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氪上市,李書福依舊難成“亨利·福特”

灣流經濟評論 2024-05-16 16:24:05

吉利、福特,中國、美國,百年糾葛。

1924年,孫中山給亨利·福特寫信,邀請福特來華投資。彼時,後者已經是美國汽車市場的領導者,並發回來一封回絕信:“福特先生並沒有近期造訪中國的計劃。”

100年後,中國自主品牌吉利,收購福特旗下的沃爾沃已過去14年,其子品牌極氪也已赴美上市,股價是福特汽車的2倍多。吉利,似乎有股“新王當立”之勢。

即使如此,《灣流經濟評論》認爲:李書福依舊難成中國的“亨利·福特”。

01

鲶魚瘦身

原因之一是,時代變了。

美國東部時間5月10日,極氪正式在紐交所交易,開盤價26美元(約合人民幣187.84元),盤中一度大漲40%,現場一片歡樂的海洋。

同在美國的行業鲇魚特斯拉,近半年股價卻下跌近1/4,並在不斷裁員、瘦身。前段時間,特斯拉宣布將裁減超過10%的全球員工。另據知情人士消息,特斯拉中國的裁員比例在20%左右,個別部門高達50%。

 

裁員的重災區是銷售部門。很簡單,特斯拉的車也不好賣了。今年一季度,特斯拉全球累計交付量38.7萬輛,同比下滑8.5%。這是特斯拉近4年來單季度交付量首次同比下降,也是過去5個季度最差的表現。

因爲即使是特斯拉,也在中國市場步履維艱:

價格戰此起彼伏:你一萬,我兩萬,明天還能降三萬;

玩家不斷擠上牌桌:小米自帶流量,華爲“遙遙領先”,奇瑞也高呼“不客氣了!”

産品不斷豐富:轎跑、SUV、MPV都有了純電版本,消費者花幾十萬就能體驗百萬燃油車的駕駛感……

這也間接導致了以前消費者認爲特斯拉高攀不起,現在對它愛搭不理。

鲇魚慢了下來,沙丁魚會死得更快。所以,特斯拉瘦身,並不意味著國內新能源車企吃飽,而是進入你死我活的競爭。

極氪,無法置身事外。

02

唯快不破

第二個原因是,極氪電動化的進程太慢了。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動力電池巨頭,早已搶占了先機。

新能源汽車高補貼時期,電池能量密度是領取補貼的主要技術門檻。甯德時代依靠三元電池占據乘用車主流,成了“甯王”。

之後補貼退坡,磷酸鐵锂電池成本優勢凸顯。比亞迪改進了技術,發布磷酸鐵锂刀片電池,並進行針刺試驗,視覺效果拉滿,俘獲大量消費者,借此搶奪甯德時代市場份額。“迪子”搖身一變成“爹迪”。

2023年,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排名,甯德時代第一,比亞迪第二,之後才是LGES、松下、中創新航、三星SDI、SK on、國軒高科、億緯锂能和孚能科技。這前十家企業合計裝機662.72GWh,占總裝機量的93.7%。

遺憾的是,上述名單中,沒有吉利和極氪的身影。

這兩年,車企普遍參加800V競賽,極氪總算趕上趟了。去年底,極氪發布全球首款量産800V磷酸鐵锂超快充電池——金磚電池,充電15分鍾,續航增加500公裏。自此,極氪實現了三電800V——電池、電機、電控的全棧能力。

不過,800V並不是什麽新鮮玩意。2015年,比亞迪就在唐DM、秦EV上用過這項技術,比保時捷Taycan還早了4年。

照這情形,極氪想撕開動力電池的口子,怕是很難了,除非能研發出顛覆性技術。

晚下場的玩家,不是機會少,而是可能沒有,就像之前廣汽董事長感歎:

“我們好像在給甯德時代打工。”

