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民辦的家長,如今也太難了!

妍妍創意 2024-05-16 03:59:02

最近幼升小填報,各種神奇的遭遇滿天飛。

家長本以爲今年適齡學童比去年少,上學會變得容易,想要直升不再是夢。

結果如我所料,各區的種子牛小搶手依舊,多校劃片根本沒有因爲生育率下滑,而有絲毫的松動…

比如,朝陽排名第一的小學陳經綸嘉銘分校就直接暴雷。去年實行多校址,今年變本加厲:

房産對應學校查詢系統裏單校劃片,進了報名系統就是多校統籌。而且,統籌的學校很多家長見都沒見過,統籌的範圍連嘉銘桐城的業主都不放過…

圖片來自@匆匆說

這對家長來說就是晴天霹雳。

嘉銘的房子要10萬/平,他們砸錢就是想爲小孩穩一個陳經綸最強校區的學位,結果最後肉包子打狗一場空…

不過,就算再不濟也跳不出陳經綸的包圍圈,家長瞧不上的新校櫻花園實驗,也是借址辦學的陳總分。

01

相比之下,選擇民辦的家長可就難太多了,幾乎每走一步都是坑——

先是,頭部民辦進不去,門檻不比公立低。

雖說民辦能跨區招生,但各區都限定了名額比例,超額了跟公立一樣啓動搖號。

有些學校因爲過于搶手,一位難求,姿態就非常高。別家參加招生展買展位,他們出席展會是給主辦方面子。

海澱某民辦學校,一次被主辦方請得殷勤了,直接吐槽:想拒學生都來不及,還能送上門給家長咨詢?

爲了滿足需求,頭部民辦會開設不同班型擴招學生,但升級後的班型普遍學費翻倍,比如某校原本雙語學費只有2、3萬,換到國際班學費10萬起…

教學內容和師資差不多,義務教育階段JW監管,學校也玩不出什麽花樣,最多增加幾節英文課,寒暑假研學另外算錢…

其次,中部民辦不敢選,選了躲不開各種變數。

比如,政策變數。

公參民改革,很多雙語學校民轉公,學費是省了但課程也收縮,原來英文原本一周七八節,變成公立剩三節,一下子改變了家長的教育需求…

2022年海澱下屬七所學校民轉公,朋友小孩所在的北外附校是其中之一。

她讀的是一年十萬的國際班,家長群當天慌得一批,都在問外教課是不是要撤?還能不能用劍橋的教材?

還有,管理層動蕩。

民辦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換一個校長變一種風格。

有的學校探校的時候你覺得它國際化,到處都是學生個性作品的展示區;入讀以後發現公立化,個性化空間變教室格子間…

無他,這就是管理層被整鍋端掉了。

下單的教育和得到的教育貨不對板,但擇校已經耗盡了家長所有精力,想退費又很難,只能被迫咽下這口氣…

這種情況很常見。因爲民辦的校長只是個打工人,真正掌握話語權的是學校所有者董事長。

當然大多數董事長比較懂事,對教育有情懷。但架不住很多是家族企業,董事長背後總有個文化不高的另一半財權在握,教育啥也不懂,做事不講專業,擅長撒潑打滾、勾心鬥角…

有幸見過幾次,絕了。

再好的學校,再完美的教育理念,再優秀的師資,折騰上幾輪都得散了。

就像富二代只會吃喝玩樂,錢是花不完的,但一想創業投資搞事情就返貧,民辦學校也是同樣的邏輯——

活到今天活出優秀的的贏家,沒有做出什麽驚天動地的改革,只是做到了踏踏實實地只搞教育不搞事…

師資不穩定,比管理層變動影響範圍小,但更加頻繁。

這兩天有家長找我倒苦水,說數學老師一個學期換了2、3個。

新上任的老師不專業到什麽程度?學生對的他能打錯,還把錯題寫到旁邊「曝屍」,讓每個家長看到崩潰…

家長說,但凡認真一點,也不能把題目搞錯吧!

