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瑜伽,除了lululemon,更重要的是這倆字|聊書《圖解瑜伽經》

大安于隅 2024-05-09 10:38:18

—— 大安聊書系列 ——

想聊一本書,又不止于想聊這本書

《圖解瑜伽經》

(此文四千字左右)

《瑜伽經》,是作于公元2-5世紀間的一部瑜伽經典,作者是印度人帕坦伽利。這部古書,第一次梳理了瑜伽的定義、內容、修習方法等。

這本《圖解瑜伽經》是在古書基礎上,做的現代闡釋。包含了印度教文化概覽、古書原文翻譯和注釋等。對于第一次接觸梵文經典的我來說,算是相對易懂的了。

衆多運動裏,我還蠻喜歡瑜伽的。它不會讓你氣喘籲籲,也沒有裝備門檻,手機放首輕柔背景樂,穿個睡衣,在床上就能四肢拉開地啓動了。

當然,以上只是停留于業余運動的瑜伽印象。

如何理解傳統瑜伽呢?這是本書幫我解答的第一個問題。

瑜伽的發源背景是印度教文化,它是曆史上的一個哲學流派。除了現代人熟知的健身方法,它其實還包含有自己的宇宙觀、修行路徑等,它是一整套的處世哲學,和幾十分鍾的瑜伽課不是同一個概念。

幾千年來,瑜伽形成了各種流派,比如王瑜伽、智瑜伽、業瑜伽…産生于11世紀的哈他瑜伽,是我們現今最熟悉的,它主要通過身體的姿勢、呼吸和冥想來調節身心和諧。《瑜伽經》所描述的則是最古老的王瑜伽。

下面就記錄一下本書帶來的第二個認知點,關于王瑜伽。

首先,它帶有很濃的宗教信仰色彩。

《圖解瑜伽經》書裏寫到很多印度教神話,比如不同的神的名字,神又有不同的化身,看得我有點暈,還沒怎麽搞明白…印象裏提及最多的是“奎師那”,它是主宰萬物的神,瑜伽的修習便是要達到和神合一,從而獲得現世解脫。

這部分和佛教有些類似,讀起來有熟悉感。

書裏提到“業”的概念:業有三種,身口意,即行爲、語言、思想。分善惡和無記(不善不惡)。

以行爲來說:

“每一個行爲都産生一個結果,在意識中留下印記,不僅是我們的意識導致我們的行爲,而且是每一個行爲都反過來在意識中留下印記,影響我們的意識。

這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是什麽強大的作用力使我們成爲了現在的我們,以及可以使我們今後變成什麽人。”

我們的每一個當下行爲它都會帶來“業”的影響,可能是善的,可能是惡的,也可能是無善無惡的。我們的行爲印記,哪怕只是吃一碗飯、拔一根草那樣微小,它們也都會影響到我們的爲人、生活和心態。

除了明顯可見的行爲,還有不怎麽可見的語言和思想。

之前看柯藍訪談的時候,主持人易立競問她,怎麽看那些微博上罵你的人。柯藍說,那些人都是在造他們自己的口業,跟她沒關系。這是我第一次聽到“口業”的說法。在“業”的視角裏,我們出口的語言,和未出口的思想,都會給自己帶來或短期或長期的影響。

而瑜伽修行,和佛教類似,是爲了清除我們的“業”,重點清除“業”帶來的負面影響。

“當我們了解這方面(業)的內容,並決定控制這程序時,我們就會有效地控制我們未來會成爲什麽人。我們如果不抓住這個機會,就只能受我們過去活動産生的各種趨向的控制。瑜伽師將運用這一力量追求至善的目標,徹底淨化自己的意識,以獲得永恒的自由。”

永恒的自由是什麽樣的呢?

