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紀實

曆史剪影 2024-05-17 16:24:22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英兩國簽訂《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成立軍事同盟。中、美、英、蘇等26國發表《聯合國家宣言》,結成反德、日、意法西斯統一戰線。蔣介石被任命爲盟軍中國戰區(包括越南、泰國)陸空軍總司令,美國的史迪威中將任參謀長。中國軍隊與盟軍開始共同對日本軍隊作戰。

中國遠征軍在緬甸。拍攝于一九四五年二月,于緬甸。

1942年2月,日軍從泰國侵入緬甸,英國感到其駐緬軍兵力不足,請求中國政府派兵援助。爲了援助駐緬英軍和與英軍共同防衛滇緬公路,中國政府于2月下旬成立中國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司令部,以衛立煌爲司令長官(未到任,由副司令長官杜聿明代理,後改任羅卓英爲司令長官,杜聿明仍任副司令長官),率第5、第6、第22等3個軍,由滇西進入緬甸作戰。3月8日,日軍攻陷緬甸首府仰光。接著,日軍以4個師團及特種部隊一部,分3路向緬北推進。進入緬甸的中國遠征軍首先協同駐緬英軍,在同古、曼德勒、毛奇、普羅美等地,與日軍進行正面作戰。3月20日,日軍以一個多師團的兵力對同古實施陸空聯合進攻。中國遠征軍第5軍進行頑強抵抗。

緬甸中美兩國司機在車上插國旗。拍攝于一九四五年一月,于緬甸密支那.。

戴安瀾率第200師深入下緬,在沒有空軍協同作戰的情況下,與4倍于己,並且配備了空軍和特種兵的日軍,苦戰數日,殲敵5000人,取得了戰役的局部勝利。激烈的戰鬥進行到3月26日,由于日軍增援部隊一個師團的到達,對中國遠征軍施放毒氣,切斷了遠征軍的後方聯絡和供給,遠征軍被迫于3月29日主動撤出同古。同古保衛戰雖然以中國遠征軍的撤退而結束,但給日軍以重大殺傷,有力地打擊了日軍在東南亞的侵略氣焰。日軍承認同古之戰是其自南洋作戰以來第一次受挫。

緬甸北遠征軍打死的日軍

緬甸北遠征軍打死的日軍

日軍攻占同古後,于4月初以兩個師團各一部進犯毛奇等地。中國遠征軍第6軍以兩個師的兵力進行英勇抵抗,邊戰邊退。本來遠征軍第5軍計劃于4月11日在平滿納與日軍進行會戰。由于英軍的一再撤退,遠征軍總部與東路部隊失去聯絡和指揮失誤,致使戰機喪失。4月16日,撤退至仁安羌以北的英軍第1師和裝甲旅及辎重車百余輛被日軍包圍,情勢危急。中國遠征軍派孫立人率新38師前往救援,經過2天激戰,擊潰日軍主力,打死日軍1200多人,救出英軍7000多人。仁安羌解圍戰後,日軍加緊向北推進。中國遠征軍依托既設陣地逐次抵抗,曾予日軍以一定殺傷。但是由于輕視了對臘戍的門戶棠吉和梅苗的防守,致使棠吉于4月26日失陷,4月29日臘戍亦告陷落。5月1日,英軍棄守曼德勒,中國遠征軍原擬在曼德勒與日軍會戰的計劃落空。日軍占領臘戍、曼德勒後繼續北犯,于5月上旬連陷八莫、密支那,進抵滇緬公路之要點惠通橋,與怒江東岸之中國軍隊對峙。

修築滇緬公路的中國勞工

緬甸盟軍與中國駕駛員在親切交談

5月10日,日軍又攻占中國滇西的騰沖等地。在此情況下,駐緬英軍全部撤到印度,中國遠征軍一部也奉命撤往印度,大部退回國境。向國境撤退的部隊,既要突破日軍圍堵,又要穿越渺無人煙的熱帶雨林,再加上給養缺乏,傳染病蔓延,傷亡極其慘重。曾在台兒莊戰役、昆侖關戰役和同古保衛戰中屢立戰功的第200師師長戴安瀾,在1942年5月18日率部通過緬北郎科地區細摩公路時遭日軍伏擊,所部一個團被敵包圍。他親自指揮該團突圍,胸腹連中兩彈,仍強忍傷痛鎮靜指揮,終使全師取得郎科突圍戰鬥的勝利,而他卻因傷勢過重,無藥醫治,于5月26日犧牲于緬北的茅邦村。第96師副師長胡文賓、第288團團長淩則民、第599團團長柳樹人及團副劉傑等也均在撤退中犧牲。遠征軍一部撤至印度後,蔣介石下令撤銷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司令部,成立中國駐印軍軍部,由史迪威、鄭洞國分任總司令、副總司令。

緬甸叢林裏的中國遠征軍機槍手

1942年下半年,經過中途島海戰和珊瑚海海戰,日本在太平洋上的軍事優勢逐漸喪失,其侵入緬甸的軍隊亦未能展開大的作戰行動。爲了打通中印公路,打擊侵緬日軍,1943年3月,蔣介石命令成立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司令部,下轄第11集團軍、第20集團軍及第5軍共5個軍,進行緬北反攻作戰,司令長官初爲陳誠,後改衛立煌,副司令長官黃琪翔,實際上由蔣介石直接指揮。中印公路從印度東部的列多,經野人山區、胡康河谷,至緬甸北部的密支那、八莫,與滇緬公路相接。沿線均爲人迹罕至的崇山峻嶺、縱橫交錯的山谷河流。雨季泥濘難行,螞蟥遍地,築路、行軍、作戰都非常艱難。打通中印公路,打擊緬北日軍的戰鬥,是由中英駐印軍、遠征軍和盟軍分頭協同進行的。

