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五千年曆史留下了許多國寶級文物,至今卻有十件下落不明

遇見文史君 2024-05-06 17:59:03
中國的聖物——傳國玉玺

俗話說:鐵打的玉玺,流水的皇帝。皇帝誰來做老百姓不關心,只要你有玉玺就好,應爲君權神授,這便是皇位的象征。相傳傳國玉玺由和氏玉所雕成(一說是藍田玉),根據記載和現存拓片,玉玺字迹有“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受命于天,既壽且康”以及“受(昊)天之命,皇帝壽昌”三種說法。

玉玺——

傳國玉玺由秦始皇所鑄,是君權神授的象征,秦朝之後,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爲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得之則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凡登大位而無此玺者,則被譏爲“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爲世人所輕蔑。

一塊絕世珍寶,背後隱藏了怎樣的悲壯故事?一個普通楚國人卞和,如何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讓一塊普通的石頭變成價值連城的和氏璧,並最終演變成傳國玉玺的前世?

傳國玉玺的前世和氏璧,源自一個跨越三代的悲慘故事。卞和,一個楚國的普通百姓,在砍柴時意外發現了一塊精美的璞玉。他先後將這塊寶玉獻給楚厲王和楚武王,卻遭到了誤解和殘忍的懲罰,左右膝蓋骨均被削去。盡管遭遇重重困難,卞和並未放棄。在楚文王時期,他無法親自前往獻寶,只能在荊山腳下抱玉痛哭,直到哭出血來。最終,周文王得知此事,派人鑒別玉石,確認了它的價值,將其命名爲“和氏璧”。

玉——國之重器

這塊寶玉不僅見證了卞和的堅韌與毅力,更見證了楚國的輝煌與變遷。而這塊和氏璧,後來更是演變成了傳國玉玺的前世,承載著無數的曆史秘密和傳奇故事。

和氏璧是楚國的國寶,後流落到趙國,但是秦王對此寶垂涎三尺。因此有了蔺相如完璧歸趙的故事。秦王滅六國,統一天下後,派丞相李斯將稀世珍寶和氏璧雕琢成玉玺,並永傳後世,這就是傳國玉玺。它象征著皇權與地位。傳國玉玺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爲“皇權天授、正統合法”之信物。

你知道那一塊經曆了無數戰亂,又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消失無蹤?

這塊玉玺,自秦二世而亡,經由子嬰之手獻給了漢高祖劉邦,便開始了它波瀾壯闊的曆程。王莽篡漢,向孝元皇太後逼索玉玺,玉玺在皇太後的憤怒中被擲于地,一角崩裂。王莽以黃金鑲補,形成了後世所稱的“金鑲玉”。隨著王莽的敗亡,玉玺幾經易手,落入更始帝劉玄手中,再被赤眉軍奪得,最終落入漢光武帝劉秀之手。隋朝末年,隋炀帝楊廣被殺,玉玺被蕭皇後帶入漠北突厥,從此下落不明。

隋炀帝——楊廣

唐朝建立以後,李淵並沒有得到玉玺,直到唐太宗李世民派遣李靖討伐突厥後才找到了傳國玉玺。在南宋末年(1126年),靖康之禍,徽宗、欽宗被俘虜,金兵攻破大梁,“傳國玉玺”也被金兵掠走,從此銷聲匿迹。元末朱元璋造反,“玉玺”又回到了我們自己人的手中。直到溥儀退位,但傳國玉玺至今卻下落不明。

玉玺的流轉,如同一面曆史的鏡子,反映出曆朝曆代的權力更叠和政治鬥爭。每一次玉玺的易主,都伴隨著一場血雨腥風的戰爭。而玉玺本身,也因其獨特的地位,成爲了無數人爭奪的焦點。它的存在,不僅僅是一件珍貴的文物,更是曆史的見證者,它見證了中國的曆史變遷,也見證了人性的貪婪與權力欲望。

然而,玉玺的下落不明,卻給這段曆史留下了一個懸念。它究竟在哪裏?是否還有可能重見天日?這些問題,或許我們永遠無法找到答案。但正是這份懸念,讓玉玺的故事更加引人入勝,也成爲了曆史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華夏九鼎--華夏至尊神器

九鼎——

相傳,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劃分天下爲九州,令九州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象征九州,將全國九州的名山大川、奇異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並將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

九鼎在華夏五千年的曆史上,沒有任何一件文物能夠與之相比,因爲九鼎代表的是天下九州,同時代表了華夏最早的青銅器工藝水平,同時還代表了至高無上的王權。九鼎對應著當時的天下的九個州,分別是雍州、冀州、青州、兖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豫州。

古人對于鼎的使用有著嚴格的規定,禮法規定了:士只能用一個鼎或者三個鼎,卿大夫可以用五個鼎,諸侯可以用七個鼎,只有天子才能用九個鼎。

你知道九鼎嗎?那個曾經象征國家權力,曆經夏、商、周三代的神秘器物。九鼎究竟隱藏了哪些秘密?爲何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神秘失蹤?今天,我們將一同揭開這段曆史的神秘面紗。

