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死後,手下4大謀士下場如何?窮途末路,盡顯人心不能考驗

漢史鈎沉 2024-04-15 20:52:59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關于人心就有過一場大辯論:孟子認爲人生來就是善良的,是後天環境使得一部分人變惡;荀子卻認爲人生來是沒有善惡之分的,既可能向善也可能向惡,要注重後天教育,引導更多人向善轉變。

這場人心大辯論,在一千多年後由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凝練爲4句佳作: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遜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僞誰複知?

賢明清廉如周公面對流言也是惶恐不已,新朝的王莽在篡位前不也謙恭有禮。不到了窮途末路,又怎麽能考驗人心?

本文不談李自成春風得意時,將著眼于李自成敗亡過程中,4位謀士的心理變化、所作所爲以及最終下場。來爲諸位展現一個土崩瓦解時,黑白顛倒的衆生像。

一、闖營四大謀士的來曆

劉邦曾說過: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他不如張良;戰必勝、攻必取,百戰百勝他不如韓信;維持地方、周轉糧草,致使漢軍百戰而糧草不絕他不如蕭何。但這三人都爲他所用,所以他得了天下。

而開封杞縣的“李公子”李岩,就是類似張良一般的人物。和張良祖父五世韓相的身份類似,李岩也有一個顯赫的出身,他的父親李精白做過兵部尚書、山東巡撫,這種出身使得他們都有開闊的眼界和豐富的知識底蘊。

而且兩人都有一股俠氣,張良爲了報家仇敢去博浪沙刺殺秦始皇。李岩目睹亂世紛擾,百姓餓死者不計其數,不僅開自家糧倉放糧,而且寫《勸赈歌》鬧著讓官府放糧。

最終受到災民擁戴,紅娘子起兵後擁戴李岩爲首領,而後有了李岩投李自成的事迹。他是一位顯貴,但爲了良心與安心幫助難民,最後被難民萬衆擁戴、裹挾進義軍的任俠少年。

牛金星是李岩舉薦給李自成的一位落魄舉人,當時他被同縣的王姓士紳誣陷,舉人功名被革去、下過獄、還得服勞役的落魄之人。但舉人是他最重要的身份,哪怕受盡朝廷屈辱,他也無時無刻不想重新混進去。

而後牛金星又舉薦了宋獻策,宋獻策是個行走江湖的術士,身材矮小、其貌不揚,江湖人稱“宋矮子”。但多年江湖生涯,卻讓宋獻策更加洞徹人心,而且對各地地理、風俗有一定了解。

最後顧君恩是存在感最低,但是卻制定了闖軍整個戰略的大才。他主張入主陝西,收大明北方三邊精銳,以天下精兵強將出山西、克北京,而後統一天下。個人才幹很高,但名聲不顯、地位也不突出,應該是位生性淡薄的智者。

二、闖營四大謀士的主張

李岩的“開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是李自成迎來大發展的關鍵原因,他教會了李自成收拾民心。而且他主張禮賢下士、除暴安民、注重起義軍紀律,以民心獲取天下,是一位宣傳高手。

但他的方案並沒有全盤落實,因爲禮賢下士和闖王來了不納糧,固然是兩全其美的設想。但從物質角度來說,滿河南都是流民,想接濟流民就需要糧食,糧食都被藩王、士紳把持著。所以既想禮賢下士,又想讓百姓有吃的改良型主張,在明末的環境並不適用。

