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年間的中國官場有多腐敗?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時拾史事 2024-02-11 15:15:19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作者:高成兒

據《清宣宗成皇帝實錄》記載,道光十四年十月,大清皇帝接見了銳健營軍官,活動結束後,道光非常滿意,並發表重要講話。第一是表揚軍官們騎射技藝高超,牢記滿洲立足天下之根本,未曾懈怠;第二是肯定軍官們衣著陳舊,樸素非常,貫徹執行了皇帝長期以來提倡的勤儉節約精神。他深感欣慰:將士們終于改掉了崇尚奢靡的惡習,重新回歸滿洲質樸本色。語重心長地說:“嗣後益當練習精勤,勿染浮華習氣,以副他日幹城之選。此外各營,果能相觀而善,一力抑奢崇儉,務求技藝精娴”。

可實際上呢,銳健營軍官根本就沒有什麽儉樸的意識,他們故意穿舊衣服,討皇帝歡心罷了。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楚王好細腰,國人多餓死。政壇上下知道皇帝節儉到摳門的地步後,紛紛效仿,希望得到最高領袖的認可。

據史料記載,道光曾有一件套褲,膝蓋處穿破了,他沒有直接扔,而是派人用圓綢縫補。沒過多久,大臣們的褲子上全都補上了圓綢,還正好在膝蓋的位置,你說巧不巧!

某日,皇帝召見軍機大臣曹振墉,眼見老曹衣服上也有補丁,就問多少錢補的。曹振墉聽了很震驚,想了半天,說“三錢”,道光立即感慨宮外物價是真心低啊,內務府花了五兩銀子才給他補好,折合現在人民幣七八百塊錢,真是豪華補丁!後來道光又問曹振墉雞蛋多少錢一枚,有了上次的教訓,曹振墉不敢說了,怕內務府官員撈的油水太多,因此受到責罰,回答道:“我從小患有氣病,這輩子就沒吃過雞蛋,所以不知道多少錢”。

道光還有件黑狐端罩,穿起來有點大了,想讓內務府改小。聽說皇帝有這個需求,內務府上下經認真研究,多方調查,最終報價一千兩銀子。道光聽後直接放棄了。“宣宗禦宇三十年,服用之儉,爲史冊所罕見”。道光統治的時代,正好介于白蓮教起義與太平天國起義之間,大清國庫空虛,危機四伏,皇帝希望多省點錢,營造節儉的氛圍,使王朝長治久安。可是在專制帝國中,皇帝是孤家寡人,許多情況沒有人會告訴他,尤其是官場的腐敗。

在大清朝,如果不是特別有實權那種崗位,官員們都不希望在京城工作。按理說天子腳下,首善之區,能夠在北京當公務員,那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事情,爲什麽京官們都想外放呢?一個字:“錢”。長安米貴,居大不易,在京城當官,俸祿低不說,還不能搜刮民脂民膏,著實痛苦。可能平時上班的單位級別挺高,個人品級也超過了許多知縣、知府,但搞錢的途徑卻遠不如人家。

爲了牟取利益,京官將目光投向了地方官,常常收受他們的禮物。“廉者有所擇而受之,不廉者百方羅致,結拜師生、兄弟以要之”,清官、貪官的區別是,清官有的收有的不收,貪官不僅什麽都收,還通過結爲師生、兄弟等關系,想方設法創造機會收。

張集馨在《道鹹宦海見聞錄》中寫道:“是以外官以進京爲畏途,而京官總以外官爲封殖”,地方官害怕進京辦事,去一趟得掉層皮;京官卻把地方官進京,視爲香饽饽。逢年過節,地方官要給京官送一定數額的禮物,夏天有“冰敬”,就是孝敬領導解暑的錢;冬天有“炭敬”,就是孝順領導禦寒的錢,此外還有“瓜敬”等各類名目繁多的賄賂,幾乎囊括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是有心了,生怕領導們餓了、凍了,不能更好地“造福”百姓。遇到紅白喜事,那更是孝敬的好機會,趕緊遞上各種紅包,絕不能錯過。

地方官本人進京辦事,京官就會兩眼放光,舉辦各類宴會,邀請地方官參加,那真是一場接著一場,根本停不下來。爲什麽如此頻繁呢?因爲吃人家嘴短,你看,大人們公務繁忙,都百忙之中這麽盛情款待了,你還get不到人家的意思?趕緊把銀子拿出來答謝,這對于保住現在的官職,還有日後的升遷均大有裨益。

更悲催的是,有些邀請赴宴的京官的確是認識的,比如上級、同窗、同鄉之類的,還有些是沒有半點交情,甚至聞所未聞的,也給地方官發帖子,某某大人,咱們八大胡同一起吃個飯呀!都是京官,不敢得罪,結果飯一吃,喝的酩酊大醉不說,銀子又少了一些。

“予者力量已竭,受者冀望未展”,有的地方官被榨的一幹二淨,就差裸體離京了,京官們仍然嫌少,認爲還有機會擴大戰果。張集馨自述,他從京城調往陝西當官,臨行前請在京同僚吃飯,總計花費一萬七千多兩,相當于現在兩三百萬人民幣,這還僅僅只是他一個人、一段時間的花銷,簡直觸目驚心。

