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潇灑:學習佛教文化兩年多,給我帶來了哪些改變?

梁潇灑 2024-04-22 06:36:46

大家好,我是梁潇灑。兩年多前,因爲一次偶然的因素,朋友介紹我參加了一次佛學的讀書會,我那時候對佛學的理解還不是很深,參加過幾次之後,慢慢對佛學的理解深了一些,然後持續和大家一起共讀了很多本關于佛學的書籍,一起學習了兩年多。首先說明一下,我不是一個佛教徒,我只是喜歡學習 提升自我,打開門 走進去 看一看,有哪些知識和理念是值得我學習的,結合我自己的實際情況,結合現在的社會環境,取其精華 去其糟粕,讓我自己 和我的朋友們可以過得更好。佛教文化博大精深,我目前只是略懂皮毛而已,可能連九牛一毛都不到,但是通過兩年多的學習,我確實也能從中學習到一點理念,並且也能從中做到了一些,總體來講,也比過去有了一些改變,對于人生 對生命 對于做人做事 都有了很多不一樣的看法。很多朋友對于佛法有誤解,認爲就是去 寺廟求神拜佛 跪跪拜拜 之類的。在網路上,他們認爲“佛系”就是 躺平 無欲無求 之類的,有時候 我邀請朋友們來參加讀書會,他們就會好奇地問 是學習什麽的?我說是學習佛法 佛教的,然後他們就不回了。

我們讀書會其實就是一個向內求的一個讀書會,簡單來講,就是修正自己的內心,改變自己的觀念,讓自己不再處于迷茫 焦慮 和煩惱的狀態。有的人參加了之後收獲很大,也有的人參加了之後沒啥感覺,而我呢,就是知道很多,但是有很多做不到,知行不合一。我平時也是很煩惱的,知道得越多,感覺不知道的就更多。我理解的佛法是什麽樣的?往淺了說,就是一種 方法論,或者理解成一種“生活哲學”,對于這個世界的一切,佛教都有一套教義。有很多人他提出來的觀念 或者思想,其實都出自佛教,只是他自己都沒有深入地了解而已。在我讀小學的時候,我大半夜哭著問我媽:死亡太可怕了,人死了之後,是會睡在棺材裏永遠起不來嗎?我媽半哭半笑地安慰我:人死了之後會重新變回嬰兒,重新長大呀。我當時還真的信了,當晚就睡了一個好覺。這不就是佛教裏的“輪回”麽?還有很多人會說:你不要做壞事啊,壞事做多了會遭報應的!這不就是佛教裏的“因果”麽。有因就有果,你今天做的事,會有某一天回饋給你。所以“佛系青年”絕對不是一個貶義詞,他是某一類人,擁有著佛法提倡的一種生活態度,或者是 相信並且在執行 佛法的一些理念和 價值觀。所以在我了解了一大圈各類 心理學 哲學 文學 和各大宗教之後,我覺得佛法還是有很多理念和知識值得大家學習的,雖然有很多我也沒做到,再加上我現在年紀大了,記憶力不是很好,經常丟三落四的,比如說:我在外面經常會把 耳機 充電寶 充電器之類的落下。所以我並沒什麽資格教大家做人,我自己的生活也是亂七八糟,寫出來只是爲了更好的總結,如果能給大家有一點的啓發,那就是意料之外的驚喜。佛教文化博大精深,很深 很多,可能一整個廣州圖書館都裝不下,當然一篇文章幾萬字也寫不完,我就簡單做了十個點的分享,加上一些我自己的理解和經曆,我盡量講得簡單易懂一些,如果與你的觀念相悖,那就是以你的爲准。畢竟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生存法則,從《博弈論》來講,任何觀點都能找到與他相反的觀點。

1.活在當下。

佛法教導我們活在當下,感受當下的一念,和當下的感受和想法。我有的時候,很難專心活在當下,總是會在回顧過去 或者在擔憂未來。沒能夠安住在此時此刻,所以有時候是容易走神,有很多的想法,心很亂。我是一個經常回顧過去的人,因爲我覺得現在是過去走來的,所以要經常總結和反省,避免再次犯下同樣的錯誤。這跟曾國藩說的:“吾日三省吾身”有點像,但是這樣就容易産生很多的煩惱,因爲我總是在思考,當下的行動力 和注意力就會受限,所以 很多關心我的朋友就會不斷在提醒我:注意你當下的一念 和你當下做的事。過去已經過去,沒有辦法改變。不管再怎麽糟糕都沒辦法改變了。未來還沒來,未來是無常的,你也沒辦法完全預測和避免,你也沒辦法控制。所以,我們能把控的是,當下的時間。當下你決定做什麽?是准備睡覺 還是工作 還是吃飯,這個是你能決定的。所以把注意力放到當下,深呼吸,感受世界給你的意識和感覺,把握住當下的時間。

