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華潮”盯住“投資中國”新機遇

中國經濟周刊 2024-04-16 10:46:40

《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郭志強 孫庭陽 郭霁瑤

中國的大門正越開越大。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紮實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行動方案》 (下稱 《方案》)。《方案》從5個方面提出24條措施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

擴大市場准入,提高外商投資自由化水平;加大政策力度,提升對外商投資吸引力;優化公平競爭環境,做好外商投資企業服務;暢通創新要素流動,促進內外資企業創新合作;完善國內規制,更好對接國際高標准經貿規則……中國正在以實際行動與各方共享中國發展紅利、開放紅利。

來到中國的朋友也越來越多。

今年以來,美國蘋果公司、英國彙豐銀行、法國巴黎銀行、德國奔馳集團等近百家跨國企業負責人先後到訪中國,並紛紛加碼在華投資,爲中國的高水平對外開放投下“信任票”。

中國商務部數據顯示,今年前兩個月,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7160家,同比增長34.9%,達到近5年來最高水平。

3月22日,商務部外資司負責人表示,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中國市場規模超大、供應鏈配套完備、基礎設施完善、人力資源豐富等構成的引資綜合優勢依然突出,再加上一系列穩經濟、促開放、引外資的政策效應持續顯現,將爲吸引外資創造更有利的條件。

外企高管“訪華潮”:他們爲何而來

“對于蘋果的供應鏈來說,我覺得沒有比中國更重要的地方了。”3月20日,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在上海向媒體直言。在上海刷足“存在感”後,庫克又馬不停蹄現身北京,並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4年年會上公開表示:“我很高興再次回到中國,我們將繼續投資中國市場。”

從慶祝蘋果在華規模最大門店——上海靜安店開業,到與比亞迪等在華産業鏈重要供應商開分享會,再到參與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庫克此行“很忙”。

遠道而來的不只是庫克,這個春天,跨國企業高管們又開始了新一輪“訪華潮”。

3月24日,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中)出席中國發展高層論壇。

博鳌亞洲論壇現場 《中國經濟周刊》首席攝影記者 肖翊I攝

看好中國,投資中國,對中國業務發展充滿信心

3月26日,海南,博鳌亞洲論壇2024年年會拉開帷幕,諸多跨國企業代表現場表達了對中國經濟的樂觀態度和對中國投資的信心;同一天的北京,“投資中國”首場標志性活動在國家會議中心舉行,來自17個國家和地區的140余名跨國公司高管、在華外國商協會代表參加活動;而在前一天,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4年年會剛剛落下帷幕,爲期兩天的論壇吸引了近百名跨國企業掌門人,除了庫克外,還包括埃克森美孚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伍德倫、輝瑞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艾伯樂等。

這些跨國企業高管們,無論是“頭回客”還是“回頭客”,態度都是一樣——看好中國,他們的最終目的也是一樣——投資中國。

然而,與外企訪華潮的熱鬧截然相反的是,部分西方媒體在炮制“在華投資惡化論”。這種觀點的論據之一就是2023年,我國吸引外資的規模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波動。

商務部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53766家,同比增長39.7%;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1339.1億元,同比下降8.0%。

針對相關問題,3月,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秘書長伍浩進行了回應。

“我們拉長時間尺度,2023年中國實際利用外資仍處于曆史高位。”伍浩說,“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實際利用外資持續增加,已成爲全球跨國公司重要的投資目的地。雖然2023年單純從數字上,中國吸引外資的規模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波動,但我們從‘量’‘質’兩個方面來看,都可以得出更爲客觀的結論。量上,去年中國實際利用外資超過1.1萬億元人民幣,處于曆史第三高。質上,中國利用外資的結構持續優化,2023年高技術産業引資占比37.4%,比2022年提高了1.3個百分點;制造業領域引資占比達到27.9%,提升了1.6個百分點。”