九鼎,作爲夏、商、周三代的國家象征,承載著厚重的曆史。它見證了國家的興衰更叠,也承載著無數英雄豪傑的輝煌與遺憾。從夏朝到周朝,九鼎一直在不同的王朝間流轉,商朝滅亡後,九鼎流到了周朝,周成王親自主持祭祀之禮,將九鼎放置于東都洛陽,春秋時期,楚莊王曾有問鼎中原的故事。每一次的流轉都代表著一次朝代的更叠。而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九鼎的神秘失蹤更是引起了後人的無數猜測。有人認爲九鼎在戰亂中遺失,有人認爲九鼎被秦始皇秘密藏匿。九鼎的下落,成爲了一個未解之謎。

九鼎的故事,不僅僅是一個關于器物的故事,更是一個關于權力、榮耀和遺憾的故事。它讓我們看到了曆史的滄桑巨變,也讓我們感受到了曆史的神秘魅力。在追尋九鼎下落的過程中,我們不禁要問:那些曾經輝煌一時的王朝,爲何最終會走向衰落?九鼎的失蹤,又是否預示著某種必然的曆史命運?探尋那段充滿榮耀與遺憾的曆史。或許,在九鼎的故事中,我們能找到答案。

慈禧夜明珠

慈禧夜明珠是指慈禧太後死後含于口中的夜明珠,傳說,慈禧臨終時,嘴裏被塞進了一顆夜明珠,據說可保屍骨不化。

夜明珠子

在1908年11月14日那個淒涼的秋日,慈禧太後在病榻上掙紮起身,帶著沉重的心情前往探望被軟禁的光緒帝。她眼中滿是擔憂與不舍,那是她對權力世界的最後一眼眷戀。次日,她返回宮中,仿佛耗盡了生命的最後一絲力氣,靜靜離世。

在她離世之際,內廷大總管李蓮英守護在旁,他的眼神中透露著深沉的哀痛與敬意。他打起十二分精神,時刻關注著慈禧的動靜。當慈禧剛剛咽下最後一口氣,李蓮英立刻行動起來,他取出早已准備好的夜明珠,據說這寶石擁有令人屍身不腐的神奇力量。他小心翼翼地將這顆寶石放入慈禧的口中,如同守護她一生的秘密。隨後,慈禧太後被安置在珍貴的楠木棺材中,靜靜等待著下葬的時刻。她被安葬在清東陵,那座神秘的陵墓成爲了她永恒的歸宿。外界紛紛猜測,慈禧墓葬的奢華必定超乎想象,然而卻無人能夠真正目睹其盛景。那顆傳說中的夜明珠,也隨著她的離世,成爲了永恒的謎團。

1928年,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六軍團第十二軍軍長的孫殿英率軍隊炸開了定東陵,將陵墓內的稀世珍寶盜搶一空,盜匪用刺刀撬開慈禧的嘴,取走了夜明珠。盜墓案發後,孫殿英用盜來的珠寶四處行賄,以逃脫罪責。此後這顆夜明珠就不知所終了。

慈禧太後——清

c正史並沒有慈禧太後隨葬夜明珠的記錄。最早關于慈禧太後隨葬夜明珠的記錄出現在南海胤子1928年所編的《盜陵案》中:“第五十一號夜明珠,重四兩二錢七分,值一千另八十萬兩。”另據趙汝珍《古玩指南》一書稱:“總之慈禧葬物若均追回以之還外債,尚可余若千萬,足可富國也。所列制價及估價系當時之寶價。

慈禧太後口中的夜明珠,似毋庸置疑,但不知是何質料所制,有人以爲是螢石,但不見其物,難下結論。

十二生肖獸首

十二生肖銅獸首像,亦被稱作圓明園獸首銅像或圓明園十二生肖人身獸首銅像,它們以虎首、猴首、兔首、牛首、豬首、鼠首、馬首、龍首、狗首、羊首、蛇首、雞首之姿,矗立于世間。這些銅像曾是圓明園海晏堂噴泉的璀璨明珠,它們以獨特的魅力,訴說著古老的文化與智慧。

生肖獸首——牛

據考證,這十二尊銅像呈八字形排列于海晏堂前的水池之旁,仿佛十二位守護者,默默守護著這片古老的土地。它們每天都會輪流噴水,象征著全日不同的時辰,仿佛在訴說著時光的流轉與歲月的變遷。而到了正午時分,十二生肖則同時噴水,那壯觀的景象如同天籁之音,讓人爲之震撼。

這精巧的設計,不僅展示了我國古代工匠的卓越技藝,更體現了他們對自然界的敬畏與對生命的熱愛。這些銅像不僅僅是藝術品,更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曆史與文化的見證。海晏,一詞取自“河清海晏,國泰民安”,原本指的是黃河水水流澄澈,河面之上風平浪靜。

在華夏民族中,黃河被譽爲母親河,只是脾氣有些暴躁,所以有時會泛濫發大水,生活在周邊的百姓苦不堪言。不過在乾隆統治時期,黃河還是很溫順的,河清海晏也就意味著天下太平,乾隆建造海晏堂也正有歌頌和平的吉祥蘊意。

