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沈陽軍區第64集團軍的軍部駐地,爲何選址于遼甯本溪?

蘇飛談過去 2024-05-11 07:32:45
1986年,沈陽軍區第64集團軍的軍部駐地,爲何選址于遼甯本溪?

1985年6月,中央軍委、三總部經過精心的准備和論證,最終敲定了精簡整編方案,標志著百萬大裁軍正式拉開了曆史帷幕。根據精簡整編的方案設計,僅1985年下半年就裁撤了11個野戰軍軍部,並組建了24個合成集團軍(其中,第38、第39集團軍執行機械化集團軍編制)。進入1986年,在野戰軍新一輪的調整中,沈陽軍區第64集團軍軍部由遼甯本溪縣小市鎮移駐本溪市。

▲原沈陽軍區第64集團軍某部舊照

諸君可能有所不解,第64集團軍的軍部爲何選址于本溪?在解答這一問題之前,筆者簡單的爲大家介紹一下第64集團軍軍史沿革的基本情況。

第64軍于1949年1月由華北軍區第4縱隊改編而來,時轄第190、第191、第192師,軍政主官配置爲曾思玉、王昭。第64軍帶有一定的紅軍血統,即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特務連。經曆土地革命、抗日戰爭的“百煉成鋼”,紅軍的種子發展壯大。解放戰爭時期,第64軍前身各部縱橫華北、西北兩大戰略區,累計殲敵15.3萬余人,爲民族的獨立和新中國的誕生立下了不朽功勳。

▲“道峰山營”戰旗

1951年2月,第64軍入朝輪戰。征戰朝鮮兩年有余,第64軍參加了第5次戰役、1951年夏秋防禦戰役、局部戰術反擊作戰等戰役戰鬥,湧現出了以“二級英雄連”、“道峰山英雄營”等享譽軍界的英模單位。1953年7月,第64軍從朝鮮凱旋後,駐防遼甯鳳城。次年10月,第64軍軍部移防丹東。

1955年2月,第64軍軍部移防旅大。4月,根據中央軍委的統一部署,第199師脫離第64軍編制序列,改編爲機械化第一師(1961年8月,該師複稱第199師,歸建第64軍)。1962年,第64軍軍部移防本溪縣小市鎮。1985年百萬大裁軍,第64軍執行合成集團軍編制,轄第190、第191、第192師及炮兵旅、高炮旅、坦克旅。1986年11月,第64集團軍軍部移防本溪市。

▲機械化第一師參加演習舊照

在正式解答問題之前,筆者需要說明一個常識。大家可能還不了解,本溪市和本溪縣有什麽區別?其實,這是我國行政區劃中很常見的“縣市同名”。筆者給大家舉一個例子,安陽市和安陽縣的情況,與本溪市和本溪縣的情況一樣。本溪縣在建國初期,經曆了撤銷、複置的曲折曆程,並于1959年正式隸屬本溪市。八十年代末,本溪縣再度撤銷,本溪滿族自治縣宣告成立。

根據多方資料來看,第64集團軍軍部之所以選址本溪,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本溪市的基礎條件較好,有助于推動第64集團軍戰鬥力的建設;

第64集團軍軍部在進駐本溪市之前,軍部在本溪縣小市鎮湯河東岸一條不算太長的山溝,被當地老百姓稱之爲“軍溝”。自1962年,第64軍軍部由旅大移駐小市鎮後,在條件極爲艱苦的情況下,從只有一個破廟的小山溝,建設成了一個設施齊全、攻守兼備的軍事重地。

這裏有一個時代背景,需要給大家交代一下。五十年代末,中蘇交惡,蘇聯在我“三北”方向糾結重兵,對我國防安全造成嚴重威脅。第64軍進駐小市鎮的“山溝”,更多的是出于戰備考慮,講究隱蔽、保密,以便隨時能夠應對突發情況。比如,廣州軍區第47軍在七十年代轉隸蘭州軍區以後,按照中央軍委“千人萬馬轉入地下”的指示,以營爲單位構建“地窩子”防禦工事。

▲第64軍軍部駐本溪小市鎮機關時期舊址

但是,由于軍部所在地受地形和面積的限制很大,除了軍部機關和警衛連、通信連以及小車班等直屬隊外,其他軍直分隊則部署在了溝外。此外,1985年百萬大裁軍之際,我國對國際局勢進行了精准研判,作出了“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的戰略定位,國防建設也進入了和平建設新時期。

最爲關鍵的是,集團軍講究的是多兵種協同作戰,對于軍部要求極高,交通條件和基礎設施是兩大優先考慮項。很顯然,小市鎮的情況,已不符合第64集團軍在和平建設時期的戰鬥力建設。

二、本溪是東北地區有一定影響力的“較大的市”,也是重工業底蘊深厚的城市;

本溪地處遼甯省東南部,屬于典型的山區,山地面積占比較大,形成了“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地貌態勢。但是,本溪的地理位置很有優勢,距離沈陽(即沈陽軍區機關所在地)僅45千米,而沈陽又是東地區乃至全國的鐵路樞紐,交通條件很便利。

▲本溪市舊照

不僅如此,本溪自身交通條件也很有優勢,爲沈丹、遼溪、溪田的交彙點。尤其是遼溪鐵路,此爲溝通沈大線、沈丹線兩大幹線的重要鐵路線。另外,溪田鐵路雖然不到90公裏,可是卻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對本溪經濟發展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得益于發達的鐵路網絡,本溪的經濟實力相當不錯,後被確認爲“較大的市”。

還有一點我們不能忽視,本溪也是一個重工業底蘊深厚的城市。本溪境內礦産資源豐富,在五十年代就承接了156工程重點項目之一本溪鋼鐵廠,享有“中國鋼鐵工業搖籃”、“共和國功勳企業”等美譽。 但凡是重工業底蘊深厚的城市,基本上都會有成爲野戰軍軍部駐地的機會,本溪自然也不例外。

概而論之,第64集團軍軍部選址本溪市,主要是出于和平時期建設的考量。1992年全軍新一輪精簡整編,第64集團軍移防大連。轉轉悠悠幾十年,第64集團軍又回到了當年的“老家”。1998年五十萬大裁軍,沈陽軍區第64集團軍奉命撤編,大連(1981年2月,旅大改稱大連)作爲野戰軍軍部的曆史也宣告終結。不過,大連也因爲英雄部隊的駐防而多了幾分軍史厚重感。

—END—

1 阅读: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