規模波動、結構優化,這一特點從2023年持續到了今年。

3月22日,商務部外資司負責人介紹2024年1—2月全國吸收外資情況時表示,從規模看,今年1—2月我國實際使用外資規模雖然有所下降(2024年1—2月實際使用外資金額2150.9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19.9%),但仍處于近10年第三高位。特別是,今年1—2月新設外資企業數高達7160家,同比增長34.9%,也是近5年來最高水平。

從結構看,上述負責人介紹,1—2月,高技術産業新設外商投資企業1865家,同比增長32.2%,實際使用外資714.4億元人民幣,占全國實際使用外資比重達到33.2%,較2023年同期占比(32%)提高1.2個百分點。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282.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0.1%。

“雖然部分國家推動産業和資金回流,出台涉華投資限制措施,對正常的跨國投資決策造成幹擾,但仍有不少跨國公司依舊選擇了投資中國。”上述負責人表示。

“中國是格蘭富最大和最重要的市場之一,自1995年進入中國市場以來,我們一直在增加投資和擴大在中國的業務。”格蘭富集團總裁兼首席執行官保羅·杜·耶森(Poul Due Jensen)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就在3月下旬,格蘭富常熟高端制造工廠正式開業,這也是丹麥近10年來最大的海外單體投資項目。

“去年,貝親作爲國際母嬰企業代表首次亮相進博會,進一步見證了中國不斷與國際接軌、高水平對外開放的舉措。”貝親中國區董事、總裁周劍峰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時說。經過20多年的本土化建設,貝親在中國建立了包括産品研發、生産制造、全渠道銷售的完整業務生態網絡。

作爲全球雲計算以及企業應用生成式AI的領軍企業之一,亞馬遜雲科技則是對中國科技市場充滿了期待。

“我們對在中國的業務和長期發展非常有信心,將持續投入。我們希望支持中國各行各業的企業加速探索和應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助力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亞馬遜全球副總裁、亞馬遜雲科技大中華區總裁儲瑞松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當下中國正迎來數字化轉型和創新的熱潮,儲瑞松相信這將給以亞馬遜雲爲代表的科技企業帶來更多新機遇。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外資講好本土化故事

其實,許多跨國公司在中國市場已持續耕耘多年,無論是商業模式、運營團隊,還是供應鏈都已經實現了本土化,充分利用了政策紅利與人才紅利。

巴斯夫大中華區董事長兼總裁樓劍鋒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我們在中國運營著廣泛的生産網絡,樹立了可持續發展領域的領先地位,並不斷深化在華創新實力。”

2021年,巴斯夫牽手湖南內陸企業杉杉新能源,在長沙成立中德合資企業巴斯夫杉杉電池材料有限公司(下稱“巴斯夫杉杉”),這是湖南當年引進的最大外資投資項目。

合資後,巴斯夫正極材料亞太研發總部及電池材料事業部的中國行政總部落戶長沙,推動公司人才和産業鏈本地化進程。

“一直以來豐田都在以開放的態度尋求對外合作,與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爲中國汽車領域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豐田中國相關負責人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說。據該負責人介紹,近年來豐田與中國本土企業進一步合作。

在BEV(純電動汽車)方面,豐田與比亞迪成立合資公司,開展純電動車及該車輛所用平台、零件的設計、研發等相關業務;在自動駕駛技術的落地方面,豐田中國與小馬智行、廣汽豐田成立自動駕駛出租車(Robotaxi)合資公司;在FCEV(燃料電池汽車)方面,豐田先後與包括一汽、東風、廣汽、北汽、億華通等多家企業、機構達成合作,目前已布局4種不同的氫燃料電池系統。

瑞士合衆集團合夥人、前國際金融協會理事長查爾斯·達拉雷3月26日表示,亞洲地區仍然是充滿活力、充滿吸引力的投資目的地,特別是外商直接投資。中國對外商直接投資仍然非常具有吸引力。

