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曼玉近況:瘦成紙片,穿19元地攤貨,無兒無女

雅晴的娛 2024-05-02 03:09:06
1

活成張曼玉這樣,大概是許多人的願景。

看她的抖音。

人們終于得以窺見,這個傳奇女人生活的一隅。

沒有想象中的奢靡,鋪張,精心,精致。

沒有大明星的影子。

真實得令人意外。

她在異國街頭自在騎行。

也時常與三五好友相聚,狂歡跨年。

生活簡單又惬意。

做派灑脫又隨性。

看張曼玉的日常vlog,會給人一種歲月靜止的錯覺。

明明她身形幹瘦,皮膚松弛,美人已遲暮。可你就是感覺不到,歲月在她身上留下的印記。

靈動如初,張揚自信。

怎叫人不羨慕。

張玉曼,一直都是那個本真的張曼玉。

不因身份設限。

不被名利捆綁。

她始終在自己的人生節奏裏,只爲自己而活。

2

人們常說,演技好的女演員有無數個,但“曼神”只有一個。

張玉曼被封爲“曼神”,不僅因爲她出神入化的演技。

更因爲,她有一種藐視規則,戲耍名利的無畏。

在那個明星們尚未流行走接地氣路線的年代,她已表現出不同尋常的一面。

別的港姐,端著明星架子,大秀所謂的真善美。

她卻說:“我進圈,絕對是貪慕虛榮。”

不以表達自己的欲望爲恥。

這種極致的坦蕩,就是她自在的來源。

不畏縮。

舒展自由。

自成一派。

連張國榮都忍不住表白:“她就是那種我一定要有自由。如果我有點機會,她會死在我手上,因爲我太愛她了。”

拍《新龍門客棧》時,她的靈動,也打動了徐克。

開懷大笑,放肆耍鬧。

別的女星有的矜持,在她身上完全不見蹤影。

徐克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決定把金鑲玉一角交給她。

金鑲玉是什麽樣的人?

貪財好色,無惡不作。

在當時,鮮少能在屏幕上看到這樣的女性角色。

別的女星演不了,但張曼玉一定可以。

因爲她本就松弛恣意到極致。

包括後來的《青蛇》。

那也是一次對女性角色突破常規的挑戰。

戲中的小青,妖娆野性,竟膽敢色誘法海。

誰敢演?誰能演?

還得是張曼玉。

難得的是,她把這股勁保護得很好。

無論外界怎樣的狂風暴雨襲來,都擊碎不了她的自在感。

曾經,她一度穩坐花瓶榜首。

因爲不會演戲,所有人都不待見她。

剛出道時,被人指著鼻子罵“蠢貨”。

成龍也不待見她,大罵她找不到狀態,浪費劇組的時間。

拍《新紮師兄》時,梁朝偉更是直接甩手告訴她:“你不懂演戲,回家吧!”

直到遇到了王家衛,遇到了《旺角卡門》。

張曼玉開始較真了。

那是她最高産,也是最累的一年。

馬不停蹄。

一年拍了12部電影。

縱使如此,依然精益求精,不放過任何一個鏡頭。

有一次,她自覺有個鏡頭沒拍好,主動提出重拍。

王家衛當時給出了一個很高的評價:

“你會成爲一個好演員,因爲你不怕重拍。”

後來的事,我們都知道。

張曼玉脫胎換骨了。

她徹底擺脫“花瓶”,拿獎拿到手軟。

金馬,金像。

柏林,戛納。

她把自己的華章寫到了世界各地。

一邊捧著獎杯,一邊對當年辱罵她的人說:“你看,這麽笨的人,有一天都可以拿獎。”

嚇得對方連聲道歉。

張曼玉的逆襲捧杯,更多是一種置氣。

深處輿論風暴之中,被人揪著“花瓶”之名,口誅筆伐。

于是觸底反彈,還以反擊。

成功以後,她卻一轉身,說這不是她要的人生。

2004年,從戛納電影節的紅毯走下來,張曼玉突然宣布:

“我累了,我想休息了。”

3

瞧瞧,多麽矛盾又統一的女人。

紅的時候,烈火烹油,鮮花著錦,無人能出其二。

從巅峰隱退,幹脆利落,沒有半點忸捏。

1984年。

剛入行一年的她,曾給姐姐寄過一份信。

“我真的很想回到家人們的身邊,回到英格蘭一家人生活的地方。”

“我可以穿上任何我想穿的東西,做任何我想做的事。”