到了地方,天高皇帝遠,在京城裏只能點頭哈腰的官員,瞬間成爲手握重權、呼風喚雨的土皇帝,那更是無法無天。張集馨到陝西做的是糧道,管糧食的,當時公認的肥缺,江湖傳言,每年各類收入加起來能有三、四十萬兩白銀。每當有其他地方的官員路過西安,糧道負責宴請接待,由于是交通樞紐,從中原前往巴蜀、甘肅、新疆、西藏的官員都要路過,所以接待工作異常繁忙。

有客人來了,糧道先與將軍等政要在官廳等候迎接,然後張燈結彩,叫戲班子,准備開席。一邊聽戲一邊吃,當官的就是會享受。根據客人的品級,酒席分兩種規格:上席和中席。上席是五桌,必須有燕窩燒烤,還有活魚,西安活魚難得,一條大的活魚價值四五千制錢;中席必須有魚翅海參,白鳝、鹿尾等貴重難得的菜肴,也必須有,原因僅僅是“否則謂道中惺吝”,怕客人說西安的官員小氣,沒面子。

“大宴會則無月無之,小應酬則無日無之”,大宴會每月都有,小應酬每天都有,是大是小根據客人品級而定,天天公款吃喝,小日子別提多爽,每次宴會,包括飲食、戲班子等各類開銷,要花費白銀兩百多兩,相當于現在的三四萬塊錢,老百姓辛辛苦苦交的賦稅,就被大清的官員用在這樣的地方。

在京城要送禮,到地方更少不了。每到三節兩壽,張集馨就要給長官們孝敬,還是明碼標價的,要是給少了,以後領導肯定不會給好臉色看,還會穿小鞋。西安將軍是朝廷設置的駐防將軍,從一品,位高權重,每到重大節日,比如春節、中秋之類的,還有將軍的生日,就要給領導“送銀八百兩,又表禮.水禮八色,門包四十兩一次”,按照現在的話理解,要送給將軍十五六萬現金,八種樣子的高檔衣料,以及水果、糕點等普通禮物,就連將軍的門衛保安也有七八千塊錢的好處,上下都打點到位了,你說絕不絕!這還只是一個人,一次過節、生日的支出,全年加起來一百多萬就花出去了。

根據官職高低,送禮的標准差異較大,都統是每節送銀二百兩,水禮四色;協領是送銀二十兩,上白米四石;撫台分四季送禮,每季一千三百兩,節壽只送表禮、水禮、門包雜費;制台按三節送,每節一千兩,表禮、水禮八色及門包雜費。

各級官員如此腐敗,大清本已窘迫的財政雪上加霜,不得不賣官鬻爵。道光曾說:“我最不放心者是捐班,他們素不讀書,將本求利,廉之一字,誠有難言。”那些通過交銀子當官的人,很多都是不學無術之輩,希望他們造福一方,根本就不可能,而且他們既然花了錢,那就是成本,當官以後不得加倍貪腐,盤剝百姓,把成本賺回來盈利。“我既說捐班不好,何以又淮開捐?無奈經費無所出”,道光不是不知道賣官不好,可實在是沒錢,只好如此。最終惡性循環,吏治更加糟糕,財政更加窘迫,受苦的只有老百姓。

道光年間的官場裏,難道就沒有清廉的官員嗎?有是有,但非常少,而且處境艱難。當整個官場都在貪汙受賄,你不貪不腐,反而成了異類、衆矢之的,領導沒有得到你送來的好處,也沒有你犯罪的把柄,怎麽可能還讓你擔任重要崗位呢?兵部尚書桂良,有一次到永定河視察工程,河工系統的、地方官員聞訊,趨之若鹜,紛紛送錢孝敬,總數達三萬多兩,相當于現在的四五百萬元。

有個叫何道奎的人說:“如卑職之候補苦員,亦致送五百金,否則此官不能做矣。”只是個候補的小官,還沒有正式任職,也迫不得已送了五百多兩,否則連候補的機會都沒了。還有個叫余蔭朝的人說:“屢次到班,非納賄不能下委,余已求桂良門紀某,如能委署南宮,當以七百金爲謝,上五數而下二數也”,不花錢打點權貴門人,組織人事部門根本不會安排崗位給你做。“甚至部選人員,雖極苦缺,亦必饋送二三百金,方敢到任”,就算是吏部安排的,再差的崗位,到任後也得花錢打點各方勢力,否則官必然是做不長久的。

道光想改件衣物,由于舍不得花一千兩銀子而放棄,被大書特書,吹噓爲皇帝中的節儉模範。如果他知道手下官員離京赴任,光請客吃飯就花一萬多兩銀子,肯定被氣死了。大清這種腐敗是塌方式腐敗、整建制腐敗,皇帝頂多處理個別官員,殺雞儆猴,卻無法扭轉形勢。對待公務員,既要用他們,也要管他們,但沒有好處,又有誰爲你賣命呢?監督早就已經失靈了,只有體制內的監督,平時官官相護,沆瀣一氣,相互幫襯,共同發財。縱然“醜聲載道,民怨如仇”,老百姓敢怒不敢言,什麽也做不了。這樣的朝廷,除了被推翻,沒有任何其他出路可言。

9 阅读:7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