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商鋪被推倒,她把區政府告上了法庭,法庭:先拆了再說!

拾光聊文史 2024-04-29 22:11:00

“拆我的商鋪,1500萬哪夠啊!”不滿拆遷款,想要爭取3000萬。2016年,李女士的商鋪被推倒建地鐵,她把區政府告上了法庭,法庭:先拆了再說!

十幾年前,李女士花了110萬買下商鋪,這些年,商鋪收租賺了不少錢,當然不舍得它就這麽沒了。

商鋪在黃金地段,很快就租給了銀行,當時一年的房租收益就能達到十幾萬。

隨著商圈漸漸繁華起來,這裏的租金也跟著水漲船高。在得知拆遷前不久,李女士剛和銀行續簽了三年合同,每年能收到63萬。

這可是個大數目,李女士一家人靠著這個店生活得很滋潤。兒子去國外念書,父母買了別墅,弟弟也開了公司。

既然要拆遷,銀行也不在這裏租房了,李女士當然不能接受自己的“搖錢樹”沒了。

可地鐵項目負責人說:“必須得拆,而且是最小損失拆除。”

既然是國家規劃的大工程,李女士表示自己可以配合,只求能得到合理的賠償。

她此前了解過,附近商鋪已經漲到每平米10萬,自己的店有287平,加上其他損失,賠償款應該遠超3000萬。

沒想到,當看到白紙黑字寫著賠償費只有1508萬元時,李女士大失所望。

自己的商鋪在黃金地段,怎麽可能只值這個數?

江漢區政府解釋,他們可是找了專業機構來評估的,這個評估機構也是戶主自己投票選的。

不過,評估機構並不是按照地價算的賠償款。

因爲大家都知道這裏要拆遷,導致沒人買這裏的店鋪,沒有參考,也就沒法估價。

所以,他們是根據商鋪的剩余産權,結合房租計算出來的。

李女士的商鋪還剩25年産權,每年租金60萬,這樣算下來就是1500萬。

李女士不甘心,投票選評估機構時,他們只是在店鋪門口貼了告示,沒通知到她,李女士壓根就不知道這件事。

兒子在國外讀書可是很大一筆開支,少了這麽多錢怎麽辦?

況且,他們只算了40年使用權,李女士可是有70年産權的。

“這不公平!”李女士一氣之下把政府告上法庭,雙方開啓了拉鋸戰。

他們可以慢慢耗,但地鐵建設等不起啊!

一晃兩年多過去了,9層高樓都拆完了,只剩下李女士的商鋪孤零零地待在廢墟裏,還堵住了修建地鐵的必經之路。

政府下達了《房屋征收補償決定》,只要把告示貼在店鋪門上,再找兩個社區公證人,就可以強拆了這座商鋪。

李女士覺得他們太霸道,就起訴了區政府。

再不拆商鋪,地鐵的工期延誤下去,可不是鬧著玩的。區政府便向法院申請,先把商鋪拆了,再繼續打官司。爲了這個申請,區政府還拿出了2億多元的賬戶作保。

法院同意了漢江區政府的請求,李女士的商鋪轟然倒地。

沒想到的是,李女士居然勝訴了,區政府上訴也被法院駁回,維持了原判。

地鐵順利通車,李女士也拿到了令自己滿意的金額。

那麽問題來了,大家覺得李女士到底是維權鬥士,還是無理取鬧的釘子戶呢?

作者:一顆鹹蛋黃

編輯:桢桢

2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