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盈利背後,司機們依然在抱怨高抽成

商業科技有我讀 2024-04-14 05:22:31

口罩陰霾的散去給不少行業都帶去了好消息,網約車行業就是其中之一。

從去年的數據來看,2023年11月,網約車監管信息交互系統共收到訂單信息8.25億單,同比增長62.4%。結合交通運輸部發布的數據,整個2023年,全國網約車行業已完成91.14億人次訂單,日均訂單2497萬單。

與此同時,如祺出行、享道出行兩個平台還相繼遞交招股書、透露IPO計劃,行業資本化進程有了明顯提速。

行業的複蘇必然會一定程度利好身處其中的玩家。近日發布2023年第四季度及全年業績的滴滴就是典型代表。

財報顯示,2023年第四季度,滴滴實現總收入494.19億元,同比增長55.4%;淨利潤爲10.82億元,上年同期爲虧損7.04億元;2023年全年,滴滴實現總收入1923.8億元,同比增長36.6%;淨利潤5.35億元,實現年度淨利潤轉正,經調整EBITA虧損21.63億元。

這是滴滴自成立以來的首次年度盈利,于這個成立十二載的平台而言,無疑值得紀念。

但,紀念歸紀念,並不意味著滴滴能夠松一口氣了。相反,由于現階段的盈利極可能不具備太大的可持續性,滴滴更應做好迎接硬仗的准備。

之所以說盈利不大可能持續,一重原因是此次扭虧爲盈的關鍵不來自其核心的網約車業務。

報告期內,滴滴的單量的確在增長,其核心平台總交易額(GTV)達到931.7億元,同比增長65.8%。可與此同時,它的營收成本也增加了,去年同期營收成本爲261億元,占總收入的82.1%。

因此,另外兩項財務指標的變動,才是盈利的關鍵。具體而言:

其一,通過剝離某些智能汽車業務和分拆從事自動駕駛卡車業務的子公司,使得滴滴投資收益淨額由2022年全年虧損58億元增加至2023年全年盈利36億元;

其二,通過裁員降薪等手段,使得滴滴一般管理支出(含管理人員的工資、辦公室租金、行政人員的工資等)由2022年的170億元降低至2023年的84億元。

兩項合計180億元的進賬,足以讓滴滴在營收成本攀升的情況下交出一份看似體面的成績單。

可不論是裁撤業務還是裁員降薪,都屬于階段性奏效的措施,難以從根本上解決滴滴過往始終存在的“盈利難”問題。

盈利難持續的另一重原因,則源自其難摘“現代周扒皮”標簽引發的司機群體的日漸不滿。

整個網約車行業恢複增長的同時,網約車司機的隊伍也日益龐大。據網約車監管信息交互系統統計,截至2023年11月30日,各地共發放網約車駕駛員證643萬本、車輛運輸證274.5萬本,相較于2022年同期分別增加了28.3%和32.3%。

作爲連接平台與消費者之間的“橋梁”,司機群體的利益本不應受到忽視。交通運輸部此前發起的“陽光行動”就呼籲各網約車平台降低抽成。但位列國內網約車平台頭部的滴滴,似乎沒能發揮好帶頭作用。

《海報新聞》在濟南、成都等地的隨機調查顯示,滴滴平台上抽成低于20%的訂單占比不足一成,特惠訂單的抽成更是高達27%-29%。這直接導致了司機單次收入的大幅度降低,全年總收入下降幅度達到10%。

部分司機因不滿滴滴高抽成的規則,卻又拿平台無可奈何,只得在社交媒體上發帖,期待得到更多關注。

比如湖北的一位滴滴司機在抖音上發視頻表示,自己領了安心包辛辛苦苦跑的30多公裏,第二天就被平台扣除了到手流水。

來源:抖音

還有司機在相關吐槽視頻的評論區提出了“陰陽賬單”,直言滴滴平台“乘客優惠,司機買單”的做法“超級惡心”。

來源:抖音

這裏並非是有意放大一些司機的聲音,而是滴滴對司機群體的克扣,不僅會直接影響司機利益,也將間接影響到了乘客體驗。像是在抽成比例尤其高的特惠快車訂單上,就極容易出現司機賺得少而脾氣差的情況,既影響了乘客體驗,又損害平台口碑。

來源:小紅書

正是因此,滴滴越發不應滿足于眼前難以持續的階段性盈利,而應從保障平台司機利益、優化用戶乘車體驗的層面切實提升平台綜合競爭力。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邁入行穩致遠的新階段。

0 阅读:0

商業科技有我讀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