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奧數金牌高居榜首,中國距離世界數學大國,還差一個太平洋

未名林 2024-05-11 00:42:41

作爲基礎學科,數學的重要性已經無須贅述——它不僅是其他自然科學和技術學科的基礎,同時在重大技術創新和發展中更是發揮巨大的作用。

就拿高科技企業華爲來說。據任正非介紹,華爲有工程師6萬多人,從事基礎研究的科學家6000多人,而數學家就有700多名,其中就有菲爾茲獎得主拉福格這樣的頂尖數學家。這些數學家在工科前沿技術難題上扮演著關鍵角色。

或許,普通人對數學在前沿科學和技術研究中的重要性很難有直觀的感知,但對于數學對于提高人的推理能力、分析判斷能力的獨特作用必定有深刻的體會。

北京大學是國內數學學科最頂尖的高校,數學科學學院是“四大瘋人院”之首,數學天才雲集,而北大的數學專業編號爲“01”,在全國所有高校的專業編號中排第一。這個編號絕非偶然,而是因爲數學的重要性早已成爲共識。

北大數學科學學院

也正因如此,我國一直在不遺余力培養高層次的數學人才,致力于打造數學大國。通過參加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以下簡稱“國際奧數”)來遴選有數學天賦的青少年,就是其中一種方式。

自1985年以來,我國每年都會在全國選拔有數學天賦的中學生國際奧數,並以多年連續總分第一、獎牌總數第一成爲該賽事的霸主。不過,遺憾的是,100多位國際奧數金牌得主卻鮮有人稱爲世界級的數學家,本土的數學家也至今還未摘得“菲爾茲獎”“沃爾夫獎”等數學界至高榮譽。

這不得不令人心生疑慮:我們耗費大量人力、財力參加國際奧數,究竟有什麽意義,這是通往數學大國的必經之路嗎?

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

國際奧數金牌數第一

國際奧數是全球範圍內數學領域級別最高的賽事之一,也是培養高水平數學人才、提升中學生數學水平的重要賽事,吸引了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與。2023年,參加國際奧數的國家和地區達到空前的114個之多。

1959年,第一屆國際奧數在羅馬尼亞舉行,此後每年舉辦一屆(僅在1980年中斷過),到2024年第65屆國際奧數暫定于7月11日-22日在英國巴斯舉辦。中國代表隊從1985年才開始參賽,但這並不影響中國成爲這項賽事的“最強王者”。

據統計,從1985年至今中國共累計選派224人次參加國際奧數,一共獲得金牌180枚、銀牌36枚和銅牌6枚,並且24次奪得團體總分第一名,遙遙領先于其他參賽隊伍。作爲對比,排在第二名的美國從1974年開始參加該競賽,累計收獲141枚金牌,與中國隊相差甚遠。

在2022年第63屆國際奧數中,中國代表隊的6名隊員悉數獲得滿分,此時距離上一次有全員滿分,已經過去28年。

中國學子在第63屆國際奧數中全員滿分

從曆年的成績來看,中國隊在國家奧數中確實是“斷檔式”的領先。這本該是一件十分令人自豪的事情,但事實上,國內關于“奧數”的爭議卻從來沒停止過。

之所以會引起爭議,歸根到底是因爲“國際奧數”與國內的奧數競賽沒有本質差別。在擅長解題的中國學生面前,不管難度再高,所有的“試題”都能找到破解之法。然而,競賽考取的只是對現有知識的運用,難以培養出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學生反而會在長期的訓練中導致思維固化,未必能培養真正的數學人才。

“國際奧數”的難度之高,自然不用多說,能夠參與的學生如鳳毛麟角。每一年,經過層層選拔,最後能參加國際奧數的學生僅有6人。最終,能夠在賽事中取得優異成績的學生,多數會被北大、清華等名校優先錄取。

然而,奧數真的能夠遴選出真正的數學人才嗎,這些“萬裏挑一”的學生,最後能夠成爲數學家的又有多少呢?這個問題久久困擾著我們。

中國學子參加第64屆國際奧數

從奧數金牌到頂尖數學家

毋庸置疑,中國學子在國際奧數中能有“出類拔萃”的表現,足以證明他們是非常優秀的。然而,從1985年首次參賽至今近40年時間過去了,這些學子有誰成爲享譽國際的數學大家了嗎?

