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男子在首都火車站引爆炸彈,事後中央立馬叫停一項國策

審度 2024-04-01 00:14:34

1980年10月31日,北京火車站發生了一起駭人聽聞的惡性事件,新華社在報道中將其定性爲“反革命事件”。

當天16時許,一名神色明顯有異常的中年男子順利通過安檢,隨人流進入候車大廳。他抱著一只不知被什麽東西撐得鼓鼓囊囊的黑色手提包,在二樓候車廳來回徘徊了2個多小時,直到18時15分左右,伴隨著爆炸和巨響,以他爲中心700多平方米內的大量乘客非死即傷。

爆炸還引發了劇烈的踩踏,又造成多人受傷。

現場狀況之慘難以言狀,據一些資料描述:牆壁和地面上粘附了大量人體組織,救援人員收集到的殘肢有126塊之多。而事後一調查,警方頓覺大事不妙:作案者身份不簡單,有在軍隊中服役的經曆。

因爲案發地點就在我國的心髒位置,此案因而變得非常敏感;高層領導極爲重視,水落石出後,此案還直接推動了我國一項延續了多年的國家政策的廢除。

動靜這麽大,藏是藏不住的,消息傳出去後,一些外國媒體幸災樂禍,擺出了一副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姿態。他們斷言這是一起“恐襲事件”,揚言中國要倒黴了——衆所周知,恐襲這事兒就像那啥,只有零次和無數次,中國攤上了這破事,以後想甩掉都難喽!

對此,我國並沒急著跟外國媒體打嘴仗,而是先把精力投入到了調查上。在確定凶手身份的過程中,我們足以體會到這些真正的刑偵專家能耐究竟有多可怕。

專家們先是根據現場情況計算出了爆炸中心,並從爆炸中心找到了作案者的遺體,用“七零八碎”來形容後者怕是都算保守了。

作案者的雙臂被炸飛,腹腔被炸了個對穿,面部遭到完全毀容,衣服也被燒了個七七八八,調查人員初步判斷此人系一男子,年齡在30歲出頭,身高約1米7,體格比較健壯;且從其僅剩不多的衣服碎片來看,此人大概穿著一身那個年代常見的勞動服。無論是體格特征、扮相還是氣質,都與長期從事體力勞動者相匹配,十有八九是名工人。

警方從作案者保存相對完好的鞋底發現了不少金屬碎屑,這進一步印證了上述推斷,並縮小了調查範圍——凶手在與金屬加工有關的工廠上班。

隨後精彩的重頭戲上演了:專家從凶手殘破不堪的衣兜碎片中提取到了3粒小米,只見小米米粒發紅,常被稱爲“紅小米”。

紅小米並不罕見,可什麽樣的人會把小米放到口袋裏呢?即便是農民恐怕也沒有這個習慣吧?而專家就想到了這麽一類人——釣魚佬。

過去,我國物資普遍較爲貧乏,市面上很難見到爲魚量身定做的釣餌,一些釣瘾大的人會拿各種各樣的東西充當釣餌,紅小米就是其中常見的一種。只不過根據調查:用紅小米當釣餌的做法在北京存在卻並不普遍,而在山西那邊才是頗爲流行。

據此,專家總結出了這樣一副“畫像”:這名30多歲男子是北京人,喜歡釣魚,在山西工作,工作單位是某鋼鐵或機械廠。如此一來,警方接下來的調查範圍就大大縮小,順著這個方向,他們很快就有了發現。

案發後,北京群衆積極響應號召,向警方上報了大量符合條件的失蹤人員,其中有個名叫王志剛的人引起了警方注意。

王志剛于1950年生,北京人,案發時剛好30歲。據了解,他在山西省運城市拖拉機廠上班,10月28日外出,此後音訊全無。

王志剛的情況與警方列出的關鍵點全部對上了,值得一提的是,此人的失蹤還不是他的父母或是親屬上報的,而是他家附近的鄰居偷摸告訴警方的——不得不感歎,“朝陽群衆”神通廣大,還真不是浪得虛名!

話說回來,警方順著王志剛這條線一查,當即覺得事情不簡單:此人生得濃眉大眼,一副正派模樣,1968年初中畢業後隨國家政策,上山下鄉,做了一名“知青”。此外,他還有在部隊服役的經曆,當了三年兵後光榮退伍,有如此覺悟之人,怎會做出如此喪心病狂的事情?

別看此人的履曆各種“偉光正”,在其親朋好友的口述中,王志剛全然是另外一個人。

王志剛的老友表示,彼此相識多年,他甚至王心高氣傲,浮躁得很,並且心態很不正常,自認是北京人,大城市裏的,有種莫名其妙的優越感。王志剛很看不起農村人,當初被安排下鄉插隊到山西省萬榮縣時,他就毫不遮掩地表現出了不滿與反感。

據好友所說,王志剛自認有經天緯地之才,認爲被派到這山溝子裏,說是“大材小用”都是輕的,完全是白瞎了人才。

又有其他知情者告訴警方:王志剛在鄉下煎熬了幾年後獲知了一種擺脫這種“困境”的辦法,那便是當兵——服役結束後,部隊會分配工作,一般會考慮往原籍分配,這樣一來不就回北京了嗎?更何況當兵入伍保家衛國,不比當個下鄉知青光榮得多?

