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濕重的一年,入夏反而容易生大寒!老中醫教你3個養陽小妙招

賈醫說醫 2024-04-24 11:46:18

寒濕重的一年,快要入夏反而更容易生大寒!大家好,我是賈醫生。

中醫講“春夏養陽”,是因爲春夏兩季陽氣最充足,我們可以借助自然界的陽氣來填補自身,正常人的身體能隨著季節的變化自發調節,但是內裏虧空之人卻沒有這個能力。哪怕外面太陽高照,但是自身收藏之力不足,外界給你再多的熱量身體也留不住,所以就會導致同時出現燥熱和畏寒的症狀。既怕冷,又會在下午手腳心發熱,燥熱多汗,心慌心悸,吃不下飯,整日疲憊乏力,幹什麽都提不起精神。此爲“陽病”之體。

今年我就接診了很多這樣的患者,明明外面都二十多度了,卻還是裹得嚴嚴實實,非常怕冷,但是又伴有燥熱之症。那像這種情況呢,光補陽是不行的,只有增強腎的閉藏能力,讓身體能留住陽氣,鎖住陽氣,方能逐步解決冷熱交替的問題。

那第一個辦法呢,是用生姜煮水泡腳,如果體內寒濕比較重呢,還可以加一只藿香正氣水來幫助身體排寒排濕。

第二個辦法呢,可以適當的去曬曬太陽,自然界陽氣最盛的便是太陽了,春夏兩季更是得天獨厚,我們可以借助這股天陽之力來溫補陽氣,不過切記要循序漸進,不可貪多,否則耗腎太過,收藏不住,又會爲秋冬埋下禍根。

第三個辦法呢,就是穿著襪子睡覺,正所謂“寒從腳下生”,寒氣會先從足底入侵,再慢慢往上竄,所以當一個人陽氣不足的時候,腳是冰涼的,這個時候你穿著襪子,相當于給足部上了一個保溫罩,可以避免寒濕侵襲,保護陽氣。

除此之外呢,大家在飲食上也要多加注意,切勿貪涼,減少脾陽的損耗,因爲脾爲後天之本,脾陽受損,就不能腐熟水谷,化生精微之氣充養腎陽,長此以往也會導致陽虛。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分享到這裏了,我們下期再見!

4 阅读:147

賈醫說醫

簡介:分享知識,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