土耳其忍氣吞聲,一直不敢和沙俄正面較量,可沙俄咄咄逼人,已經讓他們忍無可忍了。再往後退一步,他們可能就不是歐洲國家了,至少歐洲部分的領土,將全部被沙俄占領。

爲此,奧斯曼土耳其只能應戰,雙方在1853年開打。那時候奧斯曼土耳其喊來了英法和撒丁王國(意大利的前身)助陣,而沙俄這邊也認爲自己有普魯士和奧地利可以依靠。

等到真正打起來的時候,沙俄才知道自己成了歐洲公敵。

英法聯軍在克裏米亞半島上狂虐俄軍的時候,沙皇尼古拉一世緊急請求普魯士和奧地利參戰。

結果普魯士表示:俺們又得不到什麽好處,幹嘛要參戰?再說了前兩年普奧戰爭的時候,你們沙俄可是幫著奧地利的,那你去找奧地利幫忙啊,指望普魯士幹嘛?

的確如此,即便打贏了這一仗,普魯士的地理位置也沒辦法分到什麽土地。

那奧地利總能參戰吧?畢竟他們距離巴爾幹半島不遠,而且和沙俄關系還算不錯。

奧地利的確參戰了,而且出動了8萬人馬,不過他們加入的是沙俄的敵對方,直接要求沙俄撤出瓦拉幾亞公國和摩爾達維亞公國,言下之意就是如果他們不撤,那奧地利就要出手幹俄軍了!

沙皇尼古拉一世這才回過味來,自己的處境已經十分危險了,伴隨著戰爭的持續,自己的敵人越來越多,昔日的盟友也成了若隱若現的對手,這仗還怎麽打?

絕望之中,尼古拉一世在1855年,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可以說,這是沙俄首次遭遇歐洲各國共同敵對的一個時期,差點把沙俄給折騰崩了。

關鍵時刻,法國拉了沙俄一把,因爲法國擔心英國在近東的勢力太大,所以不願沙俄過多被削弱。否則沙俄肯定保不住克裏米亞半島,甚至損失會更大。

此後,沙俄痛定思痛開始進行農奴制改革,又從1858年開始,將侵略的腳步伸向了東方,在東方獲取了大量土地和資源後,才緩了過來。

1917年沙俄崩盤時,蘇俄挺住了

1905年的日俄戰爭,已經把沙俄折騰得夠慘了,不過當時沙俄得罪的只是英日同盟,還不足以遭到歐洲各國的共同敵視。

直到1914年一戰爆發以後,新的情況又出現了。

當時沙俄和英法美意站在了同一戰線,對付德國、奧匈以及奧斯曼土耳其。這回沙俄看似站對了隊,可意外還是發生了。

1917年2月,沙俄爆發了二月革命,直接把沙俄給搞崩盤了。沙俄沒了,那俄國還繼續參戰不?不參戰不行啊。

第一,俄國已經在這場戰爭中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如果沒熬到收成的時候就收手,那損失太大了。別的不說,動員1500多萬人上戰場,這就是其他國家完全比不了的。第二,俄國作爲協約國的一員,如果不繼續參戰,對同盟國妥協的話,那無異于是背叛了隊友,到時候肯定會遭到隊友的反噬。

因此,即便俄國改朝換代了,新成立的資産階級臨時政府還是選擇繼續參戰。不過事情到了10月份又發生了變化。

這個新成立的資産階級臨時政府,也垮了。取代他們的蘇俄,成爲了俄國的新主人。他們立刻宣布退出一戰,甚至在1918年3月,與德國簽訂了《布列斯特和約》,這等于是把協約國給賣了。

因爲,蘇俄對同盟國讓出了100多萬平方公裏的領土,60億馬克的賠款,以及接近5000萬人口。而且這也宣告協約國在東部的防線徹底消失,同盟國便可以肆無忌憚地在西部與協約國作戰了。

你說協約國事後能不找俄國的麻煩嗎?

所以說,從1918年3月開始,協約國便從摩爾曼斯克、外高加索、中亞以及海參崴各地進軍俄國。一時間,他們再次成爲了歐洲各國共同的對手。

那時候的蘇俄擁有非常強大的吃苦耐勞的精神,再加上俄國無可比擬的戰略縱深,以及協約國半途而廢,最終使得蘇俄站穩了腳跟。

冷戰後期,蘇聯沒挺住

這事兒咱們就太了解了,畢竟距離這個時代也不算太遠。伴隨著鐵幕演說的結束,冷戰也正式拉開了序幕。

冷戰期間,在老美的帶領下,西歐、中歐大部分國家,與蘇聯帶領的東歐國家,形成了兩大不可調和的陣營。

看似這是勢均力敵的對弈,但實際上蘇聯也在慢慢遭到歐洲絕大多數國家的針對。因爲蘇聯手底下的小弟,總是被大哥揍,慢慢對大哥産生了各種不滿。

比如說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東歐國家,就非常不滿大哥的所作所爲,但又無能爲力。

到了冷戰後期,這種情況尤爲明顯,蘇聯的影響在不斷下降,光靠武力已經很難維持住幫派大哥的地位了。

1989年開始,東歐局勢發生變化,波蘭、捷克斯洛伐克、東德、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等大量東歐國家,宣布脫離蘇老大的管理,徹底倒向了西歐。

這事兒也導致蘇聯內部的小兄弟們蠢蠢欲動,波羅的海三國和格魯吉亞,在蘇聯尚未解體的情況下,就自己宣布出來單幹了。沒多久,在俄國的帶領下,剩下11個小兄弟,也在1991年12月21日,跑到阿拉木圖簽訂了《阿拉木圖宣言》,宣布出來單幹。

其實加盟國在做這些事兒的時候,蘇聯一直都存在。直到1991年12月26日,蘇聯才停止存在。可以說,從1989年到1991年,也是俄國遭到歐洲絕大多數國家針對的時期,這次以蘇聯解體告一段落。

再次被集體針對?估計人家都習慣了

回顧成爲歐洲憲兵的時候,在過去的200年時間裏,俄國時不時就會被集體針對。至于結果,時而能挺住,時而挺不住。

至于現在爲何又會被針對,我覺得歐洲憲兵時代的情況是可以參照的,逆時代潮流,只能被時代所抛棄。

很明顯,攻城略地的時代已經過去,分工合作才能擁有未來。正如王公貴族統治的時代終究會被掃入垃圾桶,不可能因爲他們暫時擁有強大的武力,就能一直持續下去。

當然了,他們也有自己的信條:牛羊成群結隊,猛獸從來獨行。早在4次申請加入北約被拒後,他們就已經放棄了融入歐洲大家庭的想法了。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