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麽非要發火,孩子才聽話,真相你可能想不到

棠媽育兒成長 2024-04-23 17:27:40

很多家長有疑問:“爲什麽每次都要我發火,孩子才會聽話”。

網上關于教育孩子有一個總結,叫“吼叫依賴症”,好好說話孩子總不聽,反而吼得越大聲,孩子越老實。

可是誰又想做一個大吼大叫像瘋子一樣的父母呢?

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 “爲什麽我只能用怒火才能讓孩子配合?”

孩子聽不見有2種,一種是真聽不見,一種是假裝聽不見。

1、真聽不見

很多家長說怎麽可能,我家孩子檢查聽力都正常,怎麽會聽不見我說的話。

這裏說的真聽不見不是指孩子聽力有問題,而是指孩子的聽力注意力,也就是聽覺專注力比較弱。

比如:

經常把父母的話當“耳旁風”;

眼神呆滯,邊聽邊想別的事情;

不等別人說完話就打斷別人;

不專心聽,沒耐心聽;

這個時候孩子不是故意不聽話,而是還沒有培養好傾聽能力,容易跑神、發呆。

還有一種孩子,聽覺專注度很高,也會常常“聽不見”父母的話,比如當孩子專注于看電視、畫畫的時候,孩子沒辦法有效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做不到一心兩用,這個時候孩子大概是真沒聽見,可不是故意跟你對著幹。

孩子越小這種情況越多,也越正常,因爲這些能力都需要後天習得,隨著年齡增長或者刻意訓練,這些能力就會培養起來。

2、假裝聽不見

孩子明明聽見了,卻裝聽不見,這種行爲背後其實是在表達自己的不滿,對父母無言的反抗。可能你跟她說的事情是讓她覺得不開心的事,或者她現在不想做的事情。

原因有很多,比如:

父母太唠叨,父母越說孩子越屏蔽;

經常吼叫孩子,孩子習慣了;

父母沒有立規矩,孩子認爲可以不聽;

……

孩子不聽話,有時候是你太好說話了,而好說話的標准不在于聲音的大小,而是原則問題。

比如規定孩子9點上床睡覺,催了800遍,孩子還是不聽,于是用更大的聲音再催一遍,孩子一拖再拖,最後父母覺得這樣太累了,所幸不管了,由孩子去了。

孩子是察言觀色的高手,這種情況次數多了,孩子就會根據你的語氣和音量做事,在你發飙之前,孩子知道我還有時間再玩一會。

規矩立住了,才能叫規矩,不然就會演變成:“好好說話孩子聽不見,非要吼孩子才能聽。”

但是生氣傷身,也破壞親子關系,沒有媽媽願意當孩子心中的“母老虎”,怎麽樣不吼不叫讓孩子聽見?

方法一:讓孩子看著我們的眼睛說話

在跟孩子溝通前,先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過來,讓孩:

蹲下來輕輕拍一下孩子;

輕輕握著孩子的手;

跟孩子說:“寶寶看著媽媽的眼睛”。

當孩子的注意力在我們身上後,再開始提需求,這樣孩子才能聽見。

方法二:守住底線原則

教育孩子要溫柔而堅定,愛和規矩要同行。

比如我們約定9點洗漱睡覺,時間快到了,孩子還在看電視。

我們先用方法一提醒孩子:“9點上床睡覺,再看十分鍾,寶寶需要去刷牙洗漱了。”

時間到了,關掉電視,這個時候孩子可能會哭鬧,我們就陪著孩子,抱一抱他,讓他哭一會。

等孩子情緒相對穩定時候,跟孩子說:“媽媽理解你的心情,還想看電視,但是我們約定9點洗漱睡覺,現在到時間了。”

你守住底線,孩子才會有規矩,而且規矩越早立越好,越晚越心累。

方法三:改變說話的語氣和方式

要知道我們跟孩子溝通的目的不是爲了發泄情緒,也不是爲了抱怨,而是讓孩子心甘情願的去做這件事。

描述事實而不是評價,把你每次都給我添麻煩,改成現在這裏有點亂七八糟。

把情緒發泄改成建議,你真是煩死了,改成積木放箱子裏不容易丟。

把冷暴力改成訴說,跟孩子說出你的感受,我剛剛打掃完,看到積木有弄得亂七八糟,媽媽覺得很累。

非暴力溝通才能不把孩子推向對立面,我們和孩子才會共同去解決問題。

劈頭蓋臉的怒吼不是有效和長久的教育方式,當你發現自己說的話孩子不愛聽,必須通過吼叫才能讓孩子聽話,不妨靜下心來相信,問題出在哪?你是最了解你孩子的人,也是解決問題的人。

只有找到問題根本,是孩子本身能力發育問題,還是親子溝通方式出問題了,對症下藥才能輕松育兒。

1 阅读:202

棠媽育兒成長

簡介:中級育嬰師,家庭教育指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