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人川語演繹巴蜀文化川腔蜀韻彰顯文化自信——評川劇《夢回東坡》

藝科新傳 2024-04-26 19:10:30

轉自:川觀新聞

文:唐春梅

圖片來源:四川省川劇院

新編曆史川劇《夢回東坡》敘事以夢爲架構,突破時空限制。全劇選取蘇東坡生命中的幾個重要節點,如惠州造橋、黃州悟道、修建雪堂、壯賦赤壁、烏台詩案等。通過幾個重要事件,展現蘇東坡的人生態度,給觀衆塑造了一個可親可敬的東坡形象,同時對東坡的豁達、爽朗進行了別樣演繹。

與衆多文藝作品不同的是,《夢回東坡》用川劇和地道的四川方言來演繹,讓蘇東坡的形象更有川味,更接地氣,也更有人間煙火氣。

當東坡蘸酒寫詩,酒幹後所寫詩歌消失不見時,東坡說:“來自于天地,還歸于天地,這文章江水看過了,明月讀過了,還有啥子可惜的,喝酒,喝酒!”這是何等的恣意灑脫。

被貶黃州,生活窘迫時,東坡說:“竹筒裝銅錢,每天用一串,要是用超了,月底吃鏟鏟。”這是何等的接地氣。“君子固窮,不算兒童。安貧樂道,肚子在叫。”這是何等的川式幽默。

劇中方言說白的另一亮點之處在于王閏之對《赤壁賦》的四川話演繹:“7月的一天,正是擦黑擦黑的時候,黴撲爛渣的蘇東坡和幾個鬼眉日眼的朋友,坐船來到赤壁,到處麻麻雜雜、黑咕隆咚,一陣微風吹來,水面上起了好多漩漩。”難怪觀衆看完《夢回東坡》後忍不住感歎,《夢回東坡》將十級川話精髓發揮得淋漓盡致。

圖片來源:四川川劇院

川劇作爲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西南地區影響最大的地方劇種,不僅曆史悠久,而且擁有融高腔、胡琴、彈戲、昆腔、燈調于一體的獨特唱腔和悲劇喜演的樂天傳統,具有極強的表現力。四川作爲一個有著豐富文化資源的大省,也給川劇的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素材,《夢回東坡》就是一個充分利用四川文化素材進行川劇創作的成功嘗試。

更爲重要的是,川劇《夢回東坡》中大量方言演繹的運用和成功,不僅賦予了《夢回東坡》別樣的情調和川味,更彰顯了川人的語言自信和文化自信。

四川方言作爲傳遞巴蜀文化的重要載體,用于演繹巴蜀故事有著天然的黏性和契合度。川人在文藝作品中大膽、創新地使用方言演繹巴蜀文化,不僅有利于原汁原味地呈現巴蜀文化的精髓,更是折射了川人對巴蜀文化的自信,而這種自信是更深層次的自信。

語言作爲有生命力的存在,承載著特定民族、特定地區人們的情感與性格,方言俚語更是蘊含著豐富的民俗風情、彰顯著特定區域人們的精神狀態。

然而,語言的生命力必須在語言的使用過程中得到升華,一個民族、一個地域的語言自信,也體現在對民族語言或地域方言的使用中。縱觀中國文藝界,許多作者都在自己的作品中使用大量方言土語,而這些作品普遍得到了受衆的極大認可。

如賈平凹,作爲我國文壇上著名的陝西籍作家,其作品中就大量使用陝西方言,凸顯其作品鮮明的陝西特色。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也在其作品中大量使用其家鄉高密的鄉土語言,從而賦予其作品獨特的山東特色。

事實證明,在文藝作品中合理使用方言俚語,能更充分地發揮地域文化特色,能賦予文藝作品獨特的韻味,更折射出特定地域人的文化自信。

說回《夢回東坡》,劇中王閏之對《赤壁賦》的四川方言演繹堪稱典範,讓《夢回東坡》更具四川韻味和魅力。頗具四川特色的方言詞彙不僅還原了《赤壁賦》一文所描述的時間(擦黑,指天剛黑時)、景物(漩漩,指水中的漣漪)、也高度還原了《赤壁賦》一文的創作背景。

《赤壁賦》創作于烏台詩案後蘇轼被貶黃州期間,這段時間正是蘇轼一生中最爲困頓的時期之一。因此,一個“黴撲爛渣”將蘇東坡當時的狀態和《赤壁賦》的創作背景進行了完美呈現。

更爲重要的是,這些方言念白充分賦予了《夢回東坡》的地域文化特色,用煙火味十足的四川方言將蘇東坡進行了生動刻畫,讓人物形象更鮮活、生動、更接地氣。

《夢回東坡》用川人川語演繹巴蜀文化,用川腔蜀韻彰顯巴蜀文化自信的做法是一次有益的嘗試,也爲豐富四川的文藝創作和更好地傳播巴蜀文化提供了可供參考的做法。

作者簡介

唐春梅,四川傳媒學院教授。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