乾隆帝

乾隆十二年(1747)的某天,乾隆在觀賞西洋圖畫時看見圖中繪制有西洋水法樣式,于是就讓郎世甯說明解讀,聽完郎世甯的解讀後,乾隆對西洋水法樣式産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就想找西洋能人修築。就這樣蔣友仁被引見,告知乾隆可以借助書本,帶領工匠制造出噴泉。

原本郎世甯是要建造西方特色的裸體女性雕塑,可是乾隆皇帝認爲采用裸女形象作爲雕塑並作觀賞用途,這有背中國的傳統倫理道德,所以勒令其重新設計。郎世甯服從了乾隆皇帝的指示,在充分考慮到中國的民俗文化後,決定采用十二生肖的坐像來代替西方噴泉設計中常用的人體雕塑,于是就有了後來的十二生肖獸首銅像。

1860年,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火燒了著名的圓明園,侵略者掠奪了大量文物帶回自己家鄉,在這批文物中就包括了十二生肖獸首。至此,獸首銅像流失于海外。英法聯軍對圓明園的洗劫,堪稱中國曆史上的重大災難,無數價值連城的奇珍異寶流落海外。

圓明園遺址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在鴉片戰爭前後的數百年裏,中國流失在海外的文物不計其數,在國外知名的博物館中,來自中國的藏品共計有160余萬件。在這麽多的文物中,十二獸首的年齡並不算長久,至今還沒有300年,上世紀80年代,這些獸首的價值,每尊僅僅只有1500美元。

不過在之後的三四十年裏,這些獸首的價格卻發生了裂變,就拿兔首和鼠首來說,竟然拍到了1400萬歐元的價格,折合人民幣來算,已經超過了一個億。它們原本只是建築構件,但它們卻是圓明園中的建築構件,圓明園作爲英法聯軍侵略我國的見證,這也賦予了獸首具有了新的價值。

獸首們不僅代表著一段曆史的記憶,更是國恥的見證者,它們的文化價值和曆史意義遠超其物質價值。曆經滄桑,盡管有些獸首至今仍然下落不明,但我堅信,在未來的某一天,它們終將回到祖國的懷抱。在長達一個多世紀的沉寂之後,上世紀80年代,幾尊銅像如沉睡的巨人般逐漸蘇醒,現身于各大拍賣會上,引發了世人的矚目。時至今日,牛首、猴首、虎首、豬首、鼠首、兔首、馬首七尊銅像已經成功回歸祖國的懷抱,龍首也疑似現身,但仍有狗首、羊首、蛇首、雞首四尊銅像的去向成謎。我期待著,在未來的某一天,這四位失落的國寶也能回到祖國的博物館。

秦十二金人

指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爲防止人民反抗而盡收天下之兵所鑄成之十二個大銅人像,據傳是秦始皇用來防止金屬流通,收集天下金屬所鑄。

十二金人複原

十二金人,建造于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古迹位于鹹陽阿房宮門外,西漢被移至長樂宮宮門。十二金人呈坐姿,外貌爲夷狄,據《三輔舊事》記載“各重二十四萬斤”。它作爲秦漢時期最大的青銅器。

史料中有關銅人的稱謂很多,大概有以下幾種:鍾鐻、金人、鍾、翁仲、銅人等。將銅人稱作“鍾”,那是因爲銅人是空心的,像鍾的樣子。

金人的數量爲什麽是十二個呢?十二這個數字寓義著什麽呢?十二這個數字很奇特。古時的人把大地分成十二支,稱爲十二地支。十二地支統合起來就是大地。大地還有一種分法,先分成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每個方向再分出兩個方向,這就是四面八方。四面八方也是十二。可見十二這個數字是能夠代表大地的,而且是一個統一的大地。大地不就是天下嗎?秦始皇所建立的不就是一個天下統一的封建王朝嗎?

至此,我們不難理解十二這個數字就寓意著“天下統一”。而一年有四季,一季三月,一年十二個月,如此往複便是千秋萬代。兩者合一,十二這個數字解密後就是:天下統一,千秋萬代。始皇帝所希望的應該就是這個意思吧;

在秦都鹹陽,秦王宮阿房殿前,屹立著12個銅器鑄造的大銅人,因爲銅是黃色的,所以又稱作金人。他們每個都非常巨大和沉重,很難運輸,而且他們渾身雕有精細的花紋,日夜守護著秦王宮殿。銅人造形之大,制作之精巧考究,爲曆史上所罕見。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二十六年……收天下兵,聚之鹹陽,銷以爲鍾*金人十二,各重千石,置遷宮中。賈誼的《過秦論》也有“銷鋒鑄鐻,以爲金人十二”記錄了12金人的故事。

令人奇怪的是,秦始皇鑄造這12個銅人的目的是什麽呢?爲什麽耗費巨資鑄造這個笨重又沒有實際作用的金人呢?

