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藏款新特産”背後是科技創新

中國經濟周刊 2024-04-15 17:40:41

《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侯隽 | 北京報道

“隱藏款新特産”帶來了驚喜,也帶來了機遇與挑戰。

全國各地應該如何立足本地特色資源和産業特點,打造更多的令人驚喜的“新”土特産?如何積極與科研院所合作對接,以農業科技創新打造綠色優質産品鏈條?如何將土特産做成大文章,以農業産業發展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中國經濟周刊》采訪了原國家質檢總局總工程師、原中國質量萬裏行促進會會長、北京華夏産業經濟研究院院長劉兆彬。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馬銘悅I攝

《中國經濟周刊》:您認爲在土特産創新上,要如何借助科技賦能,把土特産從産品變成商品?

劉兆彬:“隱藏款新特産”之所以大量湧現,背後是我們國家開始重視品種的培育。利用科技賦能,進行種業攻關,實現了源頭國産化。例如我國是最大的鴨養殖國,也是鴨産品生産和消費大國。種鴨繁殖是鴨産品産業鏈中盈利水平最高的環節之一,也是決定鴨産品質量和市場的核心環節。但是,我國核心育種和種鴨繁育技術過去由國外企業掌控。2017年,首農食品集團全資收購了英國櫻桃谷農場公司100%股權,並掌握其全部種源和育種技術,讓前身爲“北京鴨”的英國“櫻桃谷鴨”重回中國。還有近年脫穎而出的崇明島大米,在國際市場能和日本稻米一起競爭,也是因爲當地大力自主研發,推動綠色稻米産業升級,做到了供不應求。

《中國經濟周刊》: 近年來,魚子醬、對蝦、鵝肝……這些過去尋常百姓可能“吃不上”的高端農産品國産化後,成爲我們“吃得起”的新特産,您對此怎麽看?

劉兆彬:我國地域遼闊,氣候多樣,孕育了大批鄉村土特産,其中一些産業鏈完整、品牌影響力較大。土特産是獨特鄉土資源孕育的地域産品,也是一個地方獨具一格的重要標志。如東北五常大米、上海崇明島藏紅花、山西忻州黃酒等,這些特産成就一個産業、富裕一方百姓的案例啓示我們,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點,體現當地風情,在産業發展上深耕“差異化”“特色化”,就能塑造出農産品的競爭優勢。過去,我們覺得這些農産品是土特産,但是現在這些其實已經都是名特産,爲鄉村全面振興作出了貢獻。

《中國經濟周刊》:從樹品牌的角度看,目前已經脫穎而出的新土特産如何讓“網紅”變成“長紅”,真正實現特而優、特而美、特而強?

劉兆彬:“土特産”可不是隨隨便便就能稱得上的,就像貴州茅台、西湖龍井,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地理標志産品。地理標志産品,産自特定地域並以該地域名稱冠名,對産地、品質有特定要求,附帶更高的經濟效益。近年來,我國健全涉外地理標志保護機制,積極落實中歐地理標志保護與合作協定等,推動中歐、中法、中泰地理標志産品互認互保,地理標志國際合作不斷深化。其中,中歐雙方已完成中歐地理標志産品互認互保第二批350個産品清單公示。目前,農産品有了地理標志,可以推動中國産品向中國品牌轉變,培育更多的“國貨潮牌”,滿足人們對高品質生活的需要。

對于已經有品牌的産品來說,要注意知識産權保護。通過做好商標工作,增強品牌競爭力。對于沒有品牌的農産品來說,在移植國外産品的時候,要注意不能侵權,必須要有知識産權意識,有民族品牌發展觀。鄉村全面振興要看産業振興,産業振興就要看産品和服務,而産品就是要靠品牌才能做到可持續發展,我們現在要追求名特産發展,更好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中國經濟周刊》:采訪中我們發現,經營土特産的鄉鎮上的“鏈主”企業多數是家族式民營企業,許多土特産即使從原料加工成初級産品,也是停留在“貼牌”階段,無法形成被消費者廣泛接受的品牌。您認爲應該如何幫助這些企業打破瓶頸?

劉兆彬:農産品從田間到餐桌,從種植養殖到收獲,其實是一個漫長的産業鏈,涉及加工、存儲、物流運輸、商業銷售等多個環節,單純依靠當地鄉鎮企業不現實,我認爲可以從五個方面入手。

一是更新觀念。農業高質量發展不能再是以前家庭作坊發展,要有工業化思維,走合作發展。

二是引進人才。鄉村全面振興還得靠青年人,而且要靠有知識的青年人,懂管理、懂經營、懂市場、懂技術、懂營銷、懂法律,現在有很多“新農人”,就是一批有志青年回到鄉村,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這樣才能培育優良品種,搞産業,搞營銷。

三是政府和社會資本多向農業領域傾斜。農産品生産周期長,投資回報周期也長,但是利潤又不高,很多需要政府政策補貼,從事農産品的很多都是小微企業和初創企業,他們存在資金獲取困難的情況。

四是技術創新。曾經有一個階段我們國家農産品的種業40%左右是被國外企業壟斷,只有掌握核心技術,我們才會有更多話語權。

五是市場營銷。現在經營土特産多是鄉鎮企業,很多不善于做品牌,而且也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直播帶貨,所以要有專業的人去幫助這些企業去做專業的事。

《中國經濟周刊》:近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對中國優良農産品需求不斷擴大,中國特色農業産業規模不斷升級。許多特色農産品也“組團”走出國門,在國外熱銷。您對中國農産品出海有哪些觀察和思考?

劉兆彬:中國農産品出海是個大趨勢。我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無論是成名土特産還是隱藏款新特産,我們要走農業高質量發展道路,這些優質産品就一定要走向世界。但是在出海過程中,首先要有法治觀念,要了解當地法規和標准,甚至還要研究當地宗教和風土人情。其次還是要嚴守質量體系,坦率地講,國際市場價格競爭是永恒的主題,只有好的質量才能有競爭力。

(本文刊發于《中國經濟周刊》2024年第7期)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