去年我有看過一本書《一年頂十年》,第一篇章就是在教我們怎麽把握時間,時間就是我們的生命,我們的生命承載著時間,隨著時間的流動,世間萬物都在變動,所以珍惜當下的時間吧。不要因爲自己年輕,就隨意揮霍生命,十年不過也就一瞬間。

2.慈悲爲懷。身邊很多朋友都有慈悲心,他們也會體會到別人的苦難和難處。我在一月初的時候,覺得這個世間苦難太多,很多人都身不由己,專門去看了心理醫生。事實上,我覺得我在世界上的三十年裏,每一天都是逆境。以前讀書的時候,目標是清華北大,結果最後讀了廣州的一間普通大學。遇到喜歡的女孩子呢,她又不喜歡我,喜歡我的,我又不喜歡人家。出來工作之後,也沒能找到滿意的工作,都是在 將就 和 妥協 之中,混口飯吃。所以 我常常在調整我的心態,常常在思考 和理解這個世界。所以我從來不和別人怨恨相對,我知道每個人都不容易,我也不和別人吵架,除非是實在忍不住。有的朋友會慈悲到 連蚊子和蟑螂都不舍得打,他們會認爲這也是 生命的輪回,尊重生命的一種行爲,這個就因人而異了,反正我是打的。有的朋友他會吃素,他們認爲吃素是尊重生命,殺生很殘忍,其實我也覺得很殘忍。但是我目前來說還做不到完全吃素,我前段時間嘗試了一下,基本上叫個外賣都完全叫不到一份素食,掙紮了一段時間之後放棄了。所以我在微信裏,有很多寵物群 讀書群,他們會在見到流浪狗的時候伸出援手來救援,有很多朋友會申請做一些義工 慈善事業,偶爾去獻個血什麽的,其實挺溫暖的,真的讓人很感動。

3.因上努力,果上隨緣。我們全力以赴去做事 去努力,無論結果如何,我們都可以接受。有很多朋友跟我聊天的時候,都會強調這個“結果”,好像一定要付出和收獲成爲正比一樣。他們只看別人的結果 看別人的成功 和成績,而不太在意別人的過程。只要一個人有了大結果,成功了,就要封神。濟群法師在《我們誤解了自己》裏說,這個世界上任何事情的發生,其實都參雜著諸多因素,很多天時地利人和 我們不可控 也不可預測。所以我們只能盡力把自己可以做的 自己能控制的 做到 做好,至于結果看淡就好了。無需對于失敗過于自責,每個人都會經曆失敗,你們現在看到的大部分大佬,曾經也是很落魄的。

4.無我利他。“無我”意思就是認識到我自己的能力有限,個體的力量渺小且脆弱。摒棄自私自利 和唯我獨尊的心態。“利他”就是 幫助別人,給別人溫暖和希望,給予別人信心。很多時候不一定是物質上的贈予,精神上的鼓勵也是很重要的。也許哪怕一句違心的鼓勵,能夠帶給別人莫大的鼓勵,也是很好的善舉。我們常常講的“法布施”就是,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我願意無償力所能及地去幫助他。多做好事 善事,以後就會有好的福報。根據我的觀察,大家平常經常看到的像一些 獻血 街頭賣藝 公益演出 博物館講解員 之類的,其實有很多都屬于公益性的行爲,所以這個社會公益性的活動還是很多的。

5.無常 緣起。“無常”,這個世界每時每刻都在變化之中,沒有一定的秩序 和規則。“人生無常”,所以很多事在意料之外,你能想得到最壞的結果,但是你沒有辦法避免。就好像有的人,上一秒活得好好的,下一秒就猝死了。這個就是你沒辦法去掌控的。我們每天都會産生無數個想法和念頭,思想和行爲不斷在變化,所以不要輕易地去判斷一個人,因爲一個人隨時都在變化。舉個例子,兩個相愛的戀人,互相許下諾言,相守一輩子。結果過了幾年就過不下去離婚了,這個是很正常的。我今天愛你 不代表明天依然愛你,明天愛不愛你,得看我的觀念和感覺有沒有變化,一般來講,天天呆在一起的情侶,過了半年熱戀期就膩了。試想一下,天天和一個人呆在一起十幾個小時,和誰都會膩,根本就沒有那麽多話聊。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沒有一輩子的好朋友,只有一陣子的好朋友。在此時此刻,你愛她 對她好 就夠了,至于明天愛不愛 明年愛不愛?到時候再說。所以佛法建議我們,用全新的眼光去看待每一個人。每一個自己和過去的自己都不是一個人。當我們見到每一位老朋友的時候,請不要用以前的印象去判斷他,因爲現在的他和過去的他,會有很多的改變。

6.一切皆是因果。有因就有果,有果必有應。任何事情的發生和發展,都有其原因。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你做什麽事,你就會面臨什麽結果。選擇也是因果的一部分。如果你對一個人冷暴力,遭使別人得了抑郁,佛說,總有一天,也會有相對應的結果回到你的身上。很多學佛的朋友相信前世因果,就是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他都有他的性格 天賦,家庭背景這一些,他們就說這是前世的積累。他們說生命是源遠流長 生生不息,我們這一生,只是生命中的一個片段而已。