關于秦始皇爲何要鑄造十二銅人,曆史上有兩種說法:一爲防止人民反抗,銷毀兵器,確保長治久安,鞏固皇位,並使江山傳之萬世。賈誼的《過秦論》記載:“收天下兵器,聚之鹹陽,以爲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兵。”可見,秦始皇在統一全國,以他極具開創性的思維,創立了皇帝的尊號。

有一天,秦始皇在文武百官的陪同下,正興致勃勃地觀看大秦軍隊的表演時,忽見一隊殺氣騰騰、手拿刀槍劍戟等兵器的武士上台表演。這一刻,當即就觸動了秦始皇的心病。

恰巧沒過多久,有官員來彙報說,臨洮一個農民,在當地見到了12個巨人,而且不久,臨洮那就流傳起一首童謠:“渠去一,顯于金,百邪辟,百瑞生。”秦始皇馬上抓住機會,下令收繳民間兵器,集中到大都鹹陽,鑄成12個銅人。並利用輿論工具,說這是順應天意。

二說爲驅邪鎮國,某天,秦始皇在夢中遇到天象大變,並且伴有鬼神妖魔作怪,令他非常驚恐害怕,忽然有一個仙人來到他的面前,爲其指點迷津:制十二金人,方可穩坐天下。秦始皇從夢中驚醒後,立即下令,將全國的兵器收到鹹陽,鑄成了12個銅人。

據清朝學者趙翼在《陔余叢考》中的考證,金人鑄成之初,可能被安放在鹹陽西南的“鍾宮”中,阿房宮前殿修成後,金人被移到此處。秦末戰亂,阿房宮毀于戰火,十二金人被掩埋在廢墟中。劉邦建國,定都長安,將金人運到了長樂宮的大夏殿安置。大量記載表明,十二金人最後都被破壞了,但被毀的情況,各書記載不一,甚至出現矛盾。

俞鋼和範熒在《世界曆史懸疑系列·秦漢魏晉南北朝卷》一書中寫到,據清朝學者趙翼在《陔余叢考》中的考證,十二金人被運到長樂宮大夏殿安置後,王莽改制,夢見金人起立,以爲是不祥之兆,又不敢徹底毀壞先朝遺物,就派工匠鑿去金人胸前的銘文,十二金人被首次破壞。破壞。東漢末,軍閥混戰,董卓進京,爲了解決糧食問題,下令銷毀金人鑄成小錢,引起物價暴漲,市場混亂。當第十個金人被毀後,董卓也被部將殺死了。

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封面圖

《永樂大典》,成書于明永樂六年(1408年),全書正文22877卷、目錄60卷,共11,095冊,約3.7億字,是中國古代最大的類書。爲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間編纂的一部巨大的百科全書。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曾诏令侍讀唐愚士等編修經史百家之言的類要,但該計劃未完成。直到明成祖朱棣稱帝後,爲了繼承太祖遺志並收攏人心,修書一事再次被提上日程。

朱棣,一代英明的帝王,懷揣著編纂一部傳世巨著的雄心壯志,下令全國範圍內廣泛征集書籍,集結了無數學識淵博的學者與忠誠的官員,共同投身于這一偉大的文化工程。永樂大典的編纂,無疑是一場規模空前的知識盛宴,其涉及的資料之豐富、內容之廣泛,仿佛一片浩渺的海洋,深不可測,令人敬畏。在這漫長的編纂過程中,朱棣以堅定的信念和卓越的智慧。他不僅深谙書籍的力量,更明白文化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重要性。因此,他將編纂永樂大典視爲一項神聖而崇高的政治任務,傾盡全力去推動、去支持。永樂大典的編纂,不僅僅是對知識的整理和傳承,更是對文明的一種傳承和創新。

朱棣

永樂大典的主要目的是系統地收集和整理明朝以前的文獻資料,並編纂成一部全面的百科全書,以供朝廷參考和學術研究。該書內容十分廣泛,包括曆史、地理、天文、醫學、農業、工藝、文學、藝術等各個領域的知識。《永樂大典》編修于明代永樂初年。這部書輯入圖書七八千種,有關資料整段、整篇甚至整部抄錄納入。名物器什、山川地形等都有精致的繪圖插畫。正因如此,明代以前大量的文獻資料得以保留。

《永樂大典》曆經明清兩代,清代《四庫全書》還大規模使用了《永樂大典》內容,明清學人利用《永樂大典》輯出諸多典籍。

《永樂大典》編成後,朱棣本打算將之交付印刷,但因規模太大、成本太高,當時技術條件無法辦到,只好暫放于南京明皇宮文淵閣。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後,《永樂大典》也一同運往新都,原稿本留在南京文淵閣。永樂十九年(1421年)朱棣下令從南京文淵閣運至北京,暫時收貯在左順門的北廊下,直到正統六年(1441年)才移入文樓。不幸的是,正統年間南京明皇宮突發火災,南京文淵閣及所藏之書均燒爲灰燼,已運至京城的《永樂大典》遂成孤本。

