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新型航母亮相,不是福建艦,或僅1萬噸,卻有大用途

熱看點 2024-05-17 10:02:55

在全球航母俱樂部中,中國無疑是“資曆尚淺”的後起之秀。但正所謂“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中國在航空母艦領域的探索和創意著實讓人眼前一亮。

前不久成功完成首次海試的首艘國産電磁彈射型航母“福建艦”帶給我們的沖擊震撼還尚未散去,一款疑似“無人機專用航母”就給世人帶來了新的沖擊。

通過對商業衛星照片的研判,有外國媒體發現了一艘位于中國某船廠內的新型大型艦艇,其認定該艦采用了近似航空母艦的構型,並猜測這應該是一艘無人機航母。

(商業衛星拍到的疑似國産無人機航母)

通過對衛星照片的觀察可知,停泊在A泊位的艦艇有著明顯的大尺寸飛行甲板構型,疑似與排煙系統實現一體化設計的艦島位于艦體右側靠前的位置。在甲板右側靠後的位置,有一處略微向外伸出的結構,可能設置了一部升降機。

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該艦並未采用現代航母慣用的斜-直兩段式飛行甲板,而是選擇了近似兩棲攻擊艦的直通式甲板。以碼頭上的建築物和附近的拖船爲參照物來對比,這艘新型艦艇的尺寸和噸位並不很大,可能只有約1萬噸的程度,或與有著“世界最小航母”之稱的泰國“查克裏·納呂貝特”號差不多,這艘泰國航母的標准排水量不到8000噸,滿載排水量也只有約1.1萬噸。

(1萬噸出頭的“查克裏·納呂貝特”號航母)

如果筆者對這款國産新型艦艇的噸位估算得差不多,那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就來了:這樣一艘萬噸級出頭的近似航母構型的艦艇,究竟是做什麽用的呢?

或許有人會說,這麽小的航母很難搭載哪款國産固定翼艦載機,會不會是直升機反潛航母呢?然而對于解放軍海軍來說,在國內可從容地批量建造諸如4萬噸級的075型兩棲攻擊艦的情況下,我們完全可在必要之時讓075型艦客串直升機反潛航母的角色,特意研發一款噸位小、載機量有限且功能極度單一的輕型反潛航母,無疑是一種浪費資源的行爲。

那麽,其他的可能性有哪些呢?筆者認爲,這恐怕是一款專門搭載無人艦載機的無人機航母,至少是服務于相關“科技樹”的無人艦載機實驗平台。

(英國進行固定翼無人機上航母試驗)

相比起各類有人駕駛戰機,大多數現代軍用無人機的重量和尺寸都小得多,艦載無人機同樣也會比有人駕駛艦載機小上一大圈。這樣想來,一款專門運用艦載無人機的航母,自然也不用在體量方面比肩那些以搭載有人駕駛艦載機爲主的航母,前者完全有可能在艦體尺寸和排水量大爲減小的同時,擁有接近于後者的艦載機搭載數量和“放飛-著艦”效率。

(國內已公開多款軍用無人機)

當然必須要承認的是,受制于當前的航空器氣動外形技術、航空發動機技術、材料學、機載彈藥和AI系統的發展水平,在可預見的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諸如無人戰鬥機、無人攻擊機和無人轟炸機等主戰類無人機的綜合作戰性能,仍無法與有人駕駛戰機相媲美。

從這個角度來說,即便無人機在綜合使用成本方面較低,但其仍很難勝任某些對抗烈度較高的作戰任務,起碼是難以單獨遂行此類任務。與之同理,以艦載無人機爲主要搭載機型的無人機航母,也不應在此類高烈度海空作戰中扮演主力角色。

(采用共形天線技術的國産無人預警機)

反過來想,對于一些對抗烈度低或航空器擁有顯著的降維打擊優勢的任務,無人機航母和艦載無人機倒是能充分發揮出自身成本低的特點,將有人駕駛艦載機和大中型航母有效地“解放”出來。

舉例來說,在海空偵察和監控任務中,長航時艦載無人偵察機和艦載無人預警機等機型,可在很大程度上分擔有人駕駛偵察機和預警機的負擔,讓後兩者投入到更加重要的作戰方向中去。

(具有反潛任務模塊的“翼龍-3”無人機)

而在反潛作戰中,可攜帶機載吊放聲呐和反潛魚雷的艦載無人反潛直升機,也能在反潛巡邏和反潛攻擊等環節減輕有人駕駛反潛直升機的壓力。畢竟反潛作戰的第一要務從來都不是擊沉敵潛艇,而是要盡最大可能地保證己方水面艦艇不遭到敵潛艇的偷襲。

即便沒能擊沉敵潛艇,只要有反潛機在其頭頂持續“轉悠”,讓敵潛艇始終不敢上浮或升起潛望鏡觀察水面目標情況,就能有效阻止其對己方艦艇實施攻擊,相關的反潛任務也可被視作是成功的。

(國産FWH-3000無人運輸直升機)

另外,在類似戰場通訊、電子幹擾和小尺寸物資的海上空投補給等方面,低成本的艦載無人機亦能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使用成本高的有人駕駛艦載機。如此一來,一款噸位不大的無人機專用航母或可與大中型航空母艦實現近似“高低搭配”的效果,前者可爲後者分擔各類次要任務,後者則可將更多精力和資源投入到一線作戰之中。筆者認爲,這種模式的前景應該是很光明的。

1 阅读: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