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從劇中一個細節看嶽鍾琪和年羹堯的差距

茅塞盾開 2024-05-06 22:06:43

各位老鐵們,今天咱們繼續聊一下電視劇《雍正王朝》中的一些細節。

話說,年羹堯被雍正賜死後沒過多久,西北叛軍便再次作亂。

負責鎮守西北某處關隘的將領阿爾泰以自損73人,被搶走3000石糧食、燒毀7000石糧食爲代價,殺敵200人。

這種戰局,很難稱得上是勝仗。

結果,西北軍阿爾泰以此戰例作爲捷報,報送給雍正,請求封賞嘉獎。

雍正看到這個奏報,自然是氣不打一處來,不光罵阿爾泰無能,更是稱如果是年羹堯坐鎮西北的話,這樣的奏報,根本就不會報送上來。年羹堯當場就會對阿爾泰做出處理。

彼時坐鎮西北的大將軍是誰呢?

不是別人,正是和年羹堯一起在江夏鎮大殺四方的嶽鍾琪。

試想,阿爾泰作爲西北的地方守軍將領,呈報給雍正的奏報,必然得先經過嶽鍾琪過目。

這份奏報之所以能夠被雍正看到,說明嶽鍾琪也是默認了阿爾泰的請求,或者說他想拒絕阿爾泰,但是想不到回應阿爾泰的理由,便上奏雍正酌情處理。

嶽鍾琪之所以這樣操作,無外乎以下幾點原因:

1、滿族將領阿爾泰是西北軍中的老油條,雖然沒什麽本事,但是資曆很深。嶽鍾琪新官上任,根基不穩,又是個漢將,在沒有絕對把握掌控整個西北大軍之前,自然不會輕易處理一個負責鎮守邊關的老軍頭,以免動搖自己在西北軍中本就不多的威望。

這說明嶽鍾琪對阿爾存有幾分忌憚,所以平日裏對阿爾泰,盡量以安撫爲主。

2、西北地區,條件艱苦,不是所有人都樂意去那邊“看守大門”。如果嶽鍾琪拿下了阿爾泰,意味著他必須再物色個願意在沙漠瀚海中生根發芽的人。

這樣的人既要熟悉軍事,又得能夠吃苦,還得聽嶽鍾琪的話,否則他動不動就學小多子,未經請示私自逃回來的話,嶽鍾琪就得面臨西北門戶大開、無人值守的窘迫局面。

嶽鍾琪在找不到能夠替換阿爾泰的人選之前,只能盡量對其有求必應。

面對阿爾泰明明打了敗仗,還要腆著臉請求賞賜,嶽鍾琪既不願意得罪這個老油條,又不願意因爲順了阿爾泰的意,在雍正那邊落埋怨,便把難題抛給了雍正。

試想,每天要處理太多軍國大事的雍正,面對西北大軍還要呈報這樣一個微乎其微的事件,由他親自頒布聖旨進行裁斷之時,內心中能不捉急嗎?

這就好比唐僧師徒在取經路上,遇到小鑽風刁難,就去請如來佛祖幫忙解決。

一方面,雍正是氣憤自打年羹堯被處理之後,西北大軍的戰鬥力急劇下降,在以逸待勞的情況下,居然被敵人偷襲成功,損失慘重。

另一方面,雍正更是氣憤嶽鍾琪身爲西北大軍的一把手,居然連這樣一件屁事都擺平不了。隨意一個邊關守將,就可以輕易拿捏嶽鍾琪,讓他無計可施,把難題推到軍機處這邊。

俗話說,沒事就是本事、擺平就是水平。

嶽鍾琪和年羹堯在帶兵方面的能力差距,可見一斑的。

有年羹堯坐鎮的西北,基本上雍正不需要操太多心,只需要集中精力考慮內地新政推行的事務。

嶽鍾琪取代年羹堯之後,卻鎮不住整個西北大軍,以阿爾泰爲代表的地方軍頭,輕易就可以刁難嶽鍾琪。

其實,之前雍正一直遲遲不願意對年羹堯下殺手,何嘗不是雍正早就預料到了這個局面大概率會出現。

但是,架不住那些清流官員在八爺黨的拱火之下,不斷聯名上折子彈劾年羹堯,讓雍正面臨巨大壓力。

而張廷玉除了有爲孫嘉誠出一口惡氣的私心之外,更是源自于他不知西北帶兵的真正艱難之處,只是簡單地以爲換了年羹堯,西北大軍存在的各種積弊,就會一起消除。

卻不曾想到,去年羹堯化後,帶來的問題同樣是需要他們認真面對和解決的。

如果西北軍中缺乏得力的領導,出現一盤散沙的局面,照樣會影響朝廷大局。

年羹堯在,西北大軍成了尾大不掉之勢,但是總體穩定,不存在阿爾泰這種敢于仗著自己久守邊關的資曆,向朝廷討價還價的行爲。

年羹堯不在,嶽鍾琪又無法鎮住西北大軍的話,各種潛在的危機會繼續爆發出來。

這是只有觸及到真正管理核心的人,才會看到的問題層面。

管理並沒有真正的一勞永逸、十全十美,所謂的穩定,只是相對存在的。

選擇其中的優勢,就得面對其中的短板。

有時候,不急于做決定、選擇拖延,未必就是壞事,而是在等待更好的解決時機。

那些只知道叫囂彈劾的清流官員,是無法體會到其中的內涵。

張廷玉等官員觸及不到問題的核心,所以也就無法真正理解雍正在其中的難處。

各位做管理的人,你們看懂了嗎?

(全文完)

1 阅读:212
评论列表
  • 2024-05-10 08:53

    年羹堯專權被殺,嶽鍾琪吸取教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