《永樂大典》修成後,一直被秘藏禁中,即使翰林院學士也難有查閱的機會,因而利用率極低。除修書人外,見過《永樂大典》正本的人爲數極少。據了解,《永樂大典》原有2.2萬余卷、1萬余冊,但有清以來不斷散失。在1900年庚子事變、八國聯軍侵華期間,這些《永樂大典》多數湮滅,目前可知存世的僅有800余卷、444冊。

永樂大典的完成對中國古代文化和學術具有重要的影響。它對後世的文獻整理和編纂方法産生了深遠影響,成爲中國古代學術的重要參考資料。

遺憾的是,永樂大典在明朝末年失傳。據說,在明朝滅亡後,大典的抄本被毀或散失,至今未能找到完整的原本。盡管如此,永樂大典仍然在學術研究中有著重要的地位,並被視爲中國古代文化寶庫中的珍貴遺産。《永樂大典》保存了大量珍貴文獻資料。“正本難知其蹤,副本存世寥寥。流散于海內外的副本存世不足全本總量4%。

按照有關部門計劃安排,自2021年起由山東大學牽頭、國內70余所高校200余位專家應邀參與,涉及經濟學、天文學、中醫藥學等衆多學科的“《永樂大典》存卷綜合整理研究”工程正式啓動。這一重大校勘工程原本計劃曆時10年。

青囊書

華佗

《青囊書》,是華佗根據自己的行醫經驗記載下來的醫術,是他傾畢生經曆所作之書。華佗,字元化,沛國谯郡人。他醫術高超,當世無人能比;他醫德高尚,不重名利。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

他與董奉、張仲景並稱爲“建安三神醫”。少時曾在外遊學,行醫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東、江蘇等地,鑽研醫術而不求仕途。他醫術全面,尤其擅長外科,精于手術。並精通內、婦、兒、針灸各科。晚年因遭曹操懷疑,下獄被拷問致死。後人有詩曰:華佗仙術比長桑,神識如窺垣一方。惆怅人亡書亦絕,後人無複見青囊。

華佗發明了麻醉藥,名字叫麻沸散,如果有人患了重病,讓患者服下,病人像醉死一樣,這時用尖刀剖開患處,再用藥水清洗,病人感覺不到疼痛,然後用藥線縫合切口,敷上藥;一個月左右就痊愈了。

創作的背景:

華佗身陷囹圄被關押獄中,卻遇一位姓吳的獄卒,人們尊稱他爲“吳押獄”。此人慷慨大方,每日以酒食供奉華佗,猶如春風化雨,滋潤著華佗的心田。華佗感念其恩,道出心中遺憾:“我即將離世,遺憾的是青囊書尚未傳世。感念你的深情厚意,我無以爲報,唯有一書相贈。你可派人送至我家,取來青囊書,以延續我的醫術。”

青囊書

吳押獄聞言,欣喜若狂,仿佛看到了一線希望:“倘若我得到此書,願辭去獄卒之職,行走江湖,醫治天下蒼生,以傳承先生之德。”華佗聞聽此言,心中欣慰,隨即修書一封,交予吳押獄。

吳押獄跋山涉水,直至金城,從華佗之妻手中取得青囊書。他懷揣著這本書,滿懷期待地回到獄中。華佗仔細檢視後,將書鄭重贈予吳押獄。吳押獄如獲至寶,將書藏在家中。然而,十日後,華佗在獄中辭世。吳押獄悲痛欲絕,並辭去了獄卒之職,回歸家鄉。他滿懷憧憬地想拿出《青囊書》學習,卻不料妻子正在焚燒此書。吳押獄眼見火光中的醫書,心如刀絞,連忙搶奪。但全書已被燒毀,僅剩最後一兩頁。

吳押獄憤怒至極,痛斥妻子。妻子卻冷靜地說:“縱然學得華佗般神妙的醫術,又能如何?最終難免落得和華先生一樣的下場,在大牢中離世。這樣的醫術,要來何用?”吳押獄聞言,只能連連歎氣。至此,《青囊書》終究未能流傳于世。這段故事宛如一曲悲壯的挽歌,華佗的醫術與智慧未能傳承,讓人扼腕歎息。而吳押獄的遭遇,更是揭示了世態炎涼。

北京人頭蓋骨

人頭蓋骨

北京人頭蓋骨,是一組出土于北京房山周口店龍骨山的遠古人類頭蓋骨化石。“北京人”學名爲Homo erectus pekinensis,即“北京直立人”,簡稱“北京人”。又稱北京猿人,是在北京市西南房山區周口店龍骨山發現的一組古人類化石所代表的猿人的總稱。

北京有著輝煌的曆史,元、明、清三朝先後在此建都,文化底蘊深厚。從北宋時起,北京周口店一帶就有出産“龍骨”的流傳。所謂“龍骨”,其實就是人類祖先和與他們同時代的動物化石。其因此得名“龍骨山”。

