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萬塊玩9國,16歲女孩被罵慘:“邊遊邊賣,懂的都懂!”

李砍柴 2024-05-19 21:47:27

#16歲女孩1萬塊窮遊9國3大洲#

麗水女孩李易珂沒想到自己就這樣上了熱搜詞條。

這場青春之旅引來了全網千萬人次的圍觀。

但很快,變了味。

“1萬塊9個國家?真當我沒出過門?”

“邊遊邊賣,懂的都懂。”

……

造假、陪睡,這些惡毒的字眼怎麽突然和自己扯上了關系?

看著網上陌生人的莫名謾罵和種種質疑。

李易珂意識到:自己被網暴了。

“世界那麽大,書本裏描繪得那麽美,我想去看看。”

這是李易珂獨自國外旅遊的初心。

從14歲開始,李易珂一有假期,便背上行囊,踏遍了中國的大好河山。

在雲南時,李易珂發現老撾離她只有一站火車的距離,她毅然決定出國。

順利回來後,李易珂轉學到加拿大讀高中,這樣又多出了幾個月假期。

她又想嘗試窮遊一次中亞環線。

李易珂做好了35天出遊的詳細行程。

算了算,大約需要1萬元左右。平日裏積攢的錢剛好夠了。

她說服了父母。

2023年11月27號,李易珂從新疆出發,途經哈薩克斯坦、阿聯酋、土耳其、埃及等7個國家。

爲了省錢,李易珂首選陸路交通,訂特價機票。

她住過青旅、也睡過機場。

至于吃飯,大多是啃面包,偶爾也改善一下夥食。

但有一項花銷,她是不會省的,那就是景點門票。

她不否認,旅行也遭遇過騙子和騷擾,但問題不大。

在埃及,騎駱駝被騙了點小錢。

在烏茲別克斯坦的夜晚,機警躲過了男室友的試探。

大多數時間,遇到的人都是溫暖和善意的。

身高170CM,一頭短發,中性穿搭,學過散打,跆拳道黑帶,這些元素確實幫她在旅行中增加了安全感。

李易珂覺得不需要被刻意照顧,也反感任何與年齡及性別相關的刻板印象。

但網暴和“黃謠”,並沒因此而放過她。

因爲她和“窮遊”這個字眼沾上了邊。

女孩窮遊惹了誰?

甚至有一則帖子直接發問:“爲什麽知乎上很多人黑窮遊女生?”

以川藏線窮遊爲例,回答大多充斥著負面內容。

因爲有些人將“窮遊”定義爲蹭吃蹭喝蹭車蹭睡,一路不花錢旅遊。

所以,有一種肮髒的說法:窮遊,你是女生,可以蹭;你是男生,沒人要。

這裏的“男女有別”,實則暗藏著性別歧視。

意思是女生可以靠出賣肉體,達到窮遊目的。

有一女網友打抱不平:“誰告訴你們走一趟西藏就要被康巴漢子、搭車司機、青旅老板睡?”

她出遊西藏,一路玩得很開心,認識很多人,沒有遇見搶劫、騷擾和強奸。

“你們惡意揣測每一個窮遊的女生,這樣好嗎?”

不可否認,確實有這樣的女生,認爲遍地是免費午餐。

有一位網友吐槽:自己好心讓兩位姑娘免費搭了車。等到吃飯時,自己和朋友吃了,沒喊她們。結果,兩個蹭車的姑娘生氣了,甩臉子,幹脆不坐他們車了。

這個故事裏,男司機倒是受害者。

而在別的故事裏,可能遭遇黑手的就是女性。

有網友就講述一些駭人聽聞的“傳言”。

比如:有的司機會故意把車開到荒郊野外,告訴你,車熄火了,走不了。然後也不強迫你,但暗示你必須和他發生關系。

相信這樣的司機肯定有。

不過,世界上哪裏都有好人和壞人。

那些一味抹黑窮遊的,也大可不必。

就像汪曾祺在《做飯》中寫道:“有些東西,自己盡可不吃,但不要反對旁人吃。不要以爲自己不吃的東西,誰吃就是豈有自理。”

李易珂也好,窮遊也罷,惡毒語言背後鎖定的角色通常都是女性。

爲何女性更容易成爲網絡暴力的受害者?

針對女性網絡暴力的形式,包括:性別歧視性語言、網絡騷擾、私密照片傳播等。

而這些網暴大多是在複制社會中既有的對女性的刻板印象。

在性侵事件裏,“受害者有罪論”似乎是約定俗成的傳統。

“誰讓你穿這麽少,活該你被強奸!”