瑞士合衆集團是全球較大的私募市場投資公司之一,2022年末管理總資産規模達1354億美元。

“中國政府所做出的努力和成果更加堅定了世界各國企業加強與中國貿易投資合作的信心。”輝瑞全球高級副總裁、輝瑞中國區總裁Jean-Christophe Pointeau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據Jean-Christophe Pointeau介紹,輝瑞1989年進入中國市場,在中國的首個工廠設在大連。輝瑞在中國的業務目前已覆蓋全國300余個城市,在華上市了80余個創新藥品和疫苗。

“中國的對外開放政策吸引了更多外企來中國投資辦廠,爲外企在全球發展提供了平台和機遇,同時也推動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實現發展成果共享。”湖南省華菱安賽樂米塔爾汽車板公司黨委書記(下稱“華菱汽車板公司”)、首席運營官歐雲飛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歐雲飛透露:“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外股東雙方目前正積極推動安賽樂米塔爾在湖南設立高端汽車用鋼創新研發中心,共同打造世界級的汽車用鋼先進材料創新平台,這將進一步促進中外交流,實現互利共贏。”

目前,華菱汽車板公司是湖南最大的中外合資企業,該公司持續引進世界前沿的高端汽車板制造技術,自2014年投産以來,迅速成長爲中國市場領先的汽車用鋼解決方案提供商,10余個新産品替代了進口。

2014年,華菱汽車板公司正式投産,在近10年時間,我國汽車産量從2014年2372.5萬輛增長了27%,到2023年爲3011.3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8.39萬輛,增長了111倍,到2023年爲944.3萬輛,這波行業紅利讓合資企業華菱汽車板公司迅速崛起。

外資紛紛“加碼”中國:爲什麽投資中國就是投資未來

3月20日,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伍浩總結,中國是全球超大規模且最有增長潛力的市場,在先進制造業、新型城鎮化、消費結構升級等方面將持續釋放出巨大需求。

外交部發言人林劍3月26日主持例行記者會時也表示,當前,中國正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加快發展以創新爲主導的新質生産力,將給國內外投資者帶來無限可能的市場機遇和無比廣闊的發展前景。

市場廣闊,下一個中國仍是中國

“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下一個中國仍是中國——中國仍是跨國企業投資的熱土和高地。”安利全球首席執行官潘睦鄰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說。

據介紹,安利在中國投資近30年,中國已經連續21年成爲安利全球最大市場,也是增長最快的市場;過去3年,安利中國業績實現年均7%的增長,顯示出中國大健康産業的活力與生機。

樓劍鋒向《中國經濟周刊》說:“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化工市場,是巴斯夫的戰略市場和增長引擎。”

巴斯夫杉杉首席運營官暨首席技術官彭文傑表示:“巴斯夫杉杉看好長沙在中國乃至全球範圍內的新能源電池正極材料供應鏈中的戰略地位,將在良好的營商環境和服務中持續高質量發展,做優質量、提升全球競爭力。”

“新能源發展迅速,我們會根據中國新能源市場行業情況,適時擴張産能。”彭文傑稱,合資三年來,加快了産業鏈條上的協作,人才隊伍實現了國際化,整合了全球網絡資源。

澳大利亞資本投資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何逸舟認爲,外資外企持續投資中國是必選項。他給出了三方面理由:“首先,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市場規模,隨著消費結構升級,中國內需還將不斷擴大。其次,中國經濟韌性十足,持續增長40多年。此外,中國産業轉型升級穩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也是中國經濟增長引擎不斷叠代升級的過程,通過創新驅動,中國的生産效率將會明顯提升,從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中國經濟周刊》首席攝影記者 肖翊I攝

營商環境“軟實力”讓中國“硬吸力”越來越強

外資企業能夠在中國市場收獲佳績,得益于中國市場規模龐大、創新活力強,也離不開中國持續改善的營商環境。

多位來自外資企業的采訪對象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中國的營商環境爲外資外企展業提供了優渥的生存發展土壤。

