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爲什麽不買“無印良品”了?曾火遍大江南北,現在卻只剩貴了

家物 2024-05-11 18:17:01

前不久,又看到無印良品接連降價的消息,各種之前覺得貴得有些離譜的家居小物,相比之前已經低了很多,雖然依舊貴,但好像沒那麽離譜了。

降價的背後,其實也藏著一部無印良品的沒落史,曾經不愁賣,門庭若市的無印良品,現在已經逐漸門可羅雀,去的人也大多是逛而不是買。

人們爲什麽不買無印良品了?曾經那個中産夢、精致和高端的代名詞去哪兒了?

在消費降級的今天,其實問題的答案很簡單,那個曾經火遍大江南北的無印良品,已經“卷不動”了。

一、貴是原罪

不是無印良品買不起,而是國貨更有性價比。

要說技術含量很高的東西,會有高溢價,我也認了,但無印良品卻總給人一種智商稅的感覺。

就比如這個文具盒,確實簡約,或者說符合品牌調性,但同等材質下五塊以內就能搞定,貼上無印良品的標簽,變成了18塊,所謂無印,更像是諷刺。

又比如這近百元的塑料垃圾桶,都快趕上一些自動擡蓋垃圾桶的價格了。

更不用說它家那些琳琅滿目的家具,放在一衆國貨家居品牌裏,這選材用料的價格比也是相當炸裂的存在。

誠然,就我個人體驗來說,在不考慮價格的前提下,質感、品控、做工都還不錯,但在同行的襯托下,比它便宜又好用好看的一抓一大把,它這個價格還真沒什麽大優勢了。

二、光環不再

我記得咱們這邊無印良品最早在上海開第一家時,那真是個香饽饽,很多中産都會把它當做一個標榜自己身份的象征。

再加上,它店內原木色調的裝修,在那時千篇一律的土味裝修中獨樹一幟,讓人眼前一亮,一個概念,或者說是光環憑空出世,受到衆人追捧以至于後面火遍大江南北,我絲毫不覺得奇怪。

即便放到今天,“Less is more”的概念依舊存在,但我們的生活卻已經比二十多年前好了太多。

所謂的中産光環,終究是敵不過真正的實用性,信息流通速度較快的今天,即便不差錢,人們也不願意再當冤大頭,又恰逢一波消費降級,它水往低處流仿佛也是應該的。

三、不思進取

這幾年間,它再沒有出過什麽火出圈的大爆品,而是就著很多年前的東西不斷重複,在卷出花樣的國貨圍剿下,顯得愈發平平無奇,尤其是當你看過價簽後。

販賣情懷和概念,成爲了一種新的方向,但試問,當失去往日光環後,這種狀態又能維持多久。

或許現在的一連串降價跌利,已經告訴了我們答案,唯有時間,還在一直向前,未來如何難以明說。

四、同行崛起

與之相映襯的,是國貨和其他同行的崛起,同樣是家居品牌的宜家,甚至較之以前也增加了不少新東西、新體驗,相比之下,曾經的王者無印良品,還是只捏住一個貴字,好像現在也不太能捏得住了。

可不是我信口開河,很多網友,也有同樣的看法和見解。

網友@山芋醬:筆買回家一看,代工廠是得力,我爲什麽不直接買得力?

網友@沐歌:如果不是它過分溢價,我還是願意選他的,但現在,其他品牌我更青睐。

網友@sinky:本子的muji很便宜,我們這邊的無印很貴。

諸如此類聲音,越來越多。

文末結語

看到現在,大家應該能明白爲什麽人們不再去買“無印良品”了吧?當火遍大江南北的它只剩下了一個貴字,還有多少人會爲情懷買單呢?

或許,在任何品牌的眼裏,營銷行爲都未針對單獨的人,無論是貼標簽、立人設、講概念,還是願意放下身段實打實地去真心換真心,但在普通人眼裏看來,確實會有高傲和謙卑,欺騙和誠意之分。

是去是留,消費者自有評判。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立即刪除)

0 阅读:87
评论列表

家物

簡介:美好居家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