當時民間有著這麽一個說法,龍骨山挖出的龍骨是上天賜予的良藥,將其磨成粉,可以包治百病。現在看來,這種說法缺乏科學依據。到了上世紀二十年代末,龍骨山又接連挖出龍骨,這引起了古生物學家的注意。經過鑒定,老百姓口中所謂的“龍骨”其實是古生物化石。龍骨的神話就此破滅,沒有人再去用它磨粉治病,但考古學家卻將其當成了寶貝。

北京猿人

北京猿人的頭部與我們現代人區別很大。從整體看,北京猿人頭骨粗碩厚重。頭骨璧很厚,是現代人的一倍左右。腦顱較扁,頭骨低平,額部向後傾斜,不像現代人前額是向上隆起的。頭頂上窄下寬,最寬的地方在外耳門附近,而現代人的最寬處靠近頭頂附近。眼眶上有一條突出的眉脊,這是與現代人很不同的地方。

現代人的眉脊已經減弱很多。腦後有一條粗壯弧形的枕骨圓枕。從頭骨內部形態來看,北京猿人小腦右部不如左部發達,而大腦的左枕部比右部發達,這表明北京猿人已經習慣用右手勞動。北京猿人大腦左下側前部較爲發達,這是語言中樞所在處,可能暗示中國猿人已經有語言能力。

同年冬天,考古專家在龍骨山進行了一次發掘,結果出土了兩枚牙齒。經過鑒定,這兩枚牙齒屬于遠古時期的人類,最早可追溯到舊石器時期。由于地點位于北京,專家將發現的遠古人類命名爲“北京人”。兩年過後,發掘現場又傳出了更爲驚人的消息,專家在現場發現了完整的頭蓋骨。此後專家也接連發現了類似的頭蓋骨,這對于整個考古工作而言,這都是裏程碑式的發現。對于研究工作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北京人化石被稱爲是“古人類全部曆史中,最有意義、最動人的發現”,是人類起源和古人類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坐標。

侵華抗日戰爭影像

沒過多久二戰便爆發了,我國遭到日本侵略,北京也隨即淪陷就在這期間,不僅考古工作陷入了停滯,就連此前出土的“北京人”頭蓋骨也不見了蹤影。上世紀末,曾有專家發起了尋找活動,但無一例外都遭遇了失敗,“北京人”頭蓋骨似乎人間蒸發一般。爲此學術界也産生了很多猜測,有人認爲頭蓋骨很可能早已毀于戰亂,有的人則認爲散落日本民間。

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序》《臨河序》《禊序》和《禊貼》。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軍政高官,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王羲之爲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

蘭亭集序文本

中華文化有三大國寶,《蘭亭序》、《文心雕龍》、《紅樓夢》,皆屬極品。蘭亭序被稱爲“天下第一書“,學習書法的人對它非常的熟悉,但是有書法家們卻認爲,在衆多的書法字帖中,蘭亭序是最難被熟悉的,蘭亭序的美,普通人只能理解其中少之又少的部分。

《蘭亭集序》在後世廣泛流傳的主要因素在于其書法價值。在古代“六藝”中,“書”居其一,關于“書”的發展,從最初的書寫漢字的基本技能演變爲書法藝術。《蘭亭集序》給後人以繼承與創新的啓迪,開創了一代新書風,是“晉韻”的重要標志,深刻體現了中國書法的發展演變。《蘭亭集序》是王羲之書法藝術的代表作,是我國書法藝術史上的一座高峰。《蘭亭集序》爲曆代書法家所敬仰。其中有歐陽詢、褚遂良、蘇轼、黃庭堅等人,這些曆代書法名家都對王羲之推崇備至。趙孟頫曾稱此帖爲“天下第一法書”。

文描繪了蘭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會的樂趣,抒發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隨化,終期于盡”的感歎。作者時喜時悲,喜極而悲,文章也隨其感情的變化由平靜而激蕩,再由激蕩而平靜,極盡波瀾起伏、抑揚頓挫之美。

王羲之(公元303年—361年)漢族,字逸少,號澹齋,原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臨沂),後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因王羲之曾任右將軍,世稱“王右軍”、“王會稽”。東晉的書法家,被後人尊爲“書聖”,與兒子王獻之合稱“二王”。

王羲之

蘭亭集序原文:永和九年,歲在癸醜,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爲流觞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觞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爲陳迹,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雲:“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趣 一作:曲)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殇爲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千百年來,王羲之以其超凡脫俗的書法技藝穩坐“書聖”的寶座,他的傑作《蘭亭集序》更是被譽爲“天下第一行書”。傳說中,王羲之對他的這部得意之作情有獨鍾,如同珍視生命一般,因此他立下規矩,要求子孫後代代代相傳,絕不能讓外人染指。于是,無論是九五之尊的帝王,還是權勢滔天的達官顯貴,都無緣得見這幅書法珍品的真容。

太宗李世民皇帝

時光流轉至唐貞觀年間,太宗皇帝癡迷于書法,尤其對王羲之的作品情有獨鍾。當《晉書》中的《王羲之傳》編撰完成後,他更是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親自撰寫了一篇《王羲之傳論》,以表達自己對這位書法大師的敬仰之情。