“人達到真正客觀和感官控制的境界,可以在充滿知識、平靜和諧的狀態下行事,從此不再困惑,不再受消極心理活動的影響。”

不僅沒有了消極影響,而且我們的心變得足夠澄淨,能夠看到萬事萬物的本來面目。書裏把這種心的狀態比喻成“玻璃”:

“它恰似一塊優質透明的玻璃:當我們透過它看東西時,我們看不到它,而是清楚地看到它後面的一切。意識的這種純淨狀態,是瑜伽所追尋的。”

我很喜歡這個玻璃的比喻。玻璃是透明而堅硬的,此時我們看到的外界沒有了自我濾鏡,看到的是如實呈現。我們看得更清晰、更近,也更能去感受了。但這種看見和感受,它不再會給我們自己帶來幹擾,我們有著堅實的玻璃邊界。

這個玻璃邊界,它隔出了兩個世界,一個是身體所在的現實,一個是內心所在的靈魂。瑜伽提及的那個永恒自由,它不是由身體由現實世界帶來的,它的立足點在于內心。

這便要談及瑜伽世界觀的另一個視角,那便是物質世界和靈性世界的絕然分別。

在王瑜伽的世界觀裏,世間有兩種能量:一個是物質自然能量,一個是靈性超然的能量。“靈性能量是生命和意識。物質能量只不過是一個依靠靈性能量的對象。”

但人們往往會混淆這兩種能量,尤其是容易把自己和由物質能量制成的身體看成是一回事。這時候的“自我意識”只不過是由身體帶來的。瑜伽觀念裏,正是這種混淆,讓我們感受到痛苦。

“生物一旦這樣做,其欲望及行動自然就都圍繞著軀體轉。即使這種與我們的軀體有關的概念擴展至我們的家庭,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星球,我們這個太陽系……其核心依然是假我,就這樣以假我爲中心延伸出去…”

瑜伽裏的“假我”是物質世界裏的“我”,它和靈魂的“真我”相對。我們日常中的痛苦,就在于執著于假我,而事實卻是“沒有什麽是屬于我們的,甚至我們的身體也不屬于我們…我們最多只是借用一下而已。”

也就是說,世間的人們特別容易去通過外在來構建自我意識,比如身體上的身材、穿著,社會關系上的家庭、工作,地理位置上的居所、視野,這些“我”在瑜伽看來,都是假我,或者說,是用以借假修真的工具,它們只是求索中的某個階段,而不是人生目的。

再往細了說,《瑜伽經》認爲物質有三種自然屬性,分別是善良、激情和愚昧屬性。最高級的物質屬性是善良屬性,它會帶給我們健康平靜、快樂和知識等。但它始終是物質的,和真正的超然存在即靈魂是有本質區別的。

善良帶來的是快樂,是利己的,是靈魂的工具;靈魂帶來的是喜樂,是非利己的,是純粹的自我。要想從善良達到喜樂,從物質超越至靈性,我們必須要使用靈性的方法。

“僅僅是在塵世層面上的對自我的了解,包括對心理的詳盡分析和自我反省等,並不引導人走向超然存在,或使人最終解決問題。要想受到啓發和得到解脫,我們必須采用真正超然的程序——瑜伽的程序,也就是說靈性層面的超越必須要靈性的方法。”

我們日常的心理認知若只是局限于物質層面,那它再怎麽積累也無法突破到靈性那一層,也就無法帶來永恒和徹底的自由。這一點挺有意思,它點明了我們需明了自己目前所處的認知層次。

不過我也會有不確定的疑惑,那就是物質世界和靈性世界它們必然是泾渭分明的麽?存疑待解吧。

王瑜伽是通過靈性的修習去淨化我們的心,從而抵達永恒自由,獲得現世解脫。它的宗教色彩在于,它需要神的幫助來達到永恒自由,即要通過修行終止以自我爲中心的狀態,與神合一。

但這種合一不是說我們要失去個體性了,被消融了,而是“忘我卻不會失去形象和存在”。瑜伽要達到的一個目的是和神合一,同時也要“認清我們永恒的形象,永恒的個體性”。

“永恒的形象”“永恒的個體性”,我的初步理解是我們靈魂的樣子。

以上是瑜伽的世界觀,那具體怎麽修習呢?