要衡量一個數學家的水平,首先看他有沒有在國際頂級數學期刊上發表了成果論文。例如,數學界四大期刊《數學年刊》《數學學報》《數學新進展》《美國數學會雜志》等,均是行業公認的頂級期刊,是數學家們向世界展示自身成果的最佳平台。

其次,有沒有在國際數學家大會上做過報告,有沒有解決數學界知名猜想?這都是衡量一個數學家水平的重要標准。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看他有沒有獲得數學界公認的國際大獎。菲爾茲獎、沃爾夫獎爲國際上公認的數學界最高獎,國內的“晨興數學獎”“陳省身數學獎”“華羅庚數學獎”等在國內外也有很大影響力,能夠獲得這些大獎,才是受到行業認可的“數學大師”。

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

國際奧數主要面向中學生,他們在競賽中嶄露頭角之後,往往會提前被名牌大學錄取,成爲數學專業的學生。他們當中,有些人確實在數學的世界裏走得很遠。

2000年,18歲的恽之玮以滿分斬獲國際奧數金牌,之後被北京大學錄取。經過二十余年的奮鬥,恽之玮已經成爲國際上頗具影響力的數學家。他于2012年獲SASTRA拉馬努金獎,並且在2018世界數學家大會上受邀作45分鍾報告;

從小就學習奧數的張瑞祥,在2008年獲得國際奧數金牌,同年進入北京大學學習數學。如今,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擔任助理教授的張瑞祥,憑借在限制理論和調和分析方面取得的顯著研究成果,被授予2023年度拉馬努金獎。

在北大,被稱爲“韋神”的韋東奕,兩次參加國際奧數,均以滿分獲得金牌,被保送至北京大學完成了本碩博的課程,現在是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微分方程教研室研究員。

北京大學韋東奕(左)

此外,劉若川、袁新意等數學家也都曾是國際奧數金牌獲得者。他們在國際奧數中展露鋒芒,被錄取到國內外各大高校學習數學,然後再通過深入研究,在數學科學領域取得豐碩成果。他們當中,一定還有更多學者,能夠在將來取得更高建樹。

如何走向數學大國?

從奧數體系中成長起來的數學家,絕非只有這幾位。中國首位拉馬努金獎獲得者張偉、2016年拉馬努金獎獲得者許晨陽等數學家,雖然沒有參加國際奧數,但他們從小學習奧數,也是通過國內的數學競賽選拔出來的優秀人才。

這是否就說明,奧數就是培養數學人才的“良方”呢?其實未必。

一方面,這些優秀的數學家,本身就具有突出的數學天分,就算沒有奧數這樣的平台,他們的才能也一定能通過其他方式被發現和認可;另一方面,成爲世界級數學家的學者,在奧數金牌得主中的占比並不高。180枚奧數金牌,到目前爲止能成爲在國際上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數學家,不超過10位。

更何況,這些數學家中,到目前爲止還沒有人獲得過數學界的最高獎——菲爾茲獎和沃爾夫獎。

華裔數學家陶哲軒

就拿菲爾茲獎來說。菲爾茲獎每4年頒發一次,獲獎者必須在該年元旦前未滿40歲。參加國際奧數的中學生通常未滿20歲,距離菲爾茲獎授予的最高年齡,有超過20年的時間。這20年,正是研究數學的“黃金時期”。

從1985年我國首次參賽至今,菲爾茲獎共頒發了10屆,共有39名數學家獲得這項殊榮。但國內的國際奧數金牌得主們還未曾問鼎。

事實上,菲爾茲獎和國際奧數之間並不矛盾,也沒有鴻溝。中國人十分熟悉的華裔數學家陶哲軒,13歲就在國際奧數中斬獲金牌,31歲獲得菲爾茲獎,成爲享譽世界的數學家。

迄今爲止,有13位菲爾茲獎得主曾經參加過國際奧數,並取得優異成績。除了陶哲軒之外,俄羅斯數學家佩雷爾曼、德國數學家舒爾茲、越南數學家吳寶珠等,以及加盟華爲的拉福格,這些菲爾茲獎得主,都是國際奧數的選手。相較之下,我國作爲國際奧數的“王者”,卻沒有人斬獲國際數學界最具代表性的獎項,怎能不令人覺得惋惜?