最近連學校引以爲傲的語文,換老師也換得跟接力一樣。之前還挺滿意的,今年突然各種潦草,一年20萬學費連餐食供應都保障不了…

很多家長正在籌劃組團跳槽。

02

很多家長給小孩選民辦,覺得課程豐富、講個性化、能讓小孩多元發展。甚至不少人會爲了課間能在操場活動花20多萬的學費…

好處雖然多,但代價也不小。

選民辦最大的隱患在于「合規」。但凡有一點兒不合規,就相當于懷揣一顆雷,風吹草動都有轉學風險…

有個家長說自己之前也看了一些學校,要麽抓得太緊管得太嚴,要麽看起來不錯但太小了害怕朝不保夕…

我問她希望給小孩找一所什麽學校?她說,能支持小孩多元發展,呵護好他們身心健康,還不放松學術的。

我想了一下,問小孩英文怎麽樣?她說,就是英文不太行,之前讀的都是國産的創新學校,英文教育跟不上。

這真難倒我了。

自由環境且對學術有要求的,有;學校要有規模有曆史的,也有。但兩者疊加就基本都走國際化,中學面試筆試肯定對英文要求高…

英文不好又想兩者都要,難啊。

所以對小孩學術有要求,且過去一直享受公立免費紅利的,我基本都會勸家長放棄轉民辦的想法,因爲——

公立再不濟,也能hold住基本盤,老師發不出工資有人兜底;民辦一旦折騰起來,牌子再硬也照樣出幺蛾子…

比如,跨區辦學。

之前有所學校很火,北師大亞太在昌平辦學,拿的是西城學籍。

所以校園斑駁、牆皮脫落,家長也願意掏十幾萬的學費送娃去讀,自覺好處多多:不用在西城買房但又算西城的學生,雞得用力沒准還能攀登四中實驗啊!

但實際上可能性不大。生源、課程、師資的差距都擺著呢,哪樣卷得過西城的原生學霸?

而且一所民辦校,還是跨區辦學,有更多隱患。

前兩年公參民改革,體制內學校剝離民辦,一堆民辦改校名。比如清華稻香湖學校改成稻香湖學校,北師大亞太也撇掉北師大的影子…

學校爲什麽過去會用大學冠名,因爲可以招生更容易,很多不願意剝離,是因爲去掉名校光環後,就只能拼師資和實力。

因爲和北師大千絲萬縷的關系,這所學校在過去兩年民轉公的傳言甚囂塵上,家長也很緊張。一旦轉成公立,學籍的歸屬就是個問題。辦學地點在昌平,未來學籍是不是要落在昌平?

之前,有民辦學校采用雙區學籍。北外附校民轉公之前,一部分海澱一部分昌平,但成爲公立後全部海澱學籍,一橋之隔的昌平從此無緣入學。

可見,辦學所在地和學籍密切相關。假如民轉公亞太恐怕也難保西城學籍,那以現在的師資硬件,十幾萬學費就有點兒跟不上…

據說學校在籌劃換個校址,家長又焦慮另一個問題:學費會不會變得很貴?數千萬的租金總歸是要自己來扛…

一年20萬讀雙語學校,想想這個成本有點貴。

隨著生育率降低,未來體制內的學校都有可能實現小班教學,體制外如果砸錢都提供不了頂級的教育,恐怕會越來越收縮…

收縮到最後,只會是小孩的成長買單。

03

教育最怕折騰,但民辦選不好是真折騰。

當初爹媽砸錢送小孩進民辦,圖的是教育的差異化,小孩得到更好的資源,但幾十萬扔出去,買回來的是無窮的煩惱…

如果你身邊的公立不是極菜,也沒有下定留學的決心,那我建議你好好留在公立;

如果你手裏實在忍不了體制內又不差錢,對身心健康的要求大過學術,面對教育風險有抗壓能力,那可以走民辦…

選擇擇校有幾個誠懇建議:

1,必選有辦學牌照、有固定辦學地點的。

無照辦學就算理念天花亂墜也沒用,出點纰漏說關就關。辦學地點不固定的更不能選,那是懸在家庭頭上的達摩斯之劍,連老師都沒有安全感…

一邊教小孩一邊琢磨跳槽,這樣的教學能不出事故嗎?

2,首選辦學時間久的,學生數量穩定的。

經曆了風吹雨打都沒黃,學校還是有兩把刷子的。至少不會輕易倒閉,能保證學生在校學習不會中斷。至于質量是不是穩定就不好講了,畢竟民辦老師沒編制,被挖來挖去也很正常。

3,多聽在校家長吐槽,有很多真相,不在校內根本看不到。

有的看著硬件高大上,學術內核就是個脆皮,一碰就碎;有的爲收學費無條件錄取,搞得校內烏煙瘴氣;

尤其政策夾縫中求生存的,不穩定因素更多。外表光鮮亮麗,內裏搖搖欲墜…

4,明確教育目標,降低教育預期。

理解家長花錢買服務,硬件軟件都想要,但能滿足要求的學校鳳毛麟角。所以擇校還是要明確目標、權衡利弊、根據優先級做取舍。

降低心理預期,多看優點少關注缺陷,就能減輕擇校焦慮。

在北京選民辦近乎遊戲打怪,過關斬將需要家長有一顆大心髒。

不過體制內也一樣有體制內的煩惱。教育的焦慮如影隨形,直到18歲把娃送進大學那一刻,爹媽才能真正解放。

0 阅读:0

妍妍創意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