唐太宗從全國搜羅到了許多王羲之的作品,卻始終沒能得到《蘭亭集序》的真迹,心中一直十分郁悶。某一天,他得知了這樣一條消息:王羲之的第七世孫出家在紹興雲門寺,法號智永,智永死後因爲沒有後代,便將《蘭亭集序》傳給了徒弟辨才和尚。聽聞此言,太宗大喜過望,便下诏要求辨才交出真迹。然而,辨才卻表示自己並不知道《蘭亭集序》的下落。

見沒法強奪,太宗又想出了智取的方法,他派監察禦史蕭翼扮成書生模樣與辨才接觸並結交。很快,蕭翼便騙取了辨才的信任,在一次聊天時,他故意拿出幾幅王羲之的作品出來炫耀,引得辨才也腦子一熱取出了藏好的《蘭亭集序》。見到真迹後,蕭翼取出太宗的诏書,這才將真迹帶回了宮中。太宗得到《蘭亭集序》的真迹後對其愛不釋手,還找來褚遂良、虞世南等當世大書法家對其進行了臨摹。

可惜的是,如今我們所能瞻仰到的版本無不是後人臨摹之作,至于其真迹,則一直是下落不明。有人說,《蘭亭集序》的真迹被唐太宗放入了昭陵陪葬,但也有人認爲,真迹早已隨戰亂損毀。如今,盡管我們無法親眼目睹《蘭亭集序》的真容,但我們可以從曆代書法家的臨摹中感受到其獨特的韻味。王羲之的書法藝術如同一座豐碑,矗立在曆史的長河中,激勵著我們不斷追求藝術的極致和完美。

九龍寶劍

龍身寶劍

九龍寶劍,爲乾隆皇帝的陪葬寶劍,它于1928年因軍閥孫殿英盜挖乾隆的裕陵而得以重現人間。九龍寶劍共5尺,劍柄特長,上雕9條金龍,象征“九九歸一”。

寶劍的劍鞘材質極其珍貴,爲鲨魚皮所制,上面鑲嵌滿了紅藍寶石及金剛鑽,九龍寶劍可謂奢華至極。據專家估算,“九龍寶劍”的估價在10億以上。用如此名貴價值連城的寶劍陪葬也彰顯了盛世帝王的身份。

關于乾隆是如何得到九龍寶劍,在民間流傳著兩個版本的說法,一個是乾隆在遊江南時偶然得到,另一種說法是由回疆部落首領進貢。先說一說遊江南的版本,都知道乾隆曾六下江南,在某次下江南到了蘇州時,乾隆興起,帶著一衆侍衛到民間微服私訪遊覽美景。

當時蘇州郊外某處有一寺廟,據說廟中供奉著一柄鋒利無匹的寶劍,由于這把寶劍極爲鋒利殺氣很重,因此廟中和尚將它供奉在佛像前,希望以佛法化解寶劍上面的戾氣。

乾隆微服私訪得知了這個消息,就慕名來到這座寺廟參觀這把寶劍,乾隆見到寶劍之後發現果然是鋒利無匹,是一把好劍,乾隆對這把寶劍愛不釋手,因此他就想花錢買下這把寶劍。

但廟中和尚卻不肯賣,和尚們認爲這把寶劍戾氣太重,如果主人的福氣和貴氣不夠的話,很難鎮住它,反而容易被它反噬克死,所以和尚們擔心乾隆的福氣和貴氣不夠,鎮不住這把寶劍,再反被它克死,買了它反而會害了乾隆,因此不肯將寶劍賣給乾隆。

乾隆聽了和尚這番解說之後,當場哈哈大笑,乾隆當即向和尚們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和尚們一聽說他是當今皇上,哪還敢說他福氣和貴氣不夠了,趕緊連錢都不要了直接把寶劍獻給了乾隆。

乾隆後來將寶劍帶回皇宮,將其交給內務府重新改造,並特意命匠人加長了劍柄,重新造了劍鞘,因此才出現了嵌入九龍並鑲滿寶石的奢華劍鞘,而九龍寶劍之名也由此而來。

另外一個版本就是回疆進貢的說法,這源自于乾隆的十全武功,乾隆在位期間積極開疆拓土,清朝版圖也是在乾隆時期達到最大化。

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此前被乾隆攻滅的准噶爾汗國故地新疆伊犁發生了大小和卓叛亂,乾隆因此派兵平叛,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亂期間,清軍得到了當地新疆貴族首領額色尹和圖爾都叔侄的幫助。

清軍後來在額色尹和圖爾都叔侄的幫助下很快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亂,乾隆也在新疆設置伊犁將軍來進行管理統治,並且對額色尹和圖爾都叔侄加官封爵封賞。而額色尹和圖爾都叔侄爲了向乾隆表示忠誠和謝意,圖爾都主動將妹妹伊帕爾罕獻給乾隆爲妃,也是代表著他們叔侄願與大清聯姻,以效忠大清。

