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與周期共振,藍思科技加速夯實信心之錨

老虎財經 2024-04-25 21:50:45

憑借著消費電子與新能源汽車兩大業務板塊良好的發展態勢,藍思科技交出了一份不俗的“成績單”。在內生和外延雙輪驅動下,藍思科技正在加速構建自己的馬利克曲線。

藍思科技不斷拓展新的發展根基。

4月21日晚間,藍思科技公布2023年業績,公司實現營收約544.91億元,同比增加16.69%;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約30.21億元,同比增加23.42%;基本每股收益0.61元,同比增加22%。

藍思科技營收保持穩健增長,盈利能力持續提升離不開公司在精密、組裝方面的卓越表現,其中,消費電子和新能源汽車兩大板塊的表現尤爲亮眼。

事實上,正如著名管理顧問詹姆斯·莫爾斯所言,可持續競爭的惟一優勢來自于超過競爭對手的創新能力。藍思科技在科研投入方面同樣不留余力,力求在實現當下主要業務穩步增長的同時,尋找到新的利潤增長點。

新能源汽車助推需求升級

《反脆弱》一書中提到過,“進化最有趣的一面是,它是依賴反脆弱性實現的……當暴露在波動性、隨機性、混亂和壓力、風險和不確定性下時,它們反而能茁壯成長和壯大”。對于當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來說,正是如此,從中脫穎而出的小米汽車快速成長。

普一問世,小米汽車便迅速引爆新能源汽車市場,在小米SU7首批交付儀式上,雷軍更是表示,小米SU7開售僅一周收獲超10萬的大定。作爲其主要供應商之一,藍思科技因在智能座艙屏幕和結構件方面深度參與小米SU7的研發,也再獲發展良機。

據悉,藍思科技主要深耕新能源汽車及智能座艙類,主要産品包括新能源汽車中控屏、儀表盤、顯示屏、充電樁、新型汽車玻璃、動力電池結構件等結構件與模組。

此外,公司新增的動力電池精密結構件業務在年內快速完成了研發、認證、量産,市場份額實現突破,這將令公司進一步分享動力電池市場增長機遇。

事實上,早在2014年藍思科技便開始了與小米之間的合作,並參與了小米MI、MIX、Note、Redmi、CC等機型結構件的研發、試制與量産,爲小米提供如屏幕前蓋、電池蓋組件等關鍵部件。

2015年,藍思科技正式開始布局新能源汽車賽道;2021年底,藍思科技智能汽車組件與電子信息綜合研發生産基地項目落地上海臨港新片區,成爲上海臨港以汽車電子爲主要發展方向的重大項目;此後,藍思科技位于黃花園區的車載募投項目也建設完成。

隨著藍思科技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大力布局,公司逐漸與衆多頭部車企達成合作。目前,藍思科技已經與包括特斯拉、比亞迪在內的超過30家國內外新能源汽車及傳統豪華汽車品牌建立了合作關系。

據悉,目前新能源車市場平穩增長,國內新能源汽車零售滲透率達到35.8%,小米SU7上市,車市新一輪價格戰打響,這或將進一步推動市場向陽發展。

藍思科技年報數據顯示,2023年,藍思科技新能源汽車創造營收約50億,相較于2022年的35.84億元,增幅高達39.47%。

值得一提的是,據乘聯會數據顯示,今年3月新能源汽車市場零售69.8萬輛,同比增長28%,環比增長80%,今年以來累計零售175.8萬輛,同比增長34%,漲勢迅猛。新能源車市場持續火爆,車企産業鏈也備受市場關注。

此外,4月17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國民經濟綜合司司長袁達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要協同實施産業、投資、消費、就業、價格等方面政策,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推動形成政策合力。特別是,加快推進實施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等重大部署。這無疑將進一步刺激消費市場的蓬勃發展。

AI賦能煥新消費電子

除了新能源汽車領域,作爲藍思科技老牌支柱産業,消費電子同樣實現了進一步發展。獲得AI強勢賦能後,以手機、pc爲代表的消費電子,進一步綻放生命力。

據悉,經過AI賦能後的手機,可以通過端側完成LAM(LargeAction Model)的訓練結合大語言模型,實現Rabbit R1暢想的操作簡化,同時維持強大的社交屬性。

同時,AI手機還會提高用戶數據的安全性,而且能夠即時理解用戶的複雜需求並自主學習,提供更主動、智能、個性化的服務體驗。

此外,AI大模型還刺激了AIPC、平板電腦等系重要終端的叠代,且2024年有望推出新品,從而進一步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

