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實現太陽能單元的量子飛躍將每個光子轉化爲近兩個電子

知兼 2024-04-11 20:17:41

在對可再生能源解決方案的不斷發展的追求中,美國利哈伊大學的突破性發展照亮了一條新的道路。研究人員制作了一種量子材料,能夠將太陽能電池板的效率推入以前被認爲無法實現的領域,標志著太陽能轉換的潛在範式轉變。

這種創新材料誕生于零價銅原子巧妙插入到二維硒化鍺(GeSe)和硫化錫(SnS)異質結構的範德華爾縫隙,標志著傳統光伏技術的重大飛躍。這項研究在最近的《科學進展》期刊中進行了細致的詳細說明,不僅挑戰了太陽能效率的傳統限制,還重新定義了利用太陽能的可能性。

量子材料:核心創新

該研究的核心是在太陽能電池的活性層內創造中間帶( intermediate band, IB)狀態,這借助于新型量子材料的幫助。這些IB狀態對于通過兩步勵磁過程吸收能量低于材料帶隙(bandgap)的光子至關重要。這個過程大大拓寬了可用太陽輻射的光譜,這是傳統單結太陽能單元努力實現的壯舉。

這項研究的與衆不同之處不僅僅是材料吸收更廣泛太陽光譜的能力,還在于其約190%的顯著外部量子效率( External Quantum Efficiency,EQE)。用通俗的話來說,這意味著材料可以有效地將其吸收的每個光子轉化爲近兩個電子,超過了太陽能單元效率的傳統理論極限,即Shockley-Queisser極限。

超越Shockley-Queisser極限

Shockley-Queisser極限將單結太陽能電池的效率限制在32%左右,長期以來一直是光伏研究的一個令人生畏的障礙。然而,利哈伊大學團隊的工作通過利用中間帶太陽能單元( intermediate band solar cells, IBSC)技術超越了這一界限,該技術能夠將陽光有效地轉化爲超越傳統極限的電能。

這一非凡的成就歸功于該材料具有多激子生成( multiple exciton generation, MEG)的獨特特性,即單個高能光子産生多個電子孔對(electron-hole pair)的過程。這是一種複雜的量子力學舞蹈,將多余的光子能量(通常作爲熱量消散)轉化爲額外的電力。

實現之路

先進的計算建模和實證測試爲這一創新之旅鋪平了道路。通過利用ab initio建模(ab initio modeling),研究人員揭示了多體效應如何誘導材料中IB狀態的形成。這一理論基礎爲創建太陽能單元原型奠定了基礎,該原型不僅展示了近紅外到可見光光譜的增強吸收和載流子生成,還展示了打破之前效率上限的EQE。

該材料的開發過程涉及銅原子的化學嵌入(chemical intercalation)到專門設計的異質結構中,展示了推動現代光伏研究的精確性和創新思維。這項技術通過廣泛的實驗得到完善,確保了材料電子結構的受控改變,微調了其光電子特性,以實現最佳的太陽能轉換。

影響和未來方向

這一發現的影響遠遠超出了實驗室。由于太陽能光伏占全球可再生能源産能增加的很大一部分,在商業太陽能電池板上部署這種量子材料可以極大地提高太陽能發電系統的效率和産量。這反過來又可能導致太陽能發電成本的降低,使可再生能源在全球範圍內更容易獲得和負擔得起。

此外,該材料超過Shockley-Queisser極限的能力爲太陽能技術研究開辟了新的途徑,挑戰科學家重新思考光伏效率的可能性。這項工作不僅代表了我們對可持續能源解決方案的理解的重大飛躍,還強調了可以在不久的將來重新定義太陽能效率和可獲得性的創新方法。

0 阅读:18

知兼

簡介:知己知彼,兼聽則明,分享與産業強相關的科技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