廖耀湘和史迪威

緬甸滇緬公路車隊在剛設立的一處簡陋的加油站加油

1943年春,中國駐印軍與盟軍從列多至胡康河谷開始打通中印公路的戰鬥。由中國駐印軍部隊攻擊前進,中美各兩個工程兵團修築公路。駐印軍在胡康河谷與日軍進行苦戰,因斷炊曾以芭蕉、樹藤充饑。經過8個月的拼搏,至1944年初擊退日軍的頑強抵抗,將公路修至新平洋,並實現了通車。1944年3月,駐印軍與盟軍繼續進行打通中印公路的戰鬥,先後占領太洛、沙杜渣等地,于月底進入緬北的孟拱河谷。4月初,駐印軍在盟軍飛機的支援下,向孟拱河谷之守敵發起攻擊。經過2個月的戰鬥,于6月25日攻占孟拱。攻占孟拱後,駐印軍與美軍編組了3支混合突擊隊,向緬北中心城市密支那發起攻勢。在優勢空軍和炮兵的支援下,混合突擊隊經過3個多月的連續戰鬥,于8月3日占領密支那。占領密支那後,駐印軍與盟軍于10月分路向八莫等地推進,于11月15日攻占八莫。1945年1月攻占南坎。1月27日,駐印軍攻占芒友。

緬甸盟軍士兵與中國遠征軍士兵正在指路牌下交談

1944年5月,中國駐印軍與盟軍從印度進入緬北後,中國遠征軍爲了策應打通中印公路,消滅緬北日軍,發起了緬北反攻作戰。5月中旬,遠征軍第11集團、第20集團軍分路渡過怒江。6月,遠征軍乘駐印軍攻擊密支那,日軍難以抽調兵力增援滇西之機,發起攻占騰沖、龍陵的戰鬥。第20集團軍于6月底進抵騰沖附近,7月初開始攻擊騰沖城垣,由于日軍憑借堅固工事頑強抵抗,部隊傷亡甚大,直到9月14日才攻占騰沖,全殲守敵。第11集團軍于6月10日一度攻克龍陵,旋因日軍增援反撲,得而複失,8月向龍陵發起第二次攻擊,至11月3日終將該地占領。騰沖、龍陵克複後,遠征軍向芒友攻擊前進。1945年1月22日,遠征軍與駐印軍在芒友附近取得聯系。1月27日,兩軍在芒友正式會師。至此,中國駐印軍、遠征軍與盟軍經過近兩年的艱苦戰鬥,以犧牲數萬人的代價,打通了中印公路。數以千計的載重汽車從印度裝載著大批物資,通過這條公路運入中國內地,支援抗戰。中印公路打通後,中國遠征軍、駐印軍繼續對緬北日軍作戰,先後攻占了臘戍、孟因等要地。1945年3月30日,中國遠征軍、駐印軍在喬梅與英軍會師,緬北反攻作戰宣告結束。

在緬甸北部叢林中運輸物資的中國騾馬隊

1942年2月至6月和1943年4月至1945年7月,中國兩次派遠征軍進入緬甸作戰。第一次入緬作戰,因出國倉促,指揮失誤,英軍撤退,日軍計劃周密,推進迅速,以失利告終。但在同古保衛戰中,官兵英勇搏殺,予敵以嚴重打擊。在仁安羌解圍戰中,殲滅日軍1200多人,救出英軍7000多人,使中國軍隊第一次揚威于異國。第二次入緬作戰,中國遠征軍、駐印軍與盟軍協同,戰勝了極其惡劣的氣候條件和地理環境,殲滅日軍兩個師團的大部和另兩個師團的一部,打通了中印公路,並牽制了整個日本在緬甸的侵略軍,爲收複緬北及支援盟軍在整個緬甸戰場的作戰做出了重大貢獻。

緬甸滇緬公路車隊護航的美國重機槍手正在清理重機槍

中國遠征軍在兩次入緬作戰中,發揚了中華民族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優良傳統,展現了中國抗日軍隊敢打敢拼、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贏得了國際聲譽。入緬作戰功勳卓著的指揮官,不僅受到了國民政府和國內各界人民的贊頌和褒揚,而且獲得了世界反法西斯國家的尊敬與嘉獎。在同古保衛戰中,戴安瀾指揮第200師與4倍于己的日軍苦戰,殲敵5000人的事迹,在國際上引起了較大反響。戰役剛結束,美國官方就贊譽戴安瀾爲“有才能、有魄力,並有相當大膽量”的高級指揮官。1942年5月,戴安瀾在緬北犧牲後,美國國會于同年7月20日授權總統頒贈他軍團功勳勳章,以資表彰。美國總統羅斯福在頒授勳章的命令中寫道:“戴安瀾將軍……作戰英勇,指揮卓越,圓滿達成所負任務,實爲我同盟國軍人之優良楷模。”在仁安羌解圍戰中指揮新38師救出英軍7000多人的孫立人,榮獲了“英帝國司令”勳章和美國的豐功勳章。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爲中華民族爭得了光榮!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