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原州區秦漢時期文物鑒賞

文錦彙 2024-05-09 22:11:27

甯夏固原市自古以來便是人類活動頻繁的地區。在原始社會時期,我們的祖先便在這片廣闊的土地上生息繁衍。經過近年的考古發掘與研究,該地區已發現衆多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包括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半山文化、常山下層文化、菜園文化以及齊家文化等,這些文化遺存數量龐大,分布廣泛。

在秦、漢時期,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該地區先後有匈奴、羌、胡、鮮卑等少數民族居住。

漢朝繼承秦朝制度後,該地區的名稱並未改變。在漢朝初期,國力較爲薄弱,匈奴多次侵犯邊疆地區,其中三次圍攻了隴西地區。固原是匈奴人南下的重要通道之一。漢文帝時期,匈奴一度攻破長城,入侵朝那、蕭關,殺害了北地都尉,並火燒回中宮,這些事件都發生在固原境內。到了漢武帝劉徹時期,國力強盛,對匈奴采取了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將匈奴趕至大漠以北地區。

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北地郡被分爲安定郡,郡治高平(今固原市原州區),下轄二十一縣,其中包括高平、烏氏、月氏道(今六盤山附近)、朝那(今彭陽縣古城鎮)四縣地。

提梁卣-漢代(前206一公元220)

通高18厘米,腹徑15厘米,青銅質。直口,鼓腹下垂,圓底,下承三獸形足,帶龍首龍身提梁,附蓋。蓋面造型是三只昂首小動物,有多種紋飾。2019年從甯夏固原市原州區出土。

銅鼎-漢代(前206—公元220)

口徑16.5厘米,腹徑21.5厘米,高19厘米,青銅質。由蓋和鼎身組成,鼎身子母口,方形附耳,鼓腹,圓底,下承三獸蹄形足。腹上部飾一周凸棱,圓弧形蓋面鑄有三個弓形鈕。2015年從甯夏固原市原州區出土,現藏原州區文物管理所。

銅壺-漢代(前206一公元220)

口徑7厘米,腹徑13厘米,底徑8厘米,高15厘米,銅質。侈口,鼓腹,圈足,蓋飾柿蒂紋,中心有一弓形鈕,鈕上套一圓環,壺腹兩側鑄有對稱獸面鋪首銜環。2020年從甯夏固原市原州區出土,現藏原州區文物管理所。

銅盆-漢代(前206一公元220)

口徑16.3厘米,底徑8.5厘米,高4.5厘米,青銅質。敞口,平折沿,方唇,弧腹,平底。口沿邊飾三角紋,腹中部飾兩道凸弦紋。器表鎏金。1991年從甯夏固原縣九龍山工地出土。

銅釜-漢代(前206一公元220)(圖1)

口徑13厘米,腹徑17厘米,高16厘米,青銅質。侈口,尖唇,口沿外撇,粗頸,溜肩,鼓腹,圓底。肩部鑄有一環形耳。2002年從甯夏固原市原州區出土。

銅釜-漢代(前206—公元 220)(圖2)

口徑13厘米,腹徑17.5厘米,高16.5厘米,青銅質。敞口,束頸,鼓腹,圓底。肩部兩側鑄有對稱環形雙耳,腹部、底部有煙貧痕。2009年從甯夏固原市原州區南關街加油站漢墓出土,現藏原州區文物管理所。

銅博山爐-東漢(25—220)

爐口徑8.5厘米,盤口徑17厘米,爐身腹徑10厘米,通高16.5厘米,青銅質。由爐蓋、爐身、承盤組成。子母口,爐蓋做母口,其上爲高低起伏、挺拔俊俏的多層山巒及火焰紋飾,其間镂孔。爐身子口承蓋,斂口,平沿,圓弧腹,下腹斜收,柄呈倒喇叭形,束腰。承盤敞口,平沿,方唇,斜直腹,平底略內凹。爐身與承盤用鉚扣相連。2013年從甯夏固原市原州區晨光家園漢墓出土。

銅燈-漢代(前206—公元220)

口徑7.5厘米,柄長5.5厘米,足徑5.7厘米,高6.4厘米,青銅質。由燈盤、支柱和底座組成。燈盤直口,淺直腹,平底。盤內中央設一火柱,一側裝曲柄把手。燈柱呈圓柱形,底座爲喇叭狀圈足,足面飾變形紋。2017年從甯夏固原市原州區西關小學漢墓出土,現藏原州區文物管理所。

四乳草葉紋鏡-西漢(前206一公元25)

直徑11.5厘米,緣厚0.4厘米,鈕徑1.7厘米,鈕高0.8厘米,青銅質。圓形,三弦鈕,柿蒂紋鈕座。座外一周爲雙線方框,框外四角布列四個帶座乳釘,間飾草葉紋。外緣以連弧紋裝飾。2016年從甯夏固原市原州區西關小學漢墓出土,現藏原州區文物管理所。

