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爲何無法一統三國?毛主席的評價一針見血:他犯了三個錯誤

百年曆史老號 2024-02-18 10:31:59

諸葛亮,蜀國的智將,以他深不可測的智慧和各種巧妙的計謀,贏得了無數的勝利,他的事迹流傳至今,依然令人贊歎不已。他的聰明才智和謀略,使得蜀國在他的帶領下,從一個弱小的國家逐漸崛起,成爲了三國中的一極。

然而,即便是如此偉大的諸葛亮,也有犯錯的時候。毛主席,這位帶領我們走向新中國的偉大領袖,以其高瞻遠矚的眼光,看到了諸葛亮所犯下的三個錯誤。

諸葛亮缺乏戰略眼光

一提到那位智者諸葛亮,人們自然會想到他爲劉備做的那番“戰略規劃”,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隆中對》。在曆史的長河中,諸葛亮的智慧和謀略一直被人們所稱頌,然而,毛主席卻持有不同的觀點。他認爲,諸葛亮之所以未能實現其宏偉目標,而是因爲他在最初的戰略規劃階段就出現了錯誤。

《隆中對》是諸葛亮爲劉備制定的戰略計劃,其中詳細闡述了蜀漢的建國方略。然而,毛主席在深入研究後發現,這個計劃存在一些根本性的問題。

在《隆中對》中,諸葛亮的策略宛如一幅宏偉的畫卷,他建議劉備先取劉表占據的荊州爲根據地,然後順勢占據劉璋的益州,以此形成鼎足而立的局面。他的設想是,一旦占據這兩州,便能積蓄力量,最終揮師北伐,光複漢室。

然而,這幅畫卷中,卻隱含著一個不易察覺的破綻。荊州與益州之間,相隔何止千裏。在那個時代,交通極不發達,信息傳遞緩慢,如果劉備集團在兩地分兵而治,一旦遭遇危機,又如何做到迅速應對、自保無虞呢?

毛主席在閱讀這段曆史時,有著獨到的見解。他認爲,對于劉備集團而言,分散兵力並不是明智之舉。他強調集中優勢兵力,以雷霆之勢打擊敵人,方能取得勝利。

再者,劉備集團在當時的三股政治勢力中,其實是最爲弱小的一支。因此,毛主席認爲“三分天下”的策略才是最爲現實的。這不僅是對曆史的深刻洞察,更是對未來局勢的精准預判。

當然了,這種策略還存在著其他的問題。比如說,蜀國在實力與指導思想上的不足,使得實現最終目標的過程充滿挑戰。

更深層次的問題在于,諸葛亮在《隆中對》中爲劉備制定的戰略,即“東聯孫權,北拒曹操”,忽略了孫權集團對荊州地區的窺視。

諸葛亮才華橫溢,然而在這件事上,他的判斷顯然有失精准。荊州位于三國交界,地理位置至關重要,對于孫權來說,控制了荊州便能在對峙中占據優勢。因此,孫權對荊州的渴望,無疑給蜀國的戰略計劃帶來了巨大的風險。

盡管諸葛亮力勸劉備占據荊州,並以“借”的名義控制該地區,但從長遠角度來看,這並不利于他們與孫權集團建立友好關系的大方針。

在毛主席看來,諸葛亮在這方面的戰略眼光顯然不足。荊州的歸屬問題一直是孫劉聯盟之間的敏感話題,如同定時炸彈般隨時可能引發矛盾和沖突。

與其讓荊州成爲兩者之間的隱患,不如集中全力發展西蜀,爲未來的統一大業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毛主席認爲諸葛亮在戰略規劃上存在明顯的缺陷,諸葛靈缺乏戰略眼光。

不會用人

諸葛亮不會用人,熟悉三國的朋友都知道,諸葛亮在用人方面確實存在著很大的敗筆。比如說,他派關羽鎮守荊州就是一大錯誤。

關羽雖然勇猛無雙,卻有著明顯的弱點。他的高傲,使得他常常看不起周圍的人,這種自大的性格往往使得他在與人交往中顯得格格不入。然而,正是這個弱點,常常成爲他人可以利用的突破口。

事實上,關羽的高傲並非無迹可循。每每與人交談,他總是帶著一種不屑一顧的神情,仿佛天下英雄只有他一人配得上。他的這種態度,無疑讓許多人心生不滿,但又無奈于他的威名和實力。

更糟糕的是,諸葛亮在派遣關羽鎮守荊州時,似乎並未充分考慮到他這一性格特點可能帶來的風險。當時,劉備的勢力正在蓬勃發展,各地的守備力量都十分緊缺。在這樣的情況下,諸葛亮卻選擇讓關羽獨自一人鎮守荊州,無疑是將一塊肥肉直接送到了敵人嘴邊。

我們都知道東吳一直想要收回荊州,諸葛亮卻讓有明顯有弱點的關羽鎮守荊州,從這裏可以看出,諸葛亮根本就不會用人。

結果,關羽巧妙地利用江水泛濫,水淹七軍,震撼了整個中原。然而,勝利的喜悅讓他的警惕性逐漸降低,他開始變得輕敵,沉浸在無盡的驕傲之中。

他出擊的頻率越來越高,他的鐵騎猶如狂風驟雨,席卷向樊城。在他的眼中,樊城的守軍不過是待宰的羔羊,他的高傲讓他忽視了潛在的危險。然而,戰爭的殘酷遠超他的想象,狡猾的敵軍設下了奸計,等待著他的自大帶來毀滅性的打擊。

關羽的死,對于蜀國來說,無異于一次巨大的地震。國家的根基開始動搖,張飛無法接受這個事實,他終日借酒消愁,醉生夢死。悲傷和憤怒在他的心中交織,最終引發了他與手下之間的矛盾,釀成了悲劇的結局。