丘成桐在清華

華裔數學家丘成桐就曾多次公開表示:“奧數”培養不出大數學家,更成就不了數學大國夢。發出這樣的感慨,絕不是丘成桐一時興起。

丘成桐是誰?他是“菲爾茲獎”首位華裔得主,被紐約時報稱爲“數學皇帝”,是享譽世界的當代數學大師。從哈佛大學退休後,丘成桐就全職加入清華大學,幫助清華打造世界一流的數學中心。

長期以來,丘成桐一直在關注和推動國內數學人才的培養,憑借自身在數學界的影響力,切實地推動中國建設世界數學大國。他對國際奧數的看法,絕不是無稽之談。

我們要建設數學大國,有若幹位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數學家,取得業界公認的頂尖成果,是基本條件。就目前來看,中國距離成爲世界數學大國,還有巨大的鴻溝需要逾越。四十年來,國際奧數也沒有遴選和培養出世界頂尖的數學家,如此看來,要建設數學大國,僅僅依靠國際奧數是不夠的。

丘成桐向學子頒發證書

創新型人才培養,無關競賽

迄今爲止,中國還沒有一位本土數學家獲得菲爾茲獎或沃爾夫獎。即使是國內數學最高殿堂——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也依然還在爲此努力著。這就跟中國科學家屢屢于“諾貝爾獎”無緣一樣,著實令人憤憤不平,又十分不解。

2015年,屠呦呦被授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才結束了我國在諾貝爾科學類獎項中“挂零”的尴尬曆史。那麽,我們的數學家又要等到哪一年,才能問鼎國際數學界的最高榮譽呢?

北京大學

我們不僅在國際奧數中屢屢勇奪第一,在國際物理學奧林匹克、國際化學等賽事中同樣表現搶眼,爲什麽我們的科學家在基礎科學研究中,就是無法延續這種領先呢?歸根到底,各種競賽所考取的都是對現有知識的運用,而基礎自然科學研究,需要的除了紮實的專業功底之外,更需要突出的原始創新能力。這種能力,是難以通過競賽來培養的。

如今,我們的大學逐漸摒棄“一刀切”的招生模式,通過多種模式錄取學生,再通過各種“英才班”“強基計劃”等模式培養創新型人才,讓學生在競賽之外,切實提升原始創新能力。

希望假以時日,我們能從“奧數大國”發展成爲真正的數學大國,在基礎科學研究領域也能一馬當先。

13 阅读:4920
评论列表
  • 2024-05-11 06:55

    其實老外通過評獎這種方式忽悠數學天才去國外工作學習!數學理論及應用這種東西是科學技術的頂層設計,是極需數學天才的,中國的數學天才多,老外缺乏,但從中國這幾年科技前沿技術來看,中國數學研容尤其是應用數學比外國只好不差!數學評獎就是個忽悠的工具!

  • 2024-05-11 07:14

    奧賽是公平的競賽,所以中國經常拿第一。諾貝爾等國際大獎是西方把持的獎,不會輕易給中國。除非你抹黑中國或者非常突出,才可能獲獎,比如莫言獲獎。

    用戶15xxx70 回覆:
    數學沒有若貝爾獎!
  • 2024-05-12 14:43

    [得瑟]不要跟我說,頂級的刊物(數學年刊、數學學報、數學新進展、美國學會雜志),這些都是吃貨的磨盤。面對金光閃爍的來稿,都是高手的沉澱,是寶貴的資源,就是退稿也是燦耀的鑽石,有世界各地的貢獻,是最大的寶藏,守著這個寶藏,法力無邊。喝口水也會漂向天邊。皇帝考官出題評獎,奧妙在于其中,除了西方,誰能得獎?因此,大家別在乎,別上當,那道場,是別人的

    也許天意 回覆:
    哈哈哈,德國油紙包,日本工匠,美國老奶奶,,無數個洗腦神話,不多數學這一個。 神話越多,衰落越快。
  • 2024-05-11 15:25

    中國沒有數學家,可是無數行業都做到了世界第一。那萬一中國再出些數學家,豈不是到天頂星了?