在這一背景下,國內外巨頭加緊布局AI手機。2023年8月,華爲手機系統接入盤古大模型,並發布內置AI大模型的華爲Mate60系列手機;2024年1月8日,OPPO退出AI手機FindX7爲全球首款在端側應用70億參數大模型的AI手機;蘋果放棄造車,向生成式AI領域投入大量資金。

以三星手機爲例,2024年伊始三星推出的AI手機GalaxyS24系列,在韓國開售僅28天銷量便突破100萬部,刷新該系列銷量最快破百萬紀錄。

據悉,藍思科技核心客戶銷量同樣增長明顯,蘋果新機、華爲Mate60系列及小米14系列新機發布,在市場引起熱烈反響。值得一提的是,作爲華爲Pura70供應鏈企業之一,藍思科技再迎利好。

此外,AI PC方面也在持續發力,3月21日,微軟召開線上新品發布會,發布了兩款AIPC,即SurfacePro10和SurfaceLaptop6;4月18日,聯想AIPC全系新品ThinkPad,ThinkBook,YOGA等將在2024聯想創新科技大會上亮相,這無疑也將刺激PC市場的活力。

年報數據顯示,2023年,藍思科技智能手機與電腦類板塊創造收入約449億元,同比增長17.5%,占營收比重依舊超過八成。

此外,根據《2024年AI手機白皮書》數據,新一代AI手機在2024年的全球出貨量將達到1.7億部,滲透率達15%,AIPC 新機出貨滲透率將超過50%。其中,預計2024年中國市場的出貨量將達到0.4億部,2027年國內出貨量將達到1.5億部。

而AI手機出貨量的快速增長,也將加速換機潮的到來,對于藍思科技來說,這是機遇亦是挑戰,爲此藍思科技不斷加大科研投入,欲進一步拓寬自身的“護城河”。

科技創新力拓核心驅動力

不久前藍思科技曾表示,業績的良性生長是由于公司深入開展産業鏈垂直與橫向整合、加大研發投入與技術儲備力度、優化集中與協同創新模式,在穩步推進前瞻性、基礎性研究的同時,加快開發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積極開拓新領域。

事實上,這得益于藍思科技對“四新”戰略的聚焦。據悉,公司選擇以科技創新爲核心驅動力,並落足于“四新”戰略——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領域。

數據顯示,2015年上市以來,藍思科技累計投入研發金額超過150億元,累計獲得授權專利2200多件,居行業前列。年報數據顯示,2023年藍思科技在研發方面的投入高達23.17億,較2022年21.05億的研發投入,增幅約10%。

值得一提的是,相較于2022年,2023年藍思科技研發人員數量達21046位,增幅達15.28%。

此外,公司還于2023年在原有研發體系上,成立了藍思創新研究院,重點針對行業領域關鍵技術、共性問題、進行技術研發和産品創新。

正是由于藍思科技在投研方面不斷投入,使得公司能分享到大多數科技紅利。以VR領域爲例,藍思科技早早便開始對光學、結構件及功能件模組開展研發、創新。

據悉,藍思科技就曾憑借在消費電子玻璃面板領域,深度參與蘋果Vision Pro 3D全曲面玻璃蓋板的研發制造。據Wellsenn XR預測,伴隨蘋果Vision Pro等品牌MR産品的陸續推出,全球VR/MR頭顯設備出貨量將在24、25年分別達到800萬台和1312萬台,進而推動光學、防護玻璃等關鍵零組件的需求增長。

IDC則預計,2024年中國AR市場出貨量將增長101%;到2028年,VR頭顯將增長到2470萬台,其中AR將達到1090萬台。

此外,除蘋果公司外,Meta等許多公司也開啓了過渡之旅,開始從單一的AR / VR切換到MR。而MR領域的發力,也將進一步促進藍思科技相關領域的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藍思科技還在促進精益生産、降本增效,年報數據顯示,公司全年銷售費用同比減少4.79%,管理費用同比減少6.02%,財務費用同比減少0.68%。

事實上,藍思科技不僅在2023年收獲了不俗的業績,2024年一季度公司同樣交出了喜人的“成績單”。藍思科技2024年一季度報顯示,公司2024年第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54.98億元,同比增長57.52%;淨利潤3.09億元,同比增長379.02%,營收增長主要來自于智能手機與電腦類業務。

不難發現,當下的藍思科技對內不斷強化原本的産業、精益化生産,對外尋找新的業務板塊和增長點,在內生和外延的雙輪驅動下,藍思科技正在加速成長。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