昭明連弧紋鏡-西漢(前206一公元25)

直徑8.6厘米,緣厚0.3厘米,鈕徑1.1厘米,鈕高0.6厘米,青銅質。圓形,圓鈕,圓鈕座。座外內區飾內向八連弧紋,外區兩周栉齒紋間有一條銘文帶,銘文爲“內清質以昭明光輝象夫日月心忽而不泄”17字。素寬緣。2016年從甯夏固原市原州區西關小學漢墓出土。

陶竈-東漢(25—220)

通長25厘米,通寬24厘米,通高28.5厘米,泥質灰陶。竈面呈圓頭形,前方後圓,方形火門通地。竈面上有一火眼,上置一釜一甑,後端有一圓孔爲煙囪。2005年從甯夏固原市原州區開發區種子公司漢墓出土。

陶器組合-東漢(25-220)

泥質灰陶,由灰陶耳杯、灰陶盤、灰陶盆、灰陶缽、灰陶勺、灰陶方盤組成。2005年從甯夏固原市原州區開發區種子公司漢墓出土。

彩繪壺-漢代(前206一公元220)

口徑8厘米,腹徑15厘米,底徑7厘米,高18厘米,泥質灰陶。侈口,方唇,束長頸,溜肩,鼓腹,圈足,足牆外撇。腹中部飾兩周凹弦紋,有對稱望耳,頸部、腹下部彩繪三角紋,肩部飾雲氣紋。1985年從甯夏固原縣中學工地出土,現藏原州區文物管理所。

綠釉陶盤-東漢(25—220)

口徑19.5厘米,底徑10厘米,高4.3厘米,泥質紅陶。敞口,尖唇,平沿,淺弧腹,下腹內折,平底假圈足。內壁及口沿處施綠釉。2010年從甯夏固原市原州區清河鎮飲馬河村漢墓出土。

綠釉龍首陶勺-東漢(25—220)

直徑9.5厘米,高12厘米,泥質紅陶。通體呈橢圓深瓢形,柄內收彎曲,柄端飾龍首。器表施綠釉。2000年從甯夏固原縣北塬漢墓出土。

黃釉陶倉-漢代(前206一公元220)

口徑5.5厘米,直徑17.5厘米,高17.5厘米,泥質紅陶。口微侈,倉頂呈斜坡狀瓦壟,深直腹,平底,獸形三足。腹部飾三組三條弦紋。器表施黃釉,底不挂釉。1989年從甯夏固原二中漢墓出土,現藏原州區文物管理所。

大布黃千-新朝(9—23)(圖1)

通長5.8厘米,首長1.5厘米,肩寬2.2厘米,足長1.6厘米,足寬1.1厘米,裆距寬0.35厘米,穿徑0.3厘米,厚0.3厘米,重10.8克,銅質。平首,平肩,平足,腰身略收,首部有一圓形穿孔。錢體及穿均具周郭,外郭挫磨整齊,正背面中央孔至檔部飾一道凸弦紋,修長細俊。面文“大布黃千”四字,右讀,書體爲懸針篆。甯夏固原市原州區文物管理所舊藏。

貨布-新朝(9-23)(圖2)

通長5.81厘米,寬1.92厘米,肩寬2.35厘米,足長1.9厘米,足寬0.98厘米,裆距寬0.35厘米,穿徑0.49厘米,厚0.3厘米,重17.2克,銅質。平首,平肩,平足,腰身略收,首部有一圓形穿孔。錢體及穿均具周郭,外郭挫磨整齊,正背面中央孔至裆部飾一道凸弦紋,修長細俊。面文“貨布”二字,右讀,書體爲懸針篆。2013年從甯夏固原市原州區晨光家園漢墓出土。

五铢壓勝錢-漢代(前206一公元220)

錢徑2.65厘米,穿寬1.1厘米,郭寬0.19厘米,郭厚0.2厘米,銅質。圓形方孔,內外有郭,穿左右兩側鑄小篆“五铢”二字。“五”字兩筆相交處稍有彎曲,上下交股內各飾三星。穿上飾九星紋,穿下飾一環首刀。背穿四出並飾四種星座紋。2013年從甯夏固原市原州區晨光家園漢墓出土。

玉蟬-東漢(25-220)

長5.5厘米,寬3厘米,厚0.7厘米,玉質。玉蟬扁平,呈白色,陰刻線,尖頂,雙眼外凸,兩翼並攏,尾呈三角狀。2000年從甯夏固原縣北塬漢墓出土,現藏原州區文物管理所。

這些曆史文化遺存見證了原始居民的智慧與勤勞,他們不僅制作了各式各樣的生産工具和生活用品,還創造了圖案精美、色彩斑斓的彩陶藝術。固原市的古代文化以其悠久的曆史和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在我國古代文明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其獨特的文化遺産至今聞名于世。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