    圓滾滾龍 回覆: 你婆
    吃飽飯才能搞研究,西方發展幾百年,靠偷摸搶掠積累無數財富才有這麽多人吃飽了搞研究,這方面比中國強不奇怪。中國在應用方面做得好就是爲了先趕上西方的進度,才有更多的人有閑有錢搞研究,所以我說的話有問題嗎?
    你婆 回覆:
    這話讓北大的數學大佬來評論最好,可國內沒一個權威的搞數學的敢來回應邱成恫,全是些文科生評論發展的怎麽怎麽樣,如果國外沒有新理論,那你的應用是不是沒的應用了?全是抄還很光榮!
  • 2024-05-13 16:45

    耐心些,那一天總會到來

  • 2024-05-12 13:40

    不要讓我激動,年輕的學子,你總是一直讓我驕傲,雖然名不見經傳。但那是你的委屈,你無需張揚,因爲你早已出色,不管別人怎麽說,我已經對你崇拜。盡管你們自己以爲,我們生活在一片科學沙漠的國度,幾十年,洶湧的狂沙,堆疊不起科學的高峰,數理化喏陪爾的星濺子都碰不到,幾十億累疊的學子,堅心展翼尋龍穴,著意修博上鹫峰。精心勞力何所仰,不度重關一夜天。你們激動過,從85年到前段,你們得過奧數24次團體總分冠軍,181玫金牌,你們是斷代式的領先,全方位的絕塵,我愛你們每一屆,打你們六位全體團員都得滿分的屁股,因爲太愛你們,就像太愛幾十億學子的曆年骈集,常挂心頭的驕傲。有的說,我們沒有頂尖的數學家,但我說,你們全都是頂尖的數學家。你們說,奧數算不了什麽,x獎y獎們才是。我說,見到鬼去吧。

  • 2024-05-13 17:37

    奧獎金牌只是代表這個年齡段的傑出,但是不代表傑出科學家,兩碼事!還有,所謂的國際傑出獎項頭銜,不要絕對化。爲國家終身付出成就等身的大咖多的是,只是甘心奉獻國家而已,不要沽名釣譽

  • 2024-05-17 20:04

    啥時候明白奧數是高智商高強度訓練項目,如此而已。奧數要在幾個小時之內解出來,注定它不是數學研究項目。

  • 2024-05-11 19:21

    第一?!天天見的汽車數量的確是第一,但車的核心技術呢?不要老說第一,還是幹點實事爲好。

  • 2024-05-11 08:47

    我們奧賽厲害而已,可奧賽並不是數學

  • 2024-05-12 21:15

    還差一個宇宙,先那幾個菲爾茲獎和圖靈獎你再吹!

  • 2024-05-15 14:27

    沒鳥用

  • 2024-05-17 00:37

    真正的人才是能轉化成科技的 死讀書的有個屁用呀!連個農民都不如。

  • 2024-05-12 14:06

    [得瑟][得瑟]因爲鬼很少見,甚至永遠也見不到。因爲鬼怕我們,躲在暗處,有時使我拌了一下,趔趄倏瞬高手乃墜機檻。這是鬼方的作爲。你們不要說,奧數大多是中學的作爲,算不上什麽,但我說,十幾歲的運動員正是藏春的蓓蕾,其活力前景食之有味嚼之有劢。這就是鬼方的獵物,是人間的尊人。

  • 2024-05-12 16:53

    急啥,中國數學天才完全碾壓歐美人的是侯,歐美還有路嗎?

  • 2024-05-17 14:09

    喜歡數學就好。

未名林

簡介:專注,嚴謹,豐富,趣味。不求一鳴驚人,或許一語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