03

智能時代

第三個原因是,極氪在智能化上也落後了。

早兩年,極氪算是被Mobileye系統耽誤了。

2007年,Mobileye公司就爲寶馬5系等車型提供車道偏離警示系統,2017年被英特爾收購,而且還曾與特斯拉、理想、蔚來等車企合作過。

結果沒幾年,Mobileye系統就被上述車企抛棄。原因在于,它只在低成本輔助駕駛系統領域占據最大的市場份額,在大算力智駕芯片和系統上並不占優,而且只向車企提供整體方案,不能讓車企修改算法或參與開發,因此被吐槽是“黑盒”。

以至于針對類似情景,上汽董事長抛出一個“靈魂論”:上汽不願淪爲軀殼,要將(自動駕駛等關鍵技術的)靈魂掌握在自己手中。

所以,各車企及時跳船,開始一邊采購英偉達芯片,一邊自研,以期獲得最大的自主權。早在2016年,特斯拉就與Mobileye不歡而散,才有了現在的FSD;2021款的理想one,也換成了地平線征程3。

結果2021年成立的極氪,還在跟Mobileye卿卿我我。以至于批評相對克制的媒體,都要說極氪001有“出色的造型設計、優秀的駕駛質感”,但“智能化板塊,仍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

今年,極氪終于轉向自研,但爲時算晚。

最近發布的極氪007搭配英偉達智能駕駛芯片,運用了自研的浩瀚智駕系統,據說可以覆蓋智能泊車、高速與城市智能駕駛的全部場景。問題是,自動駕駛難度非常高,不是堆芯片、堆料那麽簡單。

目前在智能駕駛領域,水平最先進的當屬特斯拉FSD。它不僅跑通了技術和商業的閉環,而且通過數據投餵,不斷叠代升級,最終實現自動駕駛。

這部分數據,首先包括日常的自動駕駛數據。行業認爲,需要80億英裏的駕駛測試,才能保證無人駕駛比人更安全。這需要100輛車每天24小時不間斷開,持續400年。

其次包括罕見場景數據,這也是最寶貴的,通常情況下駕駛員一輩子都遇不到。

特斯拉采取“衆包模式”搜集上述兩方面的數據。依托其數百萬的年銷量,成功獲取並不難。但這對于其他車企而言,無疑是天方夜譚。

國內自動駕駛技術處于領先地位的,是華爲和小鵬,但兩者均與特斯拉有較大差距。對此,華爲已與多家車企結盟,集中力量辦大事。業內人士甚至認爲,車企僅憑一己之力已經很難招架住特斯拉。華爲有技術,並聯合多家車企,“尚可一戰”。

照此說來,極氪單兵作戰,成功概率渺茫。

04

天生驕傲

即使如此,極氪仍然是李書福的心頭肉,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

戰略上,極氪是吉利的大計劃。2021年,李書福推出“兩個藍色吉利行動計劃”,計劃二說的就是極氪——“主攻純電動智能汽車。組建全新的純電動汽車公司,正面參與智能純電動汽車市場的競爭。”

組織上,極氪是具備從制造、研發到銷服的全建制獨立汽車品牌。而吉利旗下的其他汽車品牌,實質上多爲銷售公司。

招股書顯示,極氪的業務分爲三大板塊——汽車銷售、電池組件(甯波威睿)和技術服務(CEVT)。2021年,吉利將甯波威睿51%的股權和CEVT全部股權轉移到極氪旗下,爲極氪在新能源汽車市場上搏殺注入兩股技術力量。

甯波威睿主營産品是電池PACK包和電驅總成,並擁有電芯制造能力,金磚電池就出自其手。

CEVT更牛,全稱China Euro Vehicle Technology AB,即中歐汽車技術中心,總部瑞典,成立于2013年,爲吉利“所有”汽車品牌提供産品開發支持,其團隊也是全球化的,集結了30多個國家的精英,明星産品是SEA浩瀚架構——全球首個純電架構,也是讓極氪001名聲大噪的整車架構。

