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日爾的政變者是否反叛了美國?

軍事探索 2024-05-21 10:01:05

在尼日爾發動政變的軍政府成員參加在尼日爾尼亞美體育場舉行的群衆集會

尼日爾政變策劃者,即在去年7月推翻穆罕默德·巴祖姆總統的統治後成立的“尼日爾保衛祖國國家委員會”,采取了一項看似前所未有且出人意料的舉措——正式廢除該國在2012年與美國簽署的軍事協議並立即生效。

該軍事協議允許美國在尼日爾北部的阿加德茲建立一個代號“201”的無人機軍事基地,以使美軍有能力監視該地區國家的武裝團體並對其發動攻擊,而事實上這些基地已經被用來襲擊ISIS、基地組織在薩赫勒地區的分支機構以及博科聖地等組織的武裝分子。

也許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尼日爾在3月17日宣布的這項決定,是在美國負責非洲事務的助理國務卿莫莉·菲和美國非洲司令部司令邁克爾·蘭利訪問該國之後不久發布的。

尼日爾政變領導人針對美國立場升級的原因

尼日爾軍政府發言人對這一決定給出了一系列“正式”的理由,包括美國對尼日爾過渡委員會的冷漠,因爲美國沒有在莫莉·菲的訪問日期、隨行代表團組成、訪問議程等問題上與該委員會進行協調,此外美國還對軍事委員會使用了威脅和報複性的語言,尤其是在有關確定民主過渡的具體日期的必要性等問題上。

此外,美國還希望確定尼日爾及其盟友在處理“聖戰組織”問題上的戰略。也許正是上述這些因素,促使該委員會主席阿蔔杜勒-拉赫曼·奇亞尼拒絕會見美國代表團。

這個新的聯盟和俄羅斯的支持,將使這些國家的政變領導人(不僅僅是尼日爾)有能力對抗其國內的武裝團體,以及任何受到法國或美國支持的反政變企圖。

如果這些都是取消該協議的公開理由,那麽還有一系列其他原因可以解釋該決定並不是任意的或者“反應性的”,而是早有計劃的,只是在等待合適的時機進行宣布,而這些原因包括:

第一:美國與尼日爾政變領導人之間的臨時蜜月期結束

這段時間只持續了大約3個月。隨後,美國“比法國更晚”宣布,尼日爾發生的事情構成了政變,因此需要暫停對該國金額約爲5億美元的軍事援助,而這對于尼日爾這個被列爲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的國家而言,無疑是一項巨大的數字。

美國此舉是在華盛頓支持政變領導人之後采取的,它當時並不願意將該國發生的事情定性爲政變,從而激怒了法國。相反,據報道,美國利用其對西共體(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中活躍國家的影響力,而敦促它們不要對尼日爾的政變者實施軍事幹預,此外,美國還任命了一位駐尼亞美大使——該職位在政變前一直處于空缺狀態。這一切在當時被解讀爲美國對尼日爾軍方幾乎正式的承認。

然而,美國對尼日爾新政變策劃者所寄托的希望,似乎與俄羅斯對他們的無限支持發生了沖突,從而促使美國升級立場,並威脅有必要爲過渡委員會設定一個“最多不超過一年半”的具體時間框架,並將此作爲恢複對該國援助的主要條件。而該委員會則將此理解爲一種來自美國的命令,尤其是鑒于這種升級的語氣是在法國總統馬克龍宣布開始從尼日爾撤出法國部隊之後才變得明顯的。

第二:政變領導人認爲他們無法從華盛頓那裏獲得軍事利益

政變領導人將無法從對抗那些對該國構成最大威脅的武裝團體的過程中獲益。根據該委員會的說法,這項被廢除的2012年協議並不要求美國方面向尼日爾提供軍事支持來應對這些武裝團體的威脅,相反,它是一項只符合美國利益的協議,以使美國能夠從尼日爾發動針對該地區各國境內不同武裝團體的攻擊,這也使得該國的反對派力量早在12年前簽署這項協議時就對其發出了譴責,並指責當時的尼日爾總統穆罕默杜·伊素福在利用武裝團體這一籌碼以達成協議並從中獲利。