劉備,作爲一國之君,也因爲關羽的死而心神大亂。他的決策開始出現失誤,不聽諸葛亮的勸告,執意出兵,結果遭遇了慘痛的失敗。國家的損失愈發嚴重,蜀國的統一大夢似乎變得遙不可及。

這一切的背後,都隱藏著諸葛亮用人不當的錯誤。他沒有深入考慮每個將領的性格特點和他們可能帶來的影響。關羽的驕傲、張飛的沖動、劉備的仁慈,這些性格特點在關鍵時刻都成了致命的弱點。曆史的教訓是殘酷的,但也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經驗:用人之策,必須深思熟慮,不可輕易妄動。

看人不准

諸葛亮看人不准,比如說馬谡。

馬谡,無疑是諸葛亮傾注無數心血培養的第一接班人。他是襄樊宜城人,侍中馬良之弟,曾以荊州從事的身份跟隨劉備,見證了蜀漢的崛起。他曆任綿竹、成都令、越太守,最終在蜀漢丞相諸葛亮的器重下,成爲參軍。

街亭一役,馬谡不聽王平的勸誡,失守了街亭,這一重大失誤讓蜀漢失去了重要的戰略要地。面對這樣的結果,諸葛亮痛心疾首,深知街亭之失給蜀漢帶來了巨大的損失。無奈之下,諸葛亮揮淚斬馬谡。

在斬馬谡之前,諸葛亮與馬谡的交情深厚。他們常常徹夜長談,討論國家大事,彼此引爲知己。馬谡在蜀漢政權的同僚中表現優秀,連後來的蔣琬都稱贊他爲“智計之士”。他的才華和智謀在當時是出類拔萃的。

然而,這個人就是諸葛亮眼中的第一接班人,他擁有出衆的才華和智慧,卻也難掩其剛愎自用的性格。諸葛亮在識人用人方面素來謹慎,然而這一次,他的判斷出現了偏差。或許是過于看重對方的才華,或許是出于其他考量,他選擇派這位接班人去守衛街亭。

馬谡自視甚高,對于諸葛亮的戰略部署,他並不完全認同。他堅信自己的軍事才能足以勝任任何任務,因此對諸葛亮的戰略部署進行了擅自修改。他決定在山上駐軍,認爲這樣可以居高臨下,更好地控制局勢。他堅決拒絕了部下提出的在路口設卡的建議,認爲這樣會削弱自己的戰鬥力。

馬谡的決定最終導致了嚴重的後果。他的部隊在山上的位置雖然占據了高地,但也被孤立出來,無法與其他部隊相互支援。當敵人發起進攻時,他們陷入了被圍攻的境地。盡管他們奮力抵抗,但最終還是敗下陣來。街亭失守後,諸葛亮的北伐大軍差點被敵人合圍,局勢瞬間變得異常危急。

可以說,由于諸葛亮看人不准,結果讓馬谡去守街亭才導致的這次大失敗。其實,當時諸葛亮可以派出任何一位猛將去守街亭,都可以保街亭不失。但是他卻偏偏派出了馬谡。

從這裏可以看出,諸葛亮看人並不准。而街亭失守,馬谡被斬,成爲了蜀漢曆史上的一段悲歌,也成爲了諸葛亮人生中的一大敗筆。

如果一個帥才,在看人方面不准的話,那麽,他在調兵遣將之時,就會出現很多的纰漏,而這些纰漏甚至會讓自己陷入絕地。而馬谡就是最好的例子。

綜上三個錯誤,毛主席認爲,諸葛亮從一開始就無法統一三國。反而我們偉大的毛主席,他不僅是一位卓越的領袖,更是一位偉大的人物,他的胸襟、戰略眼光、用人、看人等方面的才能都是無人能及的。正是由于這些卓越的品質,他才能夠領導著中國人民,最終建立起偉大的新中國。

毛主席的胸襟寬廣,如同天邊的雲彩,無邊無際。他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的原則,心系全體人民的福祉。他深知,只有真正站在人民的角度思考問題,才能制定出符合人民利益的決策。正是因爲這種寬廣的胸襟,毛主席在領導國家的過程中,始終能夠順應民心,引領國家向前發展。

毛主席的戰略眼光獨特且遠大。他能准確判斷形勢,制定出符合實際情況的戰略規劃。他不僅看到了當前的形勢,更能預見未來的發展趨勢。這種獨特的戰略眼光使毛主席在關鍵時刻能夠做出正確的決策,引領國家走向勝利。

毛主席的用人之道也是無人能及的。他深知人才是國家發展的重要動力,因此他非常注重選拔和培養人才。他善于發現人才的優點,並給予他們充分的發揮空間。同時,他也能夠容忍人才的缺點,鼓勵他們大膽創新,爲國家發展貢獻力量。正是這種獨特的用人之道,使毛主席能夠彙聚一批優秀的人才,共同爲國家的繁榮富強而奮鬥。

毛主席看人的眼光也非常獨到。他能夠透過表象看本質,准確判斷一個人的品德和能力。他深知,一個人的品德和能力是國家發展的重要保障。因此,他非常注重選拔品德高尚、能力出衆的人才。正是由于這種獨到的看人眼光,毛主席在領導國家的過程中,始終能夠選拔出優秀的人才,爲國家的繁榮富強提供有力的支持。

毛主席之所以能夠領導中國人民建立偉大的新中國,正是因爲他具備了這些卓越的品質。他的胸襟、戰略眼光、用人、看人等方面的才能都是無人能及的。這些品質不僅讓他成爲了偉大的領袖,更讓他成爲了中華民族曆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0 阅读: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