伍浩在3月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表示,中國擁有良好穩定的政策環境、全球最完備的産業體系,能爲外商投資提供高效率、高可靠性的産業配套體系。中國日益完備的基礎設施網絡、充足的人才資源和豐富的創新應用場景等,能爲外商在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等方面創造良好投資空間。

中國貿促會發布的《2023年度中國營商環境研究報告》顯示,2023年,受訪企業對中國營商環境總體評價爲4.36分(滿分5分),近九成受訪企業評價爲“滿意”及以上。

“我們在華邁出的每一步,都離不開當地良好的政策環境支持。從高效的市場准入機制、稅費優惠、知識産權保護,再到自貿區建設等,這些都是外資企業在中國發展的有力保障。中國市場領先的開放包容程度、數字科技發展水平、人力資源儲備也賦予了貝親創新進取的靈感與資源。”周劍峰說。

作爲引資“軟實力”,好的營商環境就像陽光、水和空氣,中國政府持續優化營商環境,讓中國對于外資企業的支持和吸引越來越強。

例如2023年,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優化外商投資環境 加大吸引外商投資力度的意見》,提出穩外資24條政策措施;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繼續縮減外資准入負面清單,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措施,放寬電信、醫療等服務業市場准入。

此外,3月國務院印發的《紮實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行動方案》,從擴大市場准入、暢通創新要素流動等多方面采取務實措施,加大力度吸引外資。這也被看作是中國結合新形勢、新要求,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的又一具體行動。

樓劍鋒坦言,巴斯夫與中國市場的淵源可以追溯到 1885 年,從那時起巴斯夫就是中國忠實的合作夥伴。作爲一家在華耕耘多年的跨國公司,巴斯夫見證了中國的改革開放,也受益于國內不斷優化的營商環境,以及持續放寬的市場准入。

優良的營商環境能激活市場和創新活力,也是外商投資興業的保障。中國營商環境和市場的快速發展,給巴斯夫和輝瑞制藥等外企帶來了巨大的機遇。

作爲最早一批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藥企,輝瑞見證了中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切身感受了中國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

輝瑞全球高級副總裁、輝瑞中國區總裁Jean-Christophe Pointeau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2023年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顯著,這體現出中國穩定的、不斷優化的經濟環境正在促進經濟穩步增長,這給包括輝瑞在內的衆多外資企業長期紮根中國、造福中國人民注入了持久的信心和強勁的動力。

Jean-Christophe Pointeau坦言:“多年來,我們深切感受到中國在逐步推進更加開放包容的發展環境,在全力拉緊互利共贏的合作紐帶,在不斷強化創新驅動的發展路徑。”

創新驅動,投資中國就是投資未來

3月24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出席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4年年會,他指出中國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産力、推進高質量發展,將創造更多發展機遇,與中國同行就是與機遇同行,投資中國就能贏得未來。

我國經濟逐步向高質量發展轉變,新的增長點不斷湧現,包括科技創新發展、服務業的擴大開放等相關領域的外資流入也明顯增多。

樓劍鋒說:“巴斯夫對中國的市場潛力充滿信心,並爲國內增長模式向生態友好、高質量發展轉變而深受鼓舞。”

科技創新,正是輝瑞深耕中國市場的核心競爭力。

據Jean-Christophe Pointeau介紹:“目前,輝瑞中國研發中心是在美國之外最大的研發團隊,在確保中國患者第一時間獲得創新藥物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巴斯夫杉杉首席運營官暨首席技術官彭文傑告訴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我們亞太研發總部放在長沙,一是看中長沙人才優勢,比如中南大學這類高校可以爲企業提供充足的專業人才;二是長沙具有完整的産業鏈,從原材料到儲能材料,甚至電池和整車都能在本地實現配套。這兩個方面可以加速我們創新和研發進程。”

潘睦鄰表示:“中國有著完整的制造業産業體系、得天獨厚的創新生態;中國政府提出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壯大新型消費,包括健康消費、綠色消費等,大健康産業有著巨大發展潛力。”