王志剛深以爲然,1973年,他向上級提交了申請並順利通過。然而令他始料未及的是,在熬過3年兵役後,他居然被分配到了山西運城的拖拉機廠工作。

那時的工作可不像現在,辭了職隨便換;被這麽一安排,王志剛怕是小半輩子就這樣了。果不其然,隨後幾年裏,他好幾次申請被調回北京卻始終未獲批。

事實上,王志剛在運城拖拉機廠混得很是不錯。

正如您從照片上看到的,王志剛濃眉大眼,一副“三好青年”的經典長相,引得廠裏女青年們紛紛側目,追求者更是數不勝數;再加上他退伍兵的身份,廠裏對他也比較照顧。

再說,運城雖說不上是什麽國際化大都市,不比他嫌棄萬分的“山溝子”強得多?然而王志剛歸心似箭,天底下除了他北京老家,其他哪兒都看不上。

尤其是在王志剛結交了女友,並向其承諾過很快就能帶她回北京過好日子,申請卻被多次拒絕後,王志剛心中的負面情緒已達到了頂點,他甚至將消極直接擺到了明面上。

“出工不出力”成爲了他每天上班的標准狀態,做什麽都心不在焉,還差點因此釀成重大生産安全事故。爲此,廠領導先是好聲勸說,接著私底下教育,最後開大會點名批評,王志剛軟硬不吃。領導眼看沒了轍:既然你假裝在這上班,那我就假裝給你發工資吧。

最終,回旋镖打到了他自己身上:接下來很多年裏,他沒有任何加薪升職,過去那個朝氣蓬勃、前途無量的大好青年,如今變得不思進取,頹廢不堪。

那個年代的女青年很單純:王志剛的女友或許並非因貪圖跟他去大城市過好日子而跟著他,而八成真的是因爲愛情;但那個年代的女青年同樣也很現實:眼見這塊好鋼變成了廢鐵,女友一怒之下也選擇了離開。

後來,他還因爲跟工友打架鬧出了不小的動靜,被記了過,又被公開批評。某天,王志剛突然意識到,自己已到而立之年,如今卻是一無所有,本來握著的一手好牌全讓自己糟蹋光了。

真正的強者從不會抱怨環境,而弱者卻從不把責任歸咎于自身,思來想去,他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是當初的下鄉插隊害苦了他,到現在對象找不到,連北京也回不去了。

看著自己同齡的朋友一個個結婚生子,人生步入正軌,王志剛的心態徹底失衡。據他的一些工友描述,王志剛的心態顯然除了大問題,以至于在爆炸事件發生的前幾個月裏,他們曾不止一次在夜裏聽到有哭聲從他的房間中傳出。

事情到這便水落石出了:王志剛將自己人生的失敗全部歸咎于社會,決心報複社會。他借口“炸魚”向朋友要了200克炸藥和10個雷管,還弄到一把獵槍以及60多顆子彈。利用這些材料,憑借著從部隊中學到的爆破知識,他制作出一顆重量在2斤以上、威力相當于十幾顆手榴彈的炸藥。

顯然,在引爆炸彈前,他的求生欲望還是很強烈的,這讓他在北京火車站二樓候車大廳中來回徘徊了兩個多小時。爆炸最終造成了9人死亡、89人受傷,損失慘重。

這便是這起事件的全部真相,我國警方深入徹底的調查令外國媒體所謂“恐襲”的陰謀論不攻自破。然而另一個同樣嚴峻的問題擺在當時的領導人面前:一些被奉爲“國策”的東西,眼下是不是已經不再符合時代需求,甚至淪爲糟粕了?

“知青”這個群體誕生時,國家對他們寄予了怎樣的期待呢?

通俗來說,當時我國社會生産力比較貧弱,國家希望年輕人“上山下鄉”充當勞動力,支援建設;同時也通過實踐,“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確保未來的“接班人”們根紅苗正,一舉多得不是嗎?

這是個複雜的、充滿多面的曆史問題,我們不能用簡單的一個“好”或是“壞”來給這個問題定性,然而毋庸置疑的是上世紀80年代以後,知青上山下鄉顯然已不再符合國家的發展需求了。

1977年,我國恢複高考,旨在重建高素質人才的培養體系;1年後,我國宣布進行“改革開放”,需要更多被知識武裝的年輕人爲國家抓住發展的新機遇,而不是去下鄉插隊,在大好歲月裏耕田放牛。

跟據一些文獻:其實早在1978年10月,有中央文件中已出現了結束“上山下鄉”政策的議題。

1980年的北京火車站事件過後不久,鄧小平在重要會議上決定結束“知青上山下鄉”政策。隨後,大量知青被召回並得到妥善安置,一個舊時代落下帷幕,新的時代就此開始了。

0 阅读: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