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湶號茶知識分享·013輯】茶葉萎凋工藝——初步萎凋

岩湶號 2024-02-17 11:30:05

科學研究表明,自茶葉采摘離開樹枝時起,就開始發生一系列複雜的物理和化學變化。萎凋過程中,茶葉中的酵母得到充分發展,而酵母是影響茶香和色澤的主要要素,也是決定沖泡後茶湯品質優劣的關鍵因素。萎凋處理的得當與否直接關系到茶葉的品質。在紅茶制造中,萎凋與揉撚發酵過程分開進行,已經不容易處理,更不用說岩茶制造中半發酵的萎凋與發酵過程無法明確劃分。然而,經驗豐富、技術老練的武夷茶師卻能夠處理得當,達到盡善盡美的程度。

1、日光萎凋(俗稱曬青)

茶葉從山場采摘進入工廠後,做茶師需要首先識別茶葉的種類,執行“看青做青”的唯一法則,對不同種類的茶葉進行分別處理。如果是普通的菜茶或水仙茶,數量較多,就會倒入青弧內。青弧是一種直徑約爲175公分,高約30公分的竹篾編織的網眼,每個網眼約有40公分,邊緣有較寬厚的竹篾作爲支撐。然後,將茶葉倒入青籃中,稍作翻動,稱爲“開青”。接著,用敏捷的手法將茶葉攤放在竹制圓篩中。攤葉時需要將鮮葉放入水中,雙手稍微抖動一下,鮮葉就會均勻地攤開在水篩上。每篩攤葉非常薄,幾乎看不到葉片重疊。這個過程需要一定的技巧,力量的使用要適當,可以使葉子均勻地攤開在篩子上,而不會有葉片掉落。攤完一篩後,就交給幫手,排放在竹制的萎凋棚上,也稱爲曬青架。曬青棚的大小取決于制茶的數量、場地的條件和日光的照射程度,通常每個棚可以曬青五六十篩到一百一二十篩。曬青架寬約5公尺,長度不一,一般爲五六公尺至十余公尺。曬青架向內傾斜,使工作的一邊較低。水篩從一端排到另一端,排篩和收篩需要使用一根竹柄,尖端裝有14公分長、3公分徑的小木節,柄長約3公尺,用于推拉曬青架上的水篩。這種工具非常靈巧,被稱爲“青鈎”。

初次采摘下來的茶葉含水量爲70%-80%,具有彈性和光澤。如果天氣晴朗、陽光炎熱,曬曬茶葉8-9分鍾後,水分蒸發約減至60%-65%。此時,葉子的呼吸減緩,細胞的生機大減,物理上的萎凋已經相當程度,化學上的萎凋也隨之開始。一些碳水化合物開始活躍,供給養分,並發生複雜的作用和反應。過氧化酵素和氧化酵素也開始發揮作用,加速變化。此時的處理速度較慢,葉片已經呈現萎凋狀態,原有的光澤也減退,葉中的芬芳精油隨著水分的蒸發擴散出來,靠近葉子聞起來已經有芬芳的味道。如果用手握住葉子(通常岩茶制造中要避免用手觸摸鮮葉,以免傷害葉細胞,導致局部發紅),感覺就像握著綢緞。此時就將兩篩茶葉合並成一篩。但如果陽光較弱,就需要翻動一次葉子,然後再合並篩子。合並篩子後,放置在陰涼處的涼青架上,進行陰萎,也稱爲涼青,以便散發熱氣,使水分慢慢蒸發。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水仙茶的日光萎與菜茶的日光萎略有不同,水仙茶由于葉大水分多,一次曬在烈日下的時間不能過長,否則厚實的葉柄和葉脈的水分未能蒸發,而較薄的葉片已經變成了日焦。因此,需要曬十分鍾左右的日光才能使萎凋達到適度,然後曬

六七分鍾即可合並篩子,放置在陰涼處涼青架上,使水分慢慢蒸發,不至于出現過度或不足的情況。等葉子冷卻後,再放置在曬青架上曬三四分鍾,並輕輕搖動葉子,離篩邊約一寸。在涼青架上放一層略厚的攤布,經過相當時間的涼青處理。菜茶的葉片較小,水分蒸發較快,如果陽光不強烈,就無需曬兩次和涼兩次。

有時曬青架的容量不夠用,或者曬架已經無法受到陽光照射,可以將水篩放在地上曬,但需要特別注意,水篩不應該緊貼在地面上,底部要填充竹木,再把水篩架在上面,使水篩離地面數寸,以免上面的葉子受到陽光照射,下面受到地面輻射的熱量,造成葉子日焦。

曬青的程度因采摘次數而異,例如第一次曬的程度較第二次稍輕。因此,在後續的萎凋和發酵處理中,時間比其他次要長,水分蒸發不能在一次處理中達到相當程度,否則會導致後續處理出現困難。相反,午後采摘的茶葉,曬青的時間可以稍長。一天采摘的茶葉,到當天午夜全部處理完畢,但午前和午後采摘的茶葉相差十幾個小時,自然的萎凋處理就會有所不同。由于天氣、茶葉品種、數量和工具等各種因素的不同,處理方法也有所不同,需要根據茶師的經驗來調整。

詳論請參:邵長泉,《岩韻》(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17年);侵刪。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