《中國經濟周刊》首席攝影記者 肖翊I攝

在博鳌論壇現場,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對中國來說,我們要繼續發展,要進行産業升級,這時候我們會投資到技術含量更強的産業。這樣的結構調整是正常的。”

林毅夫認爲,此前,中國作爲發展中國家,勞動密集型産業等傳統産業很有競爭力,有很多外國資本投入到中國,利用中國的比較優勢在中國設立生産基地來對外出口。現在,中國要進行産業升級,進行技術創新、産業升級,利用國內的資本、國外的資本,一起推動中國的生産力提升。

潘睦鄰告訴 《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各類市場要素變化,新技術更叠、新商業模式和新消費習慣快速演進,中國有著完整的制造業産業體系、得天獨厚的創新生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持續發展的中國,正源源不斷爲世界經濟增長注入新動能,爲全球發展開辟新空間。”

《中國經濟周刊》首席攝影記者 肖翊I攝

外商投資新選擇:新版圖和新方向在哪裏

自2023年以來,汽車、消費品、綠色發展和高端制造業等領域外資項目新動向不斷,不少外資加緊了在華擴展業務的腳步,高水平開放的前沿領域裏,有哪些新趨勢?外資投資中國的版圖,又有哪些正在發生的變化?

近期國新辦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透露出當下外商投資的新動向。

爲推動外資落戶中國,按照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部署,國家發改委會同有關部門已啓動鼓勵外商投資産業目錄修訂工作。

3月20日,國新辦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國家發展改革委利用外資和境外投資司負責人華中表示,我們初步考慮:一是全國目錄的修訂將繼續以制造業作爲鼓勵外商投資的重點方向,同時促進服務業和制造業融合發展,加大對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節能環保等領域支持力度;二是中西部目錄的修訂將充分挖掘各地方資源禀賦和産業條件,因地制宜加大對基礎制造、適用技術、民生消費等領域支持力度。

新版圖:東部仍強勢,中西部正釋放強大吸引力

近年來,我國科技硬實力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選擇在東部沿海城市設立核心研發基地、創新中心,智能化、數字化、綠色化便是這些基地中心的共同特征。

2023年8月,豐田在中國最大的研發基地,位于江蘇常熟的“豐田汽車研發中心(中國)有限公司”正式更名爲“豐田智能電動汽車研發中心(中國)有限公司” (簡稱IEM by TOYOTA)。豐田中國相關負責人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更名後的IEM by TOYOTA不僅是豐田全球五大研發中心之一,並且與此前相比,智能化和電動化也被放在更重要的戰略地位。

新加坡最大的商業銀行星展銀行則是看好粵港澳大灣區。星展中國行長、行政總裁鄭思祯向記者透露,接下來星展銀行將在大灣區布局研發中心,這將是星展銀行全球第三個金融科技研發中心。

“研發中心將充分依托大灣區豐富的人才資源,持續推動區域創新,推動金融要素加速流通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新業態發展,進一步滿足市場和客戶的需求,爲建設數字灣區提供動能。”鄭思祯說。

不容忽視的是,隨著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和共建“一帶一路”不斷深入,以四川、重慶、湖北、湖南等爲代表的中西部地區迅速崛起。這些區域也紛紛出台利好政策,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展現出對外資的強勁吸引力。

從數據上看,去年許多中西部省份吸引外資就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例如,2023年,四川外商直接投資到資245.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5%,高于全國14.5個百分點,穩居中西部第一;湖北省2023年全年實際使用外資190.43億元,增長11.39%,規模居中部第一,占全國比重較上年提升0.3個百分點。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與在中西部地區有業務布局的跨國企業高管們進行了交流。

在重慶,星展銀行正以這裏爲區域中心,面向貴州、廣西等西部省份,推進REITs、發債和跨境融資等項目,積極搭建境內企業與境外金融市場溝通的橋梁。據悉,早在2012年星展銀行就在重慶設立了分行。

