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女子流行穿搭中,必備單品是什麽?

松蘭書社 2024-04-15 22:39:40

在唐代的人物圖像中,我們常看到女子肩上或手臂上搭著一條長長的帶子,輕薄飄逸,優雅靈動。這是唐代婦女衣著的常見裝飾,名爲帔帛。

一開始,帔帛只在衣著講究的宮廷和貴族婦女間流行,彰顯她們的特殊地位。後來,隨著模仿宮廷穿搭的人漸多,成爲唐代女性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

帔帛起初形狀短闊,後來慢慢變得細長,一般在兩米以上,常用輕薄的紗、羅制成,樣式俏麗,色彩多樣,用以裝飾身姿,很多還會印有各種花紋或繡樣,十分美觀。

北宋摹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卷(局部)圖片來源:遼甯省博物館官網

據記載,開元年間,唐玄宗曾诏令二十七世婦和寶林、禦女、良人等在隨侍和參加宴會的時候,都要身披帶有圖案的帔帛。唐代繪畫、壁畫、俑中,均有女性穿搭帔帛的形象。飄飄一條長帛,環繞于身,裝點著女子的翩翩身姿,可以說是錦上添花的穿搭神器了。

唐三彩女立傭圖片來源:陝西曆史博物館官網

帔帛在穿著時多與襦衫長裙搭配,披戴方式多樣,一般是披于頸間領下,後繞肩背,兩端垂在臂旁。

宋人摹張萱《搗練圖》(局部)圖片來源:波士頓美術館

也可半垂掖角,把帔帛一頭固定在身前裙上的系帶裏,另一頭環過後背,搭繞在一只手臂上或者自然落下。

莫高窟第321窟 男子手牽女子帔帛  圖片來源:敦煌研究院莫高窟官方微博

還能如鬥篷披肩一般,將帔帛在兩肩旁的垂端結于胸前,其余部分繞肩墜地。內穿小袖窄衣,外加半臂,長裙上束至胸,肩繞帔帛,這是典型的唐代女子穿衣風尚。

莫高窟第130窟 都督夫人與女眷盛裝 圖片來源:敦煌研究院莫高窟官方微博

到中晚唐時期,女性衣裙日漸寬博,大袖變得流行。帔帛和大袖衣搭配,主體弧度在身前,兩端在身後或手臂外側的繞搭法成爲標志性搭配。

唐人簪花仕女圖卷(局部) 圖片來源:遼甯省博物館官網

雲想衣裳花想容,女性衣著之豐富多樣、華麗絢爛,常被人們視作唐代社會開放繁榮的體現。其中,帔帛的存在無疑是一抹亮色,自由靈動、美好浪漫,彰顯著獨屬于那個時代的審美和個性。時至今日,人們的日常衣著已經發生極大轉變,很少有古代社會的影子。但提到帔帛,又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一些現代衣物,那就是方巾,大家更熟悉的叫法是絲巾。

除了功能上的相似,怎樣讓一方絲巾成爲連接傳統文化的紐帶?故宮選擇發掘豐富的文化資源,從館藏文物中尋找靈感,把從古代走來的那些元素用現代方式呈現。讓我們通過絲巾這個媒介,去欣賞曆史的饋贈。

鳳凰與宮城·真絲印花方巾 圖片來源:故宮文創官方

鳳凰騰飛于宮城之上,有飛黃騰達、欣欣向榮的吉祥寓意。絲巾的中心與兩角爲宮廷地磚天花與角樓的意象,讓整個絲巾在生動之余,不失穩定安甯之感。

細節方面,是絲巾特色之處,研發特制了以故宮藏品爲原型的模板尺,模板尺在設計師妙筆下,進行全新的形式組合,形成了別致的形式美感,讓圖案細節有趣而靈動,耐人尋味。

連年有魚·真絲印花方巾  圖片來源:故宮文創官方

靈感來源于“葉仲三玻璃內畫魚藻紋鼻煙壺”,圖案結構采取了太極陰陽構圖,雙魚順勢環繞,賦予視覺上的動態感,蝴蝶、宮燈、折扇、蓮花、梅花等點綴元素都承載著吉祥寓意。

“魚”爲“余”的諧音,用以稱頌富裕祝賀之意,還象征著富貴吉祥,寄托著人們對生活幸福美滿的期盼。

梅花大鳳·真絲印花方巾  圖片來源:故宮文創官方

本品以故宮藏品“品月色缂絲鳳凰梅花皮襯衣”爲靈感來源,以壽字或大鳳爲主體圖案,四周環繞梅花,風格清新秀麗。疏梅橫斜繞以象征長壽的團壽字,是中國傳統經典圖案。

繁花錦繡·真絲藝術方巾  圖片來源:故宮文創官方

本系列産品的畫面以故宮博物院藏余稺《花鳥冊》之“玉蘭”冊頁、鄒一桂《桃花圖》軸、張舒《繡球牡丹》橫軸、錢維城《牡丹季海棠》軸、“畫琺琅開光花鳥圖雙耳瓶”等文物及故宮萬春亭爲設計靈感,提取多種花卉元素,進行二次整合創作,呈現出繁華簇擁、枝葉曼妙的姿態。

再借用“銀鍍金蝴蝶紋簪”等首飾的造型,勾勒出花叢中的蝴蝶、蜻蜓;結合萌趣可愛的故宮貓,描繪出一幅生動的春夏美景。

芳翠滿庭·真絲藝術方巾 圖片來源:故宮文創官方

本産品以故宮博物院藏“點翠花卉鳥蝶紋頭花”爲靈感來源,設計師選取點翠首飾中的元素,以現代表現形式設計成一幅畫面,首飾上的花卉演化成花叢,一只蝴蝶展翅飛舞在其間。

花間茶事·真絲藝術方巾 圖片來源:故宮文創官方

本款絲巾以故宮博物院諸多茶器藏品以及豐富的茶文化爲靈感,設計師勾勒出各式雅器的外形輪廓,描繪出傳統制茶工藝中曬青、炒青等過程,記錄日常茶席間的美好。

方巾賦予系繞頸間的美好,仿若聞到杯中新葉彌散的茶香,或是花苞自帶的細膩芬芳,帶來浪漫美好的使用感受。

皎月桂華·雙面異色真絲方巾  圖片來源:故宮文創官方

設計靈感源自故宮博物院藏“泥制兔兒爺”和“《福貴歲朝圖》軸”等文物,設計師根據中秋節日文化元素,結合現代浪漫分格的形式,進行藝術化的設計。

畫面以可愛玉兔爲主角,進行擬人化的處理,繪制出玉兔們在中秋傳統節日忙碌又熱鬧的場景,展現出制作魚燈的步驟和過程,穿插以桂樹祥雲、中秋兔兒爺,以及各式傳統花燈,畫面富有故事性與趣味性。

隨著社會變遷,審美的標准和展現形式一直在變,但對于美的感受卻可以跨越時間,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身上産生認同,引起共鳴,這是了解古代社會文化的樂趣所在。它們正如古畫上的帔帛一樣,亮麗鮮活。

【小提示】文中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屬于原作者,僅爲配圖表達。如有問題,請私信聯系【松蘭書社】小學士說明,萬分感謝。轉載文章需經【松蘭書社】授權。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