受害女性非但沒有得到同情,反而被指責。

影片《82年的金智英》裏,金智英在公交車上被猥亵,借來手機發信息向父親求救。

然而,她卻換來父親的怪罪:“衣服穿得要得體些,裙子太短。還有別見誰都笑”。

還有曾經轟動一時的一起愛爾蘭案件:強奸犯因受害者穿丁字褲而被判無罪。

在這個男權主導的社會裏,一方面要求女性遵守三從四德、賢良淑德。

另一方面,又特別善于用“規範”來惡意框死女性,殺死女性。

這個世界從來不缺對抗者,但是面對這種情況,女性往往顯得勢單力薄。

這樣的理論隨處可見:

女孩窮遊的,絕對是一路睡過去的;

女銷售追求業績好,鐵定出賣肉體:

女人漂亮、職位高,靠不正當上位;

辣妹穿著性感,笃定是服務工作者;

背奢侈品包包的女生,肯定被包養。

……

語言施暴者向來只放大他們想象出來的畫面,而忽略女性們背後付出的努力。

羅翔老師曾說過:“人在指責他人中會獲得快感,獲得道德上的優越感。”

于是,網暴屢見不鮮。

還記得粉紅頭發女孩鄭靈華和韓國女明星崔雪莉的悲劇嗎?

“陪酒女郎”、“不正經人”、“蕩婦”……

各種不堪入目的評論接踵而至,她們抑郁了。

在如潮水般湧來的惡意中,她們結束了生命。

據聯合國發布的《針對婦女和女童的網絡暴力》報告顯示:

女性遭受網絡暴力是男性的27倍;73%的女性曾目睹或遭受過某種網絡暴力。

網暴如洪水猛獸,關鍵是低成本、低代價。

罵一句只要幾秒鍾,但受害者可能用盡一生都無法自證清白。

不僅限于網絡,現實中女性還容易被標簽化。

女司機=馬路殺手,就是典型的例子。

2018年重慶萬州公交車墜江災難中,曾有媒體報道:公交車避讓逆行的小轎車導致事故,小轎車爲女司機駕駛。

在真相未明前,輿論不僅對“肇事女司機”山呼海嘯般地譴責,甚至對整個女司機群體都進行辱罵。

但最終發布的警情通報顯示:“公交客車在行駛中突然越過中心實線,撞擊對向正常行駛的小轎車,撞斷護欄,墜入江中。”

“女司機”只不過是個“背鍋俠”。

即使在之後的報道裏澄清了事實,也追回不女司機受到的網絡暴力。

實際上,女性的駕駛能力並不低于男性。

根據以往的司法大數據專題報告顯示:交通肇事案件中,被告人爲男性的占比爲94.60%,而女性僅爲5.40%。

這些常見的對女性的偏見,往往忽略了個體差異的認知偏差。

無論職場規則,還是輿論風向都存在著對女性的一些偏見。

美國北佛羅裏達大學教授崔西·帕克安姆·艾洛維在《她能力》一書中,首先打破了許多關于女性的刻板印象。

例如,人們普遍認爲壓力之下,女性容易做出情緒化決定。但事實上,壓力之下,女性通常更能做出理性決定。

作者提供了大量的案例來證明,並指出女性做出感性決定大部分是爲了避免傷害他人。

但可悲的是,很多女性自身對這些偏見早已麻木,甚至習以爲常。

比如:女生學不好理科、女博士嫁不出去、女人太強勢沒人要、女生性格就該文靜等等。

慢慢地,有些女性也有意無意地向這些標簽靠攏。

法國作家馬賽爾·挨梅說過:“社會偏見屢見不鮮,它長得如此碩壯,即使它的受害者也很快就把它看作理所當然的事情。”

席瑞在一次辯論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他的一位獨居女性朋友家中水管壞了,請來了一位裝修工修水管。

她特意在門口放了一雙男士拖鞋,並對裝修工說:“恰巧我男朋友這兩天出差了,所以才喊你來修的。”

“此地無銀三百兩”的背後,讓席瑞感歎:是什麽樣的社會環境導致了女性有如此不強烈的安全感。

而這個安全感是建立在整個父權大背景之下的,女性是無法凝視回去的。

很多時候,來自男性的凝視就是一種偏見的隱形暴力。

“作爲男性,他生怕你不凝視,是注意力的爭奪。可在女性這裏,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輕的無法言說。”席瑞說道。

女性處于弱勢地位,在相互凝視中,勢必又會帶來性別之間的對立和刻板印象的加劇。

但這恰恰就是如今女性生存的現狀。

再回到故事開頭的主人公李易珂身上。

她曾想過自證,發過澄清帖。

她把旅遊所有費用都列出,詳細到吃喝拉撒,一分一毫。

但她發現無濟于事,還在被不停地攻擊。

她意識到,這群人就是無差別攻擊,自己做什麽都會被罵。

于是,她停止了自證,以最快的速度爬出泥潭。

她明白,自己還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

李易珂是勇敢的,她知道自己要什麽。

但很多女性並沒有她的獨立和果敢,沒有打破凝視的勇氣。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克勞德·M.斯蒂爾在《刻板印象:我們爲何歧視與被歧視》中寫道:“別讓偏見和標簽決定了你是誰,你終究決定成爲什麽樣的人,別讓任何人替你決定。”

不論性別,不論年紀,你都擁有個體選擇權,擁有你的精彩。

每個人的選擇都值得被認可,每個人的生活都值得被尊重!

本文作者 | 剝開的四季豆責任編輯 | 淡淡翠策劃 | 藍橙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