鄭思祯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之所以選擇重慶爲中心,主要有三方面的考量:首先是這裏良好的工業基礎,重慶在汽車、摩托車、化工、機電設備等行業,均擁有相對完備的産業鏈,且當地高度重視新能源和儲能産業發展;其次是交通樞紐地位,重慶作爲西部的物流樞紐,在物流方面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最後就是重慶的第三産業——零售服務與金融服務都有較好的基礎。

總部位于英國萊斯特郡的西格碼精密部件有限公司早在2005年就看中了成都高新區,並于當年成立了成都西格碼精密部件有限公司。據成都西格碼精密部件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賀巍介紹,成都西格碼是整個亞洲唯一一家能夠給如羅羅、賽峰、通用、柯林斯等世界航空巨頭直接供應航空發動機管路零部件的企業。

“當時選址的時候公司也比較了一些城市,最後覺得成都人文自然環境都不錯,四川又是人口大省,高校資源也豐富,總體運營成本有優勢。而且成都的航空制造業在國內基礎較好,有深厚的航空基因。”賀巍對記者說。

除了曆史底蘊深厚的老牌外企,當下,中西部地區憑借著資源、市場等方面的優勢,贏得了不少“年輕”跨國企業的青睐。2017年,馬來西亞企業家蔡奕鴻(Eugene Chua)創立了G-COVE福鵬綠科,公司致力于環保包裝全産業鏈業務。2023年,福鵬西南生産及研發中心、雲南福鵬克林生物制漿基地分別在成都、昆明設立。

在蔡奕鴻看來,之所以選擇這兩個地方,有三方面原因。第一個原因是資源優勢,“這也是最吸引我的一點。”蔡奕鴻對記者坦言,“研發基地需要靠近原材料。現在中國正推出‘以竹代塑’,對于我們而言正是機遇,我們的産品材料也是以竹子纖維爲主。而四川本身就是竹資源大省,所以我們選擇了這裏。雲南則是因爲花卉産業發達,鮮花資源豐富,我們也在利用當地廢棄的玫瑰花稈制作環保包裝。”第二個原因是雲貴川衆多的人口,也意味著廣闊的消費市場。“我們紮根四川是希望能輻射雲貴川。”蔡奕鴻說,“第三個原因就是當地政府也在大力推動環保事業,給予了我們很多的支持。”

雖然中西部地區正持續釋放吸引力,但也有部分跨國企業高管直陳,與東部沿海地區相比,中西部在吸引外資方面仍有需要補足的短板。

“我覺得還是需要進一步擴大准入,希望中西部學習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的有益經驗,更大程度地對外開放,尤其是在科技合作方面。”賀巍說。

蔡奕鴻則希望中西部地區的相關部門能進一步向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看齊,提升行政效率,尤其是在流程上能夠進一步簡化。

《中國經濟周刊》首席攝影記者 肖翊I攝

新方向:看好中國創新,投資中國未來

潘睦鄰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安利在華建立起全鏈條、端到端的本土化運營體系,實現從本地生産/研發到全球創新和運營中心跨越。借助中國優勢,將安利中國打造成安利全球的供應鏈樞紐、創新源發地及戰略增長引擎。

采訪中,多位外資高管都提及,未來投資要投到中國技術含量更強産業中去。

亞馬遜全球副總裁、亞馬遜雲科技大中華區總裁儲瑞松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中國企業在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産品和解決方案創新方面行動很快,像遊戲、電商、社交等都走在探索的前沿。亞馬遜雲科技與攜程共同成立了聯合實驗室,將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大語言模型開發創新應用,覆蓋包括基于人工智能的客戶服務、酒店搜索優化以及航班票務需求預測等,爲用戶提供更加豐富、可靠和個性化的出行體驗。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2023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33278億元,比上年增長8.1%,與國內生産總值之比爲2.64%(2022年2.55%),其中基礎研究經費2212億元,比上年增長9.3%,占R&D經費支出比重爲6.65%。

