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一個團竟走出1位元帥,1位大將,5位上將,8位中將,6位少將

小宸說曆史 2024-04-27 22:45:37

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927年,秋收起義的烽火剛剛熄滅,工農革命軍第一師在千裏奔襲之後,疲憊不堪地抵達了江西永新鎮的三灣村。這個村莊,距離革命的搖籃——井岡山並不遙遠,但此刻的士兵們,卻個個衣衫褴褛,面露饑色。

第一師,雖然號稱一個師,但實際上,兵力已經銳減到僅剩千人。這是一個令人尴尬的境地:官比兵多,槍比官多。每一個戰士,都需要背負兩三支槍,甚至還需要牲口來馱運多余的槍支。這樣的場景,對于親曆者開國上將陳士榘而言,是永生難忘的。

毛主席領導秋收起義

面對如此困局,毛主席深知,這樣的隊伍是無法與敵人有效作戰的。更爲嚴峻的是,這樣的狀態很可能會與井岡山的農民自衛軍産生不必要的沖突。于是,在那個夜幕降臨三灣村的時刻,毛主席下定決心,要對這支隊伍進行徹底的整編。

就在一師進駐三灣的當天,毛主席召開了前敵委員會擴大會議,提出了就地整編的方案。這就是後來著名的“三灣改編”的起源。然而,改編並非一帆風順。首先站出來反對的,是第一師的師長余灑度。他原本主張攻打大城市,但失敗後卻對部隊進山充滿了悲觀情緒。

毛主席

“部隊都搞成這個樣子了,連連打敗仗,人也越來越少,還改編什麽?”余灑度抱怨道,“一個師改編成一個團,一個團再改編成一個營,這像什麽樣子?還有在連隊上建立支部,這不是瞎胡搞嗎?”

盡管牢騷滿腹,但余灑度的反對並沒能阻止改編的進行。沒過多久,他和三團長蘇先俊選擇了私自離隊。當被哨兵發現時,他們本以爲會面臨嚴厲的懲罰,但毛主席卻以出人意料的寬容態度對待他們:“他們要走,就讓他們走吧,強扭的瓜不甜,不必強留。”

余灑度

余灑度和蘇先俊離去後,毛主席召集了全體會議,宣布了“去留自願”的政策。他給予每個人選擇的權利:誰不願意繼續革命,可以領取回家的路費,只是不能帶走任何武器。這一政策的實施,讓十幾名來自舊軍隊的士兵選擇了離開。而那些選擇留下的,則是對革命有著堅定信念的戰士。

在自願留下的戰士們的擁護下,毛主席全面展開了“三灣改編”。第一師被縮編爲一個團,下轄兩個營,共計七個連三個隊。就是從這支經過改編的隊伍中,走出了後來叱咤風雲的將領們:羅榮桓元帥、譚政大將、五位上將(張宗遜、陳伯鈞、黃敘錢、陳士榘等)、八位中將(楊梅生、郭鵬等)以及六位少將(龍開富、楊世明等)。此外,還有八位省部級幹部也出自這個團隊。

羅榮桓元帥

陳士榘上將在晚年回憶時提到,“三灣改編”給革命軍帶來的最大變化並非“支部建立在連上”,而是毛主席在連以上建立了各級士兵委員會。這一創新舉措實現了官兵平等和士兵對官長的監督,極大地提升了部隊的士氣和戰鬥力。

陳士榘上將

毛主席曾解釋說:“士兵委員會就是‘監督院’,是監督官長的。沒有這樣一個組織,士兵們就不敢講話,講了話也沒有作用。士兵委員會的原則是:官兵平等,廢除繁文缛節,實行經濟公開……”這一制度的實施效果顯著。

例如,在江西時期,有一個大隊長叫郭天民,他因受舊軍隊影響而有體罰戰士的習慣。士兵委員會將這一情況反映給了毛主席,隨後毛主席在大會上對他進行了公開批評。郭天民從此改掉了這一陋習,並在新中國成立後成爲了一位開國上將。

正是因爲確立了“官兵平等”和“士兵監督官長”的原則,紅軍才能在那樣艱苦的歲月裏始終保持高昂的士氣。

謹以此文,紀念曆史。

在閱讀此文之後,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0 阅读: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