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東歐發展一直落後于西歐,是被蘇聯坑成這樣的嗎?

蘇飛說國際 2024-05-02 02:40:50

曆史上,東歐的發展確實與西歐相比略顯滯後。

在整個西歐國家都邁向殖民和改革的道路時,東歐卻陷入了一系列困境。

波蘭在下坡路上一去不複返,奧斯曼帝國在與波斯和埃及的戰爭中精疲力竭,沙俄則繼續向西伯利亞和中亞的荒涼地區擴張。

就原始資本積累的程度而言,東西歐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距。

但東歐也不沒有那麽落後。

以捷克斯洛伐克爲例,作爲奧匈帝國的核心工業區,布拉格在二戰前的繁榮程度不亞于巴黎和倫敦。

捷克的工業産品,尤其是機械工業等方面,一直處于歐洲領先水平。

除了捷克,西裏西亞、勃蘭登堡、波美拉尼亞等普魯士王國的核心工業區也位于東歐。

普魯士當年就是憑借著這幾片地區成爲了一方霸主。

那麽,爲什麽二戰後的幾十年裏,東歐國家的發展卻遠遠落後于西歐國家呢?

“東歐”這個概念本來就是二戰後地緣政治的産物。

捷克、匈牙利這些地方的人民自然不會自認爲是"東歐",然而在我們的曆史教科書裏“東歐”就是指二戰後屬于蘇聯陣營的國家。

在政治意義上,“東歐”一詞通常指的是曾經是蘇聯衛星國的地區,包括東德、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波蘭、匈牙利、阿爾巴尼亞和南斯拉夫。

而"西歐"國家主要指的是英國、法國、西德、意大利、比利時、荷蘭、盧森堡、西班牙和葡萄牙。

本身東歐的基礎遠遠遜色于西歐,東歐地區中僅有波蘭西部、原東德東部地區以及捷克斯洛伐克基礎較爲堅實。

剩下的地方大多數都不太發達,底子比較薄弱。

相較之下西歐國家的工業相當發達,例如英國和法國,而德國西部的工業也遠勝于東部,就連小國盧森堡的鋼鐵産量也不容小觑。

這些是二戰後東歐國家發展遠遜于西歐的原因之一。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戰爭破壞程度東歐遠遠比西歐更加嚴重。

以波蘭爲例,華沙在蘇軍占領後成爲一片廢墟,而波蘭和德國東部是蘇德戰爭最爲激烈的地區之一。

匈牙利同樣如此,布達佩斯圍城戰持續數月,城市在戰後幾乎面目全非。

捷克斯洛伐克也經曆了激烈的戰鬥,柏林被占領後布拉格再次成爲戰場。

相比之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南斯拉夫的戰鬥相對較少,但基礎設施建設也相對落後。

而西歐則情況不同,英國雖受到轟炸,但未被德軍登陸,城市未經曆過激烈的陸地戰。

法國雖被占領,但因爲投降迅速,導致城市受損較少,盟軍也迅速收複失地。

因此,戰爭對西歐的摧殘較少。

這種戰爭摧殘的差異也勉強算是東歐發展落後西歐的原因之一吧。

那麽主要原因是什麽呢?

當然是東歐國家有幸被蘇聯領導,實施了世界上最優越制度的原因。

衆所周知,二戰結束後美國實施了馬歇爾計劃,向西歐各國提供援助。

盡管美國的目的是爲了控制歐洲並遏制蘇聯,但它的援助卻是實打實的真金白銀,對西歐各國的經濟複蘇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美國的援助下,西歐各國經濟迅速恢複並實現了快速發展。

但蘇聯就不一樣,它對待東歐國家的態度與美國對待西歐國家的態度截然不同。

蘇聯不援助就算了,反而是把這些東歐國家當初了提款機。

剛開始時,蘇聯向其勢力範圍內的前軸心國索取了大量戰爭賠款。

捷克、匈牙利、羅馬尼亞、東德等國都被迫支付了巨額賠款,其中東德的賠款數額最高。

此外,這些國家還被要求向蘇聯提供大量原材料和工業産品,進一步加劇了它們經濟上的困境。

這讓戰後重建的東歐各國雪上加霜。即使蘇聯後來推出了莫洛托夫計劃,但與馬歇爾計劃相比,可以忽略不提。

其實蘇聯如此對待這些衛星國也不意外,畢竟「蘇聯」這個國家聯盟中除了蘇俄外,其他十幾個成員國都是“外人”。

當初承諾的地位平等、自由進出不過是一句空話。

蘇聯各加盟共和國不過是蘇俄的附庸,地位相當于如今的“省”或“州”,完全沒有合夥人的地位。

蘇聯一切的資源都是向蘇俄集中,各加盟國不過是原料産地。

加盟國尚且如此,東歐衛星國的地位就更低了。

說白了,好聽點說東歐各國是蘇聯的衛星國,難聽點就是蘇聯的傀儡國。

盡管美國也曾試圖控制西歐各國,但他們之間更多的是合作關系,而西歐各國則擁有完全的獨立和自主權。

東歐各國就沒有這待遇了,不僅被蘇聯按著頭接受紅色教育,經濟發展模式也必須照搬「斯大林模式」。

此外,東歐各國祖上和沙俄不是死仇就是世仇。

這些國家對蘇聯的抵制態度也是非常強烈的,自從蘇聯占領東歐直到蘇聯解體前,東歐各國對蘇聯采取了各種各樣的抵制行動,真的是你方唱罷我登場。

比如波蘭的波茲南事件,匈牙利的十月事件,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等等。

總之,二戰後東歐各國與西歐脫節的主要原因就是被蘇聯坑的。

蘇聯的「斯大林模式」把自己都玩進去了,更別說一直被壓榨的東歐各國了。

隨著蘇聯解體,東歐國家迅速轉向西方,這爲它們帶來了長足的經濟發展。

0 阅读:143

蘇飛說國際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