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來一輪國企改革?先搞清楚國企改革的基本邏輯

蕭武彈史 2024-04-28 11:55:15

很多人覺得,現在應該搞國企改革,才能解決問題。

其實是沒有搞清楚當年搞國企改革的邏輯。

當年搞國企改革,不是因爲想改革,而是因爲國企和財政不分家,財政負擔太重了。

當時國企承擔的很多社會功能,比如辦教育,管工人的生老病死,是承擔了一部分國家的功能。

這當然也意味著,國企替國家分擔了一部分財政壓力,所以國企負擔重,包袱重,競爭不過民企。

最後改革,是因爲國企和財政切斷了聯系,企業是企業,財政是財政,分家了。

然後國家把一部分原本由企業承擔的功能甩給了社會,給自己減輕了負擔。

比如養老,教育,醫療等等,以前是國企承擔,後面都社會化了。

社會化養老,社會化撫養,社會化醫療,社會化教育,社會化就業,都是社會的。

國家不是完全不承擔責任,但相比之前來說,變成有限責任了,比以前負擔輕多了。

養老金就是這樣,本應該是國家完全負擔,就變成了現在上班的人交錢,給退休了的人發錢。

而且還形成了老年人和年輕人之間的矛盾,年輕人抱怨老年人退休金太高,自己的未來沒有保障。

其實退休的老年人拿到的是該自己該拿的,只不過本該出錢的國家不承擔了,變成了年輕人交養老金去給他們發錢。

年輕人在這個問題上怪老年人,其實是找錯的對象了。

這之後,國企因爲和財政之間的聯動機制消失了,負擔又重,加上市場環境變化,就大批量被甩給社會了。

所以大量的國企那段時間被迫關停並轉,工人下崗。

當然,那段時間國家財政也沒錢,都很難,農民尤其難,不打工,光種地連維持基本生活都做不到。

而在那一輪國企改革結束之後,也就是2004年之後,高潮就結束了,剩下的國企日子都還算好過。

而在新的經濟和政治體制之下,新的國企也承擔了很多新的功能,目前和財政之間還是良性互動。

比如說要搞土地開發,可以先搞個城投、城開之類的平台性國企,代表政府去融資和開發,同時承擔債務。

這個局面一直到前幾年,其實都還是可以的,不少地方就是靠這個機制完成了基礎設施升級換代和城市更新。

但在當時的情況下,大家都默認一個規則,這些城投開發平台國企的債務,當地政府會兜底。

現在看來,其實可能是做不到的,而是會變成誰的孩子誰抱,沒人兜底。

尤其是有些債務負擔比較重,連按揭的利息都還不起的地方,情況更糟糕一些。

至于還在賺錢的國企,很多人希望能有新一輪的改革,那就更不可能了。

怎麽可能把賺錢的企業交給社會呢?要交也是和上一輪一樣,把包袱甩出去,而不是把優質資産甩出去。

就像有人說,貴州債務不是問題嚴重了嗎,爲什麽不把茅台賣了還債?

還有人說應該把一些壟斷性國企賣一部分,錢拿來補充社保基金。

這很顯然都是異想天開,根本不可能的。

要賣,也是賣已經不賺錢的,而是完全看不到扭虧希望的,不可能把在賺錢的賣掉。

而且,即使要搞一輪國企改革,也不會和大家想的一樣,結果也會很不同。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