可見李書福對極氪的偏愛。

人事上,李書福選擇了安聰慧作爲極氪的CEO。安聰慧是吉利重量級元老,也是吉利四君子之一、吉利第一代産品經理,帝豪就是他的傑作。

上述因素,加上前兩年小米、華爲還沒下場造車等原因,天時地利人和,極氪大賣。

進而就好理解,爲什麽極氪上市創下了多個“之最”:

近3年最大中概IPO;

史上最快IPO的新能源車企;

和其他傳統車企孵化出的新能源車企相比,是最成功的“車二代”

……

05

技術閉環

但極氪,只是李書福在高端純電動汽車市場落下的一子。

2017年,吉利奪得中國本土車企銷量第一,之後首次提出“對標大衆”:

品牌上,沃爾沃對標奧迪;領克對標大衆品牌;吉利母品牌對標定位稍低的斯柯達。

全球布局上,吉利集團頻頻出手,收購馬來西亞寶騰汽車49.9%股份,收購英國跑車品牌路特斯,買入奔馳母公司戴姆勒9.69%股份,成爲其第一大股東……

到了新能源戰場,極氪聚焦高端純電;領克有純電有混動,聚焦二三十萬元區間;吉利母品牌聚焦20萬以下市場。同時,路特斯發布了純電跑車,吉利還和戴姆勒在中國設立合資公司,生産smart品牌電動汽車。

爲了擁抱智能化下半場,李書福又抓緊收購魅族,組建汽車操作系統和芯片企業億咖通。因此才有人說,李書福是“被造車耽誤的投資狂人”。

但上述這些,只是表面。正如沃爾沃CEO漢肯·塞缪爾森說過:“他(李書福)有更大的野心”。

2018年,李書福在吳曉波頻道《十年二十人》節目裏講到,花錢造幾輛好看的車不難,難點在于形成一整套嚴謹的技術閉環。原話大概是:

汽車工業是大規模,你要一致性、可靠性、耐久性、大規模、經濟性、可持續……難是難在這兒,很多配套技術的應用、基礎設施的形成、技術能力的形成,包括芯片、操作系統、整個網絡系統,都需要形成非常嚴謹的配合,非常嚴謹的一個閉環能力……特斯拉也沒有,它正在搞,這是它的最終目標……

言下之意是,特斯拉在做,吉利也在做。這種一步一步技術、能力的積澱,到最終技術閉環能力的形成,或許就是李書福常講的“守正出奇”吧。

所以,雖然外部競爭焦灼,但吉利內部線路明晰。極氪的未來,挑戰與機遇並存。

恰如李書福所言:"我不想停止夢想,夢想是所有生意的基礎。”

只不過回到現實,像亨利·福特那樣,普及汽車、變革汽車工業生産方式,未來或許能夠做到,只不過不是現在……

參考資料:

財新周刊:“甯王”求極限

財新周刊:自動車決戰都市

36kr:極氪IPO:電動靠吉利,智能靠自己

財新周刊:吉利掉隊急追

end

2022年度36氪優秀創作者

2022年度瞻研榜自媒體熱點榜賬號

虎嗅作嗅之星

2023年度界面每周推薦優秀財經號

合作媒體平台

騰訊科技 | 36氪 | 虎嗅 | 钛媒體 | 界面新聞

投資界 | 網易新聞 | 百家號 | 鳳凰新聞

企鵝號 | 今日頭條 | 雪球 | 微博頭條

創業邦 | 澎湃 | 新浪看點 | 老虎財經 | 搜狐新聞

新能源、芯片、區域經濟、大衆消費

廣深人口 | 深圳工業 | 芯片新秀 | 中國汽車 | 東莞工廠

深圳芯片 | 低估澳門 | 深圳獨角獸 | 巨頭“內戰” | 深圳房市

5G趨勢 | 新基建入口 | 南山必勝客 | 深圳學區

香港經濟 | 深圳愛情買賣 | 阿裏變革

0 阅读:173

灣流經濟評論

簡介:爲下一代決策者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