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簡史,元朝的疆域和行政區劃

上甘嶺的旗幟 2024-02-14 19:52:20

元朝的前身爲大蒙古國,1206年成吉思汗鐵木真建國時領有大漠南北與林木中地區(即尼布楚地區),經由曆代蒙古諸汗的經營及三次西征後,疆域東起日本海、東海,西抵黑海、地中海地區,北跨西伯利亞,南臨波斯灣。

成吉思汗時期分封東道諸王與西道諸王,東道諸王是鐵木真之弟,大多分封于塞北東部與東北地區,從屬性較強。西道諸王則是鐵木真之子,其中分封長子術赤于鹹海、裏海、巴爾喀什湖以北的欽察草原,後由拔都建立欽察汗國。封次子察合台于錫爾河以北的西遼舊地,史稱察合台汗國。三子窩闊台分封于乃蠻舊地,後由海都建立窩闊台汗國。塞北、漢地、東北、青藏及新疆東部則由幼子拖雷獲得,後由元朝直轄。

公元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攻滅南宋一統中國,漢地、漠南、漠北、東北、新疆東部、青藏高原、澎湖群島、濟州島及南海諸島皆在元朝統治範圍內。1310年元武宗時期,元朝與察合台汗國瓜分窩闊台汗國,元朝取得窩闊台汗國的漠西領土。

元朝版圖

元朝疆域遼闊,東起日本海、南抵南海、西至天山、北包貝加爾湖,至于有些地圖將元朝嶺北行省和遼陽行省畫到北冰洋,將整個西伯利亞都囊括進去,我認爲是不合適的,最北到貝加爾湖才是最符合曆史事實的。元朝的領土面積估計在1372萬平方公裏到1450萬平方公裏,是中國曆史上實控面積最大的朝代。元史稱東盡遼左西極流沙,北逾陰山南越海表,漢唐極盛之時不及也。

元朝的行政區劃爲省、路、府、州、縣,共5級機構,行省是行中書省的簡稱,是中書省的派出機構。元朝時期全國一共劃分爲由中書省所直轄的京畿地區(即河北、山東、山西及漠南部分地區)和10個行中書省,分別是嶺北行省、遼陽行省、甘肅行省、陝西行省、河南江北行省、湖廣行省、四川行省、雲南行省、江浙行省、江西行省。

行省制度雖然建立于元朝,但是卻發源于金朝,金朝在中央設立尚書省,然後由尚書省派遣行台駐守地方。元朝統一全國後,在中央設立中書省,由中書省派遣平章監管各地區的軍事、行政和財政大權,稱爲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最初行省只是中央的派出機構,在後來逐漸演變爲了地方的最高行政機構。

元朝除了設置行省外,還在青藏高原地區設置宣政院(初名總制院)直轄西藏、四川和青海的部分地區,並在宣政院下設置甘思(西康)、 朵思麻(在青海,又稱爲吐蕃宜慰司)和烏思藏三個宣慰司,這是中國中央王朝首次在青藏地區設置行政機構進行實際上的管轄。

元朝在台灣地區設置澎湖巡檢司,是台灣正式歸中央政府管轄的開始。

元朝在緬甸建立了大量的土司機構,並一度設置了緬中行省。

元朝在朝鮮也一度設立征東行省。

元朝也有類似于漢唐都護府的軍事據點,就在黑龍江的奴兒幹設置的征東元帥府。

元朝並沒有統轄新疆大部分,這裏當時屬于四大汗國之一的察合台汗國。

元朝的藩屬國有高麗、緬甸、安南、占城及四大汗國。其中有2個直屬的藩屬國,即高麗王朝與緬甸蒲甘王朝,分置特別行政區征東行省與緬中行省。1268年窩闊台汗國的海都意圖奪回汗位而聯合欽察汗國與察合台汗國反元,史稱海都之亂。直到1304年元成宗時期,元朝與這三大汗國達成和議,並與伊利汗國一同承認元朝的宗主地位,成爲元朝的藩屬國,而且元成宗並賜伊利汗國君主刻有“真命皇帝和順萬夷之寶”等漢文印玺,實質上也承認其獨立性。到1310年元武宗時期,元朝和察合台汗國聯合攻滅窩闊台汗國。元文宗年間編纂《經世大典》時,將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國、伊利汗國列爲元朝的藩屬國。

元朝的最大疆域可以理解爲:中書省+10個行省+宣政院+征東行省+緬中行省+四大汗國+安南屬國+占城屬國。

元朝的行省制度還打破山川地理形勢,以犬牙交錯代替山川便利劃分行政區劃,形成以北制南的格局。比如南方各省的首府都在最北的地方,所有省區的北方邊界向北敞開,割據難度加大,使得地方的長官無法割據自立,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有利于國家的統一。但是這種人爲打破山川地理的方法也削弱了地方經濟、文化認同感,造成了地方經濟文化的破碎,不利于區域經濟健康發展。

元朝的行省面積太大,後來明清在元朝的基礎上對各省進行了切割,將省的面積變小。比如如江浙行省拆分爲浙江和福建、江西行省拆分出廣東,湖廣行省拆分出湖廣、廣西和貴州,中書省拆分爲河北、山東和山西。

元朝結束遼、宋、夏、金、元、吐蕃、大理長期分裂對峙的局面,元朝的行省制度讓邊疆和內地推行統一的行政體系,使的邊疆和內地逐漸一體化,讓東亞大陸逐漸變成了一個整體,大大加強了國家的大一統。

本文由上甘嶺的旗幟原創,歡迎關注、點贊、收藏、分享,帶你一起長知識!

1 阅读:134

上甘嶺的旗幟

簡介:致力于分享軍事科技知識,解讀先進武器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