“我們關注數字化發展賦能醫藥健康産業升級。”Jean-Christophe Pointeau稱。輝瑞希望通過數字化技術的加持和跨界合作,讓專業的知識、經驗、診斷治療被分享被記錄,從而惠及更多的人。

輝瑞中國研發中心計劃在2027年前實現中國參與全部關鍵Ⅲ期臨床試驗,要求全球研發各治療領域團隊始終把中國納入輝瑞全球新産品首批申報地區目錄,保證達成在中國實現全産品線同步遞交。

Jean-Christophe Pointeau透露,上述計劃有望助推更多有潛力的中國生物醫藥企業提升科研效率、縮短開發周期,助力合作夥伴的生物醫藥創新加速研發,讓創新成果更快速地惠及更多患者。

彭文傑告訴《中國經濟周刊》,他們將在良好的營商環境和服務中持續高質量發展,持續加強技術創新和産品研發,聚焦于快速增長的電動汽車領域,並持續服務于全球消費電子及儲能市場,爲客戶提供高附加值、低碳足迹的創新産品。

此外,投資中國企業的綠色債券也正成爲一個新趨勢。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經濟。推進産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城鄉建設發展綠色轉型。

綠色債券作爲綠色金融體系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市場化方式引導國際國內資金參與綠色發展。綠色債券將募集的資金專門用于支持符合規定條件的綠色産業、綠色項目或綠色經濟活動,包括綠色金融債券、綠色企業債券、綠色公司債券、綠色債務融資工具等證券。

據聯合資信報告統計,2023年前三季度,國際綠色債券發行量較上年同期增長3%,德國、中國和美國在全球綠色債券市場發行規模排名前三。2023 年,我國綠色債券共計發行 480 期,發行規模爲 8400.37 億元。

《2023年中國綠色債券年報》披露,2023年末我國境內綠色債券累計發行約3.62萬億元,規模居世界前列。

“中國綠色金融的快速發展主要是由政策驅動。理解綠色債券的市場規模,需要兼顧融資端和投資端的政策支持。”中金研究院綠色經濟研究組負責人、執行總經理陳濟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從融資端來看,國內在綠色債券方面給予的各類政策性優惠較完善,企業發行綠色債券比前幾年可以獲得更低的融資成本,全國多個省份出台了對綠色債券的支持政策,對發行綠色債券的企業按照票面貼息或者發行費用等給予一定現金獎勵。從投資端來看,對投資者的吸引力,也與政策支持息息相關。

陳濟舉例說,央行將銀行綠色金融業務納入評級考核,綠色債券持有量是銀行業金融機構綠色金融評價的績效指標之一。“疊加金融機構自身提升ESG、踐行責任投資的需要,綠色債券市場需求較爲旺盛。”

德勤中國可持續發展和氣候變化服務主管合夥人李曉晨的觀點與陳濟不謀而合,認爲政策的支持密不可分。

中國綠色債券爲何頗受外資青睐,李曉晨從兩個方面作了說明,其一,《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2021年版)》和《中國綠色債券原則》等相關政策相繼出台。在政策支持下,綠色債券標准體系較爲完善,宏觀層面吸引更多資金流向綠色債券項目。其二,綠色債券市場幣種多樣,且涵蓋多個國際交易所,可充分滿足國內外投資需求。

盡管全球經濟疲軟,面臨諸多挑戰,但投資中國就是投資未來已經成爲外資的一個共識。林毅夫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中國可以在相對不利的國際環境下,保持相對穩定快速的發展。中國仍是世界發展主要動力來源,有可能每年對世界經濟增長作出30%左右的貢獻。”

(本文刊發于《中國經濟周刊》2024年第7期)

8 阅读:409

中國經濟周刊

簡介:人民日報社主辦 權威政經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