伊犁風光

圖爾都不僅向乾隆獻上了自己的妹妹香妃,伴隨香妃一同進獻給乾隆的還有那把九龍寶劍。只不過當時並不叫九龍寶劍而叫噶爾丹之劍,這是一柄蒙古彎劍,是當年統治新疆的蒙古准噶爾部首領噶爾丹所鑄造,噶爾丹系藏傳佛教活佛轉世,他在繼承准噶爾部首領之前,是藏傳佛教活佛,九龍寶劍曾被多位藏傳佛教活佛開過光,因此異常珍貴。噶爾丹的哥哥僧會珲台吉死于准噶爾部內亂,噶爾丹于是帶著九龍寶劍還俗接替了哥哥的首領位置,此後噶爾丹正是拿著九龍寶劍開啓了草原霸主的稱霸之路。

因此乾隆在臨終前叮囑兒子嘉慶九龍寶劍一定要陪伴自己到地下,于是九龍寶劍就成了乾隆帝陵中的陪葬品之一,此後九龍寶劍一直陪伴乾隆在地下100多年。到1928年7月2日,這一天軍閥孫殿英以軍事演習爲名義率部隊進駐河北遵化馬蘭峪,也就是清東陵的所在地,隨後孫殿英把乾隆的裕陵和慈禧太後的定東陵盜挖。

後來南京的《中央日報》更是頭版頭條對孫殿英的盜墓行爲進行了嚴厲譴責,這更加激起了全國各界對孫殿英盜墓行爲的反感和指責,前清皇室和社會各界都紛紛要求民國政府對孫殿英進行嚴厲制裁。

清皇陵——清東陵

因此孫殿英也害怕了,他也認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于是孫殿英只得拿出盜墓所得的寶貝去賄賂民國政府的要員。孫殿英先是給自己的頂頭上司集團軍司令徐源泉送了慈禧頭頂的翡翠荷葉還有一尊金佛、一尊紅寶石佛、一包珍珠;雖然送出了不少寶物,孫殿英最欣慰的是乾隆棺椁內最珍貴的寶物九龍寶劍還在他手中,作爲軍人他也十分喜愛這把九龍寶劍。

不過後來中原大戰爆發,孫殿英背叛蔣介石投靠了馮玉祥,結果中原大戰以蔣介石勝利而告終,孫殿英所部幾乎被打得全軍覆沒,孫殿英也被迫下野。由于孫殿英曾經背叛過蔣介石,他不敢直接去找蔣介石,只得通過蔣介石的親信戴笠來疏通關系,他先是將乾隆的108顆朝珠送給了戴笠當見面禮,又把九龍寶劍也交給了戴笠,讓委托其轉交給蔣介石。

由于當時戴笠還要繼續去中原視察部隊,因此戴笠把九龍寶劍交到了自己的心腹特務馬漢三手中,于是他派馬漢三帶九龍寶劍回去交給蔣介石。面對如此豪奢的九龍寶劍,馬漢三也起了貪念,他就想了一個拖延時間的辦法企圖把寶劍蒙混到自己手中,于是馬漢三以局勢複雜還是先將寶劍交還孫殿英保管爲由,拖延了將寶劍交給蔣介石的時間。

後來日軍攻占了北京,當時在北京中的不少民國政府情報部門特務都被日軍抓獲,其中也包括了北方情報負責人馬漢三。負責抓捕馬漢三的就是著名女特務川島芳子,馬漢三主動向川島芳子交代自己持有乾隆的陪葬品九龍寶劍,希望以九龍寶劍爲代價換取自己的自由,九龍寶劍對于川島芳子極爲重要,因此她私自釋放了馬漢三,並得到了九龍寶劍。

爲何女特務川島芳子如此看重九龍寶劍呢?因爲川島芳子本名愛新覺羅·顯玗,她是清朝末代鐵帽子王肅親王善耆的女兒,作爲愛新覺羅氏的後人,川島芳子當然十分重視祖先的遺物九龍寶劍,馬漢三十分了解川島芳子的出身,因此他才抓住了這一點與川島芳子談條件得以被釋放。

抗日戰爭勝利之後,戴笠命馬漢三重回北京接管北方情報機構,而馬漢三也急于找回九龍寶劍,否則他當初欺騙戴笠的事情就得被戳穿。

于是馬漢三利用職務之便,全力緝捕川島芳子,很快馬漢三就抓住了川島芳子,在馬漢三的威逼之下,川島芳子只得又將九龍寶劍交還給了馬漢三。而戴笠聽說抓捕到了大名鼎鼎的川島芳子,于是他親自到北京來審訊川島芳子,在審訊川島芳子的時候,戴笠終于知道了原來馬漢三被日軍俘虜過,爲了求生將九龍寶劍交給了川島芳子才得以被釋放。馬漢三在得知川島芳子把自己交代出去之後,立刻把九龍寶劍交給了戴笠。

最後戴笠拿著九龍寶劍坐飛機准備回南京向蔣介石交差時,在因途中飛機失事而機毀人亡,九龍寶劍也隨著戴笠飛機失事被徹底摧毀。

2 阅读:484
评论列表
  • 2024-05-07 16:18

    秦王照骨鏡呢?[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