這就給了牛金星後來者居上的機會,他修改李岩的主張爲“少刑殺、赈饑民、收人心”。不再禮賢下士了,藩王、士紳該抓的抓,用他們的糧庫赈濟百姓,以此收服人心。

客觀來說,牛金星的方案更現實、也更具備可行性,所以牛金星事實上成爲了李自成的蕭何。負責搭建人事架構、糧草收集,以及處理各種政務。

宋獻策是給李自成了一句“十八孩兒當主神器”的口號。十八與孩兒的子合一塊就是李自成的李,就是李自成注定要得天下的意思。

這句話從現在來看荒誕無比,或許李自成本人都不信。但就當時的識字率來看,李自成信不信一點都不重要,只要絕大多數人相信,他就應該相信,這是一個領袖的基本素養。

真假不重要,只要饑民相信,並爲此跟著他李自成,那他就應該堅信。所以李自成對宋獻策,一直是極爲禮遇。

顧君恩是個戰略家,提出了入主陝西、收三邊精銳,從山西進北京的戰略主張。但他本人事迹極少,地位也不顯赫,與任何人都沒有爭端,所以應該是一個功利心並不強卻有戰略才幹的人。

三、闖營四大謀士的下場

第一個落幕的是李岩,那個一身俠氣的杞縣“李公子”。李自成入主北京,大肆抄家的時候,李岩就進谏停止抄家、招降吳三桂父子,但沒有被意氣風發的李自成放心上。

而後吳三桂打開山海關,引清軍入關于一片石大敗李自成。各地投降明軍紛紛反叛,有人說河南降兵全部反叛,李岩不信要帶2萬人馬去平定河南。

結果牛金星陷害李岩,說他去河南是想自立,李岩被李自成自相殘殺而死,是一個很得人心、卻被自己人陷害死的悲劇人物。

接著就是宋獻策,李岩的死其實和他也有一定關系。常年行走江湖,讓他對人心的了解更透徹,在北京他不支持牛金星、劉宗敏那樣大肆殺人、抄家。

和李岩一樣勸谏、阻止過這種暴行,但沒有被李自成采納。所以相同的政治主張,使得他天然親近李岩。在對李自成失望之後,他一度說過“十八孩兒主神器”的十八子,看來不是李自成的李,而是李岩的李。

李岩被牛金星害死後,他一度畏懼出逃,後來又回到義軍。最後和劉宗敏一起,被清軍統帥阿濟格抓住,清軍直接處死了劉宗敏,卻沒有殺害宋獻策。所以宋獻策等于被俘投降,還有說法他後來入了旗,很得滿人看重:

滿洲人重其術,隸旗下,出入騎從甚衆。

而後就是牛金星,無端陷害李岩之後,牛金星惹了衆怒,劉宗敏等人都很厭惡他。牛金星見自己不得人心,加上李自成連連戰敗,功利心極強的他竟然逃跑、主動去投奔了清軍。

他的兒子牛佺還做了清軍的黃州知府,但是連清軍都鄙視牛金星的爲人,拒絕錄用他爲官。牛金星在被鄙視之中,一直到壽終正寢,老死在了兒子家中。

最後是顧君恩,在李自成連連敗仗之時,他一直不離不棄、始終追隨。從北京到陝西、再到湖廣,一直到李自成死在九宮山後,他才離開了起義軍的隊伍。選擇在平江縣土龍寺出家,歸隱山林、再不問天下之事。

所以從李自成四位謀士下場來看:最慘的是李岩,一身俠氣、助李自成成大事,卻被自己人害死;最卑鄙的是牛金星,先是陷害引薦自己的李岩,而後投奔清軍爲兒子謀官職,其人卑鄙無恥卻得善終;正常人做法的是宋獻策,李自成讓他不滿他就想扶持李岩,清軍抓了他就投降,他沒有出色的骨氣、但他也沒有害人的心思,甚至試圖做點好事,是一個大多數人的形象。

最後淡泊名利的是顧君恩,制定了闖軍的戰略卻一直聲名不顯,連連失敗卻不離不棄,直到李自成死後歸隱寺廟,或許正如顧君恩的名字一般,他就是來報恩的——緣起緣滅,恩散情斷!

自古艱難唯一死,這就是李自成4大謀士的最後下場,大家覺得誰最值得敬佩呢?(可在下方投票)

1 阅读: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