王瑜伽的核心是八支行法,即:

自律

奉行

端坐

控制呼吸(調息)

收回感知力(攝心,制感)

集中注意力(專注,執持)

冥想(禅定)

全神貫注(三摩地)

前五支稱爲“外修法”,主要修行爲,後三支稱爲“內修法”,主要修精神活動。這八支也是先後的步驟,必須要一個步驟跟著下一個步驟,連貫進行,從而構成一個有機的統合體。

王瑜伽被認爲是瑜伽流派裏最難的一支,它的難點就在于自律和奉行。

“經文中的最後三個內容,即:苦行、學習經典和敬愛神,是瑜伽練習本身的基礎。如果不忠實、嚴格地按照八部瑜伽的前兩個步驟做,爲完成其他步驟所做的一切努力,包括練習不同的坐姿、呼吸控制、冥想等,都只會帶給人微不足道的短暫的物質結果,離瑜伽之途所給予人的完美利益相差甚遠。”

也就是說,瑜伽標志性的體式運動、冥想調息等都只是冰山一角,更重要的練習部分是它們底下自律、奉行的生活方式。

于我而言,這部分生活方式裏的宗教色彩會有點不太適配,比如敬愛神。我對印度教的神沒什麽感覺,倒是可以把這個敬愛神替換成自己的自然信仰、宇宙觀,既有的對天地之道的敬畏。

自律這一點是深爲贊同。比如瑜伽不僅包括精神上的淨化,還重視身體上的清潔,包括飲食的清潔。雖然瑜伽認爲物質和靈性是分開的,但不得不說,清潔的身體狀態更能幫助淨化我們的感受和內心。個人覺得兩者是有相互連接著的互動的。

最後,想提及瑜伽的冥想,我在本書收獲到了很具體的冥想指導,頗受用。

如何專注?

“集中注意力,心專注一處,專注點可以是身體內的一處,如臍、鼻尖等,也可以是外界的對象,如月亮、神像等。即把心貫注在經典推薦的某物或人物之上,使之凝定而不散亂。”

“例如,當我們說自己在冥想觀音的時候,我們不僅試圖將思想固定在她的理想形象上,而且還試圖回想她的故事、神迹等。這些都僅是爲真正意義上的'專注'和'冥想'作准備。”

“當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任何一部分被專注對象吸引,也就是當我們的意識在自覺的狀態下持續不斷地向一個方向流淌,冥想就形成了…冥想的過程可以比做從一個容器向另一個容器持續不斷且平穩地注人水。”

這個形容幫我形成了一個很具象的感知,看著自己的意識形成意識流小瀑布,灌注到冥想對象裏。這個很有意思,它不是發散式聯想、亂想,而是專注下的、有引導向的意識流。

而且這個引導,其實也可以運用在生活裏,尤其對于我們平時的萬千心念,瑜伽不提倡去減少或阻止心念,而是要去“正確地引導和運用心念”。

那什麽是成功的冥想?

當“感知和被感知的對象貼近,直至內心清晰地反射被感知的對象”時,我們的冥想便成功了。當心與冥想對象合一,主客觀完美結合時,便達到了“全神貫注”即“三摩地”的最高階段。當通過冥想抵達三摩地時,“人認識了梵,並與至尊梵連接”,也就是上文所說的與神合一。

不談高級階段,冥想會對我們的日常産生什麽影響呢?

“人可以靠冥想,戰勝那些與各種痛苦有關的心念作用。當然,這要在前面講過的苦行、誦讀等瑜伽起步階段的基礎之上。像洗一塊髒抹布,首先必須用肥皂分解掉髒東西,然後再用幹淨的水把它清洗掉。”

冥想便是那洗掉髒東西的水,它是我們淨化內心的練習,或者說是我們擦拭自己那塊尚有汙垢的玻璃的過程。

以上記錄了下本書所描述的《瑜伽經》世界觀和修行方法。由于認知所限,也只是盡己所吸收的部分做了記錄。總結下來,精華的是這倆字——即“淨化”。

寫作期間,豆瓣上搜到一篇黃寶生老師寫就的《瑜伽經》導讀,裏面的內容更豐富和專業,包含了和瑜伽相關的數論哲學、有無種子的入定狀態,還有和《奧義書》《薄伽梵歌》其他古典的關系等等,大家感興趣可找來參考。

除了《瑜伽經》,之前也讀了《塔羅冥想》《聖經的故事》《道德經》等。對這些書的好奇,不是說要皈依哪種理論,更多是在增加認識世界的角度,然後在角度之間去尋找、融合、進化出自己能夠鏈接到的看世界的鏡頭們,或者說是打造自己的玻璃們。

王大安

場域活動孵化人 / 非虛構寫字者

記錄探索真實的自我和世界

凡真實的,必會相遇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