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可判5年,在菲律賓就賣幾百,蘇眉魚問題說明誰在破壞南海

光電科技君 2024-05-20 23:51:39

菲律賓此前炒作“中國在南海破壞珊瑚礁”,遭到了中方的嚴重駁斥。但是光是言論上的,還不具有威懾力,最近“環球時報”走進菲律賓,對菲漁業亂象進行調查,實事求是揪出中國南海生態“殺手”。

菲律賓捕魚技術落後,法律法規缺失,野蠻捕魚頻發,海洋汙染嚴重,但是真當你走進菲律賓時,你才發現事實比這些更加慘不忍睹。

蘇眉魚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魚類,被列爲十大瀕臨滅絕的物種之一,受到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嚴格保護。

但是,在菲律賓的海鮮市場,蘇眉魚被堂而皇之地擺在攤位上,並且捕撈這些珍稀魚類已經是是一些菲律賓漁民快速致富的門道。

當地商販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們售賣的蘇眉魚捕自于菲律賓南部的巴拉望島,一公斤的售價爲5500比索,折合人民幣7百左右,而一位菲律賓漁民平均月收入卻只有3000比索,捕捉、銷售這種魚的經濟回報堪稱豐厚。

《環球時報》記者實地調查菲漁業亂象 誰是中國南海生態“殺手”?

在中國,野生蘇眉魚已經被列爲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一旦被發現捕撈、獵殺和售賣等情景,最高可以被判刑5年以下,是典型的“牢飯魚”。

其實,不光是蘇眉魚,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砗磲在菲律賓也或明或暗提供定制交易,諸如此類令人遺憾的事情還很多,可是美西方不但視而不見,還爲其量身定制美化的生態報告。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2023年發布的一篇名爲《南中國海面臨的環境威脅》的報告稱,“中方在南海破壞的生態環境”,就連菲方也無端指責。對于這種既無事實依據,也沒有科學數據支撐的言論,中方此前表示了嚴重的反對。

但是,如果只是外交層面的反駁顯然不夠,環球時報、CGTN等媒體記者團最近在南海區域內進行調查和走訪,去實際報道菲律賓等國漁民在南海非法捕魚的方式,他們已經發現菲律賓漁民當中確實存在炸魚、釋放氰化物毒魚等現象,諸如濫捕南海珍稀物種的情況更是屢見不鮮。

此前《環球時報》公布了黃岩島最新的畫面,菲方非法坐灘的破艦艇的加速腐蝕正在嚴重汙染仁愛礁附近海域的環境,而菲方駐守人員肆無忌憚地向仁愛礁潟湖排放汙染物,已經讓該海域脆弱的環境遭受傷害。

CGTN也公布了菲律賓漁民此前在黃岩島附近海域捕魚時,亂扔垃圾、亂排泄、亂使用違禁方式捕魚等破壞生態環境,威脅珍稀魚類的行爲。

中國不但加強保護南海的生態環境,還在我國渤海、黃海、東海及北緯12度以北的南海(含北部灣)海域全面進入海洋伏季休漁期,這期間多部門嚴格監督,多方宣傳,嚴格執法,確保漁業資源得到休養生息,海域生態可以得到有效保護。

2024年,南海海域就有44444艘漁船應該休漁,中國海警局南海分局組織海岸空立體巡查管控開展伏季休漁執法行動。可以說在整個南海區域內,中國對于漁業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保護,都是最高等級的存在。

所以,菲律賓及背後的指使者妄圖利用“生態保護”、“漁業資源保護”、“珍稀物種”保護之類的話題,來指責中國,既不符合實際,也存在嚴重的虛假敘事,只能說明樣的報道和報告,是徹頭徹尾的虛假行爲。

筆者也希望,咱們中國的媒體可以多報道一些這種情況,輿論的陣地咱們不占據,就要被美西方的虛假敘事占據。也爲我們敢于追蹤事實真相的媒體點贊!

0 阅读:244
评论列表

光電科技君

簡介:關注科技進步,解析行業發展,深度科普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