第三:組建區域聯盟——“薩赫勒國家聯盟”或“利普塔科-古爾馬”地區聯盟

尼日爾、馬裏和布基納法索三國組建該區域聯盟以對抗來自武裝團體的威脅。該聯盟將在俄羅斯今年年初宣布成立的“非洲軍團”框架內得到來自俄羅斯的支持、贊助、資助和軍事訓練。俄羅斯的“非洲軍團”由近5萬名武裝人員組成,其中大部分來自前瓦格納部隊,並將分布在該地區5個國家內,包括薩赫勒國家聯盟內的三個國家,以及中非共和國,還有鄰近的利比亞——該國被選中作爲這支新軍團的中央指揮中心。

毫無疑問,這一舉措使尼日爾的政變策劃者在面對美國時擁有了巨大的權重,特別是鑒于俄羅斯並沒有爲組成薩赫勒國家聯盟的三個政變國家設定任何條件以實現其民主過渡。

此外,這個新的聯盟和俄羅斯的支持,將使這些國家的政變領導人(不僅僅是尼日爾)有能力對抗其國內的武裝團體,以及任何受到法國或美國支持的反政變企圖。

第四:西共體放棄了此前關于巴祖姆總統重新掌權的施壓

西共體在上個月放松了對尼日爾政變領導人的“嚴厲”經濟制裁,從他們的角度來看,這被認爲是在應對這個組織時取得的一場勝利——該組織此前一直威脅要對尼日爾實施軍事幹預以迫使他們移交權力。

但是,似乎西共體國家在這類幹預上存在的分歧,以及與部隊組建、資金籌措和制定任務等問題相關的障礙,都使這種幹預變成了不可能之事。相反,我們發現尼日爾、布基納法索和馬裏一起宣布退出該組織的決定,卻促使該組織通過放松制裁而緩和了升級的語氣,並希望看到這些國家能夠再次回歸。

美國會撤軍嗎?

盡管美國在去年10月將尼日爾發生的事情定性爲政變,從而升級了局勢,但是它與該國軍政府領導人仍對在宣布民主過渡具體期限的情況下恢複美國援助的可能性保留了開放的態度,此外,美國也沒有暗示要從尼日爾撤軍,因爲它非常重視尼日爾及其駐該國的軍事基地。

美國國會研究中心在去年8月發布並由半島網轉載的一份研究報告便指出了這一重要性。這項研究指出,尼日爾是薩赫勒地區和乍得湖流域所有情報、監視和偵察活動的基地,並且也是通過無人機對該地區部分國家執行任務的起始基地,“例如利比亞和部分薩赫勒國家。”

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非洲事務主任賈德·德弗蒙特在去年10月向英國《金融時報》記者證實,美國無意離開尼日爾,“如果我們離開尼日爾,這將不僅僅事關尼日爾的安全,還將對加納、多哥和貝甯等國産生後果……美國在尼日爾擁有一支近千人的特遣部隊專門致力于打擊恐怖主義,而且美國無意遣散這支部隊或是在這個問題上效仿法國的做法。”

這就意味著美國升級對尼日爾軍事委員會的立場並以援助爲威脅的做法,其目的是要讓該委員會更加向它屈服並與俄羅斯保持距離。

政變者升級的背後有哪些原因?

另一方面,我們發現,尼日爾軍事委員會盡管在最近宣布終止與美國之間的軍事協議,但是“截至本文撰稿時”,它仍未要求美軍從該國撤軍。這就意味著它也可能旨在以某種程度獨立于美國的方式開展工作,並向美國施壓以要求其恢複提供援助,而不再要求該委員會爲民主過渡設定任何具體的期限(該委員會將這一期限設定爲最長三年)。

這樣看來,美國可能不得不回應尼日爾政變領導人給出的壓力,這一方面是擔心該國會進一步落入俄羅斯的懷抱,另一方面則是出于對自身在這個國家的安全利益的擔憂,盡管這個國家極度貧困,但卻是世界鈾儲量排名前十、産量排名第七的國家。

0 阅读:101

軍事探索

簡介:專注國內外軍事、武器、熱點事件跟進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