她的心,一直在別處。

她的根,始終在英格蘭那個無人問津的小家裏。

她毅然決然,遠離名利場,獨往異國,再不回頭。

名、利、虛榮、巅峰的成就……都捆綁不了她。爾之蜜糖,彼之雞肋。說棄就棄,絕不拖泥帶水。

她就有這樣的底氣與覺悟。

包括婚姻。

這些年來,關于張曼玉的新聞標題,總離不開“不婚無子”“孤苦無依”的詞眼。

她有過幾段轟轟烈烈的感情,最終都遺憾收場。

跟爾冬升密戀三年,無疾而終。

跟富商宋學祺相戀,被劈腿背叛。

給美術指導漢克寫情書,被對方以此作爲談資,公開在報紙上。

與法國導演奧利維耶步入婚姻,愛情卻如昙花一現。

在電影《清潔》的拍攝現場,兩人簽下離婚協議。

似乎每一段,都受盡了傷。

似乎她應當委屈,顧影自憐。

但張曼玉說,不是的。

人生就是在不斷嘗試,自己適合什麽,不適合什麽。

“我覺得婚姻不適合我,那我就要釋放自己。”

“愛情我還是需要的,可是也覺得那不是一切。”

她不再結婚,也不生孩子——雖然她已是四個孩子的幹媽。

這不是因爲恐懼新生命的到來,只是因爲有更清晰成熟的婚姻觀。

她說,“你要真正的想要小孩,才是一件好事。不是你應該要生小孩,就去生一個小孩。”

有人嘲笑她無婚無子。

有人恐嚇老來無依。

她不爲所動。

世人總是唯結果論。

以婚姻的幸福,來衡量一個女人的成敗。

但她可是張曼玉呀。

能在巅峰時隱退。

亦能在風言風語時淡然。

他人的評價,畢竟是他人的,與她沒有半點關系。她始終沉浸在自我的生命體驗中。

不給自己設限。

放曠灑脫,從心所欲。只要她想。

也因此,50歲,她突然轉換賽道,再次震驚所有人。

4

2014年。

那年的草莓音樂節,萬衆矚目。

人們聞聲而來,因爲張曼玉要下凡了。

風華絕代的亞洲影後,拿起麥克風,會是怎樣的情景?

在台上,她謙卑得像個初出茅廬的新人。

“我演20多部戲,也被人說花瓶。所以給我20個機會吧,我應該可以的!”

結果事與願違。觀衆並沒有因此口下留情。

嘲諷她的煙嗓。

跑調。

找不到節拍。

毫無美感。

就連身邊的電影圈朋友,都不願與她來往。

那一整年,她自閉,痛哭。

繼而回過神,傲氣十足,不服輸。

她憤憤不已:

“爲什麽你們幾句話,我就不許再玩這個遊戲?不公平,我還要玩,玩到我不想玩那天爲止。”

她愛音樂,不是說說而已。

她泡在錄音室裏,從零開始學習制作音樂。

前幾年,還跑去當DJ。

一身朋克風,現場表演打碟。

可不要太酷。

在唱歌上,她自知毫無天賦。

于是加倍努力。

唱歌不行,可以給人寫歌。

她說,別人唱她的歌時,比她自己上台唱更開心。

功夫不負有心人。

在無人發現的角落裏,她已悄悄加入了香港作曲及作詞家協會。

或許有人會問,既然毫無天賦,何必如此?

她說,因爲熱愛,所以全力以赴。

“唱歌對我來說很難,可我還是會選擇。你從來不挑戰自己很爛的東西,那你爛的東西就永遠存在。”

後來,她出了專輯。

專輯又朋克又迷離,氛圍十足,足以見得她的用心。

她沉迷其中。

像個好奇的孩子,不只學唱歌,還學視頻剪輯。

跑到謝霆鋒的剪片公司去偷師。

到了現在,她的每一條抖音視頻,都是自己親手剪輯。

屬實誠意滿滿。

在流量爲王的時代,她不懂營銷,不懂包裝。

只是覺得有趣罷了。

5

退圈後的張曼玉,生活極其簡單。

不誇張。

不奢華。

沒有豪門做派。

她隱居英國的一處老宅子。

閑時去公園遛狗,心情好時騎自行車兜風。

生活好不惬意。

就在前不久,媒體又拍到了她的近況。

她搬進了香港某個貧民區。

衣著樸素。

在路邊攤挑選19元的鞋子。

生活拮據?

晚年慘淡?

無枝可依?

當然不是。

她只是想把日子過得有煙火氣。

朋友來家裏吃飯,她會親自買菜下廚,安排好大大小小所有事宜。

她樂意走到人群中。

錄制《十二道鋒味》時,帶著謝霆鋒跑遍整個城市的市場,一家家細品美食。

來北京時,會悄悄去坐地鐵,在其中感受平凡生活的樂趣。

去菜市挑菜,也會有模有樣地砍價。

當別人認出她時,她會摘下口罩調皮一笑。

這一笑中,包含了太多。

仿佛時間只是虛晃地走個過場。

張曼玉還是那個張曼玉。

無論“江湖夜雨十年燈”,還是“惆怅東欄一株雪”,她卻始終“人生看得幾清明”。

她不急不徐走過這半生。

不壓抑。

不擰巴。

不討好他人。

不自我束縛。

任由生命舒展成它最爛漫的模樣。

大概,這就是她的保鮮秘笈——

“隨意一點,反而可能收獲更大。”

0 阅读:0

雅晴的娛

簡介:娛樂新鮮事,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