7.輪回轉世。

佛教認爲,人有前生前世,也有來生來世。生生世世輪回不斷。還有六道輪回。

是不是真的有下輩子,我們都不知道,只能努力把這輩子過好。不要作惡,不要做傷天害理的事。

始終在遵循一種: 善有善報 惡有惡報 的理念。你的好事做多了,就會有很多的福報,會在將來以某種方式回饋給你。同樣,壞事做多了,也會在未來報應在你身上。壞事做多了,死了之後就要下十八層地獄,下輩子不能做人之類的。

所有的宗教其實都在勸人向善。

8.貪嗔癡。

貪嗔癡,被稱爲佛教三毒。貪:貪婪 ,對于名利 權利 財物 無止境地追求。嗔:憤恨 惱怒的心理和情緒。癡:愚昧無知。

很多人都是過分在追逐物質,導致自己越來越累。比如說,剛買了一輛30萬的車,有新車開 本來應該是快樂的,但是看到鄰居在開50萬的車,心裏瞬間就不平衡了,爲什麽我不能開2000萬的豪車? 掉進欲望的深淵裏出不來,所以根本就停不下來。

物質上的攀比是無止境的,人的欲望也是無止境的,你需要在當下不斷衡量自己的能力、審時度勢。

也要改變負面的情緒,如果你總從負面的角度去和別人交往,那他說的每句話 每一個動作,你都可以理解爲他在害你。看人之短,天下無一人可交也。

任何的事情 事物 工作,你如果從負面的角度去看,那都是不好的。但是你如果從積極的 正面的角度去看,他們都可以是美好的。哪怕就算真的是壞事,你也可以理解爲,上天在考驗你,鍛煉你 磨練你。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9.感恩心 敬畏心 恭敬心。“心存敬畏,行有所止”我每天都保持 如履薄冰的態度 和行事風格。在我20歲左右,讀喬布斯 羅永浩 和 比爾蓋茨 比較多,我也想要改變世界,我也想要天生驕傲。後來我漸漸發現,渺小的個體其實是在 時代的背景 時代的洪流中,無能爲力。就好比如 喬布斯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因素之外,還有當時的背景 運氣 和趨勢。所以任何人都沒辦法複制別人的成功。很多人模仿喬布斯的理念和行事風格,但是也要走出自己的一個生存之道。孔子也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一個人如果無所敬畏,是很無知的表現。當我走進一個書店,看到很多的書,我就感覺自己很無知。因爲我永遠只知道一點知識,沒有辦法真正了解這個世界。從我出生到死亡,仍然是一無所知。有一本書名字叫《佛系,如何成爲一個快樂的人》,裏面有一段:人類永遠只能看到世界的一部分,原本我們站的位置,看到的內容是完全不同的,盡管如此,我們還是要堅持著 自己的看法是正確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其實每個人都很無知,只是你願不願意承認罷了。

敬畏大自然,敬畏自然規律和法則。人類對于地球來說,其實可有可無。反而因爲有人類的存在,把地球搞到烏煙瘴氣,我們總是認爲自己是很重要的,其實是一種 無知和執念。

10.無上清涼。無上,無有能超過的,稱爲無上。清涼,把煩惱熄滅,就是清涼。就是沒有煩惱 沒有痛苦,自由自在 無拘無束的一種狀態。其實我很多時候都沒有辦法進入這種狀態,更多的是苦中作樂。在苦難和困難之中,尋找到一點快樂。

有時候跟朋友們聊天,很羨慕他們能達到一種無煩惱的狀態,他們也沒有睡不著覺,按時按點秒睡,中午還會休息一下,吃好喝好。覺得這個世界很美好。

可是有的朋友,每天不管在做什麽,腦子都是飛速在運轉,想得太多,又在擔憂未來 又在悔恨過去,在當下靜不下心,欲望太多,能力跟不上,就很容易導致 焦慮和煩惱,整個人的狀態就不好。

爲什麽很多朋友喜歡去 大自然 郊野戶外,做一些正念冥想之類的,就是想讓自己靜心,注意力回到當下,回到身體之中,不作任何判斷、任何分析、任何反應,只是單純地覺察它、注意它。也是一種自我調節的方法。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從公元前五六世紀,釋迦牟尼創建于古印度。對全世界每一代人都産生了重大的影響。

裏面的內容和思想非常地多,很有深度。我有一些朋友,認真學習了十年八年,才是剛剛入門而已。所以我也是在認真的學習當中。

希望大家能夠對 ”佛系“有一些正確的認知 認識。任何能夠長時間流傳下來的文化,一定有它們存在的理由,所以要多讀經典,常讀經典,常讀常新。

梁潇灑。2024.4.22 東莞萬江。

0 阅读:0

梁潇灑

簡介:大家好,我是歌手梁潇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