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潮汕牛肉丸,如何帶動百億産值?|産業帶觀察

36氪 2024-03-18 19:40:26

文|張茜

編輯|阿至

當夜幕降臨,大多數城市都由喧鬧歸于平靜,汕頭的夜生活才剛剛開始。

作爲美食名城,這裏的夜晚少不了吃,從牛肉火鍋到海鮮生腌,不論地上跑的、海裏遊的,都能讓汕頭人做出自己的特色,不僅滿足了本地人的胃,也吸引著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僅在小紅書平台上,汕頭相關的筆記數量就有超208萬篇,其中“汕頭美食”搜索排名前列。

如今,汕頭美食不僅成爲一種在地文化和城市標簽,科技加持下的自動化生産和産業配套也讓汕頭食品走向全國。其中最知名的莫過于牛肉火鍋 —— 一個本地出租車司機對我們脫口而出的必吃榜,從牛打哪來、到人去哪吃,如數家珍。當地爆火的餐廳比如杏花吳記,高峰期甚至要等位四小時。

被廣爲稱道的除了牛肉火鍋,還有牛肉丸。用一句潮汕話來形容,就是“裏面‘工大’”,意爲制作時需要耗費大量手工、人力、時間,“下的功夫很大”。因此也有人戲稱潮汕牛肉丸是“丸類中的愛馬仕”。

汕頭街邊散稱牛肉丸,圖源小紅書探店博主@暴躁皮蛋

這一曾經以手工捶打爲主的品類,過去主要在當地的小作坊銷售,多是“前店後坊”的經營模式。但近年來,隨著自動化設備和冷鏈運輸能力的提升,低溫肉制品市場迅速擴張,依托産業鏈的成熟,潮汕牛肉丸的生産也走向規模化、智能化,並借助近兩年短視頻、直播電商等新渠道崛起的紅利,率先從線上打開全國市場。

目前,這一領域的品牌可以劃分爲兩類:一類是主打速凍火鍋丸類制品的品牌,如海欣、安井、海霸王,成立時間相對較久,在中國速凍食品領域占據先發優勢;另一類多起源于廣東潮汕一帶,以牛肉丸爲拳頭産品打爆款,如潮庭食品、潮迹食品等,其中不乏近幾年才崛起的新銳品牌。

後者之所以被稱爲“丸類中的愛馬仕”,也是因爲含肉量更高、口感更脆彈,吃起來鮮嫩多汁。潮迹創始人黃子衍向我們提到,“潮迹牛肉丸的含肉量在90%以上”。另據《廣東省食品安全地方標准 汕頭牛肉丸》規定,汕頭牛肉丸(牛筋丸)原料中的牛肉總含量也不能少于90%。這就跟澱粉口感較重的傳統火鍋速凍丸類産品拉開了差距。

公開報道顯示,目前潮汕牛肉丸産值已超百億。從地方特色走到全國餐桌,背後是傳統産業的新故事。

走在汕頭的産業園區裏,可以更直觀地感受這一變化。原本低矮的房屋被擴建成現代化的大樓,自動化設備大幅度提高了生産效率,簡化人工操作。一接到訂單,外面的冷鏈車就開始駛向全國各地。一切都在井然有序地、高效地運轉著。

潮迹食品産業園區

一顆牛肉丸的誕生

爲了解潮汕牛肉丸加工産業,我們來到了潮迹位于汕頭市澄海區金鴻公路的産業園區。潮迹是一家創立于2019年的潮汕特色食品品牌,起家于線上,于2020年開始打造供應鏈,目前正在鋪設線下渠道,其主營的爆款産品便是潮汕牛肉丸。

走進潮迹的産業園區,先看到的是一排大型冷鏈車,用于裝載和運輸生産出來的貨品。訂單多的時候,比如618、雙11,冷鏈車的發動聲和人工裝貨的身影充斥整個園區,映襯市場的繁榮。冷鏈車後面是一座四層高的大樓,用于儲存潮迹的原料、訂單配送、産品周轉等。

潮迹工廠園區,一層爲冷鏈運輸車停靠位

潮迹主營産品的生産工廠位于園區的左側。據黃子衍介紹,“整個工廠投産兩千萬,現在平均一天可以生産20-30噸産品”。

一般來說,傳統手工制作的潮汕牛肉丸有十分繁雜、挑剔的工序。比如,先要將合適部位的肉挑選出來,再根據肉纖維的走向切塊,接著要人工用每秒3-4次的速度用大鐵棒快速捶打成肉漿,出膠後還要加入冰水保持低溫,再加入配料,最後進行水煮,等待冷卻。盡管過程耗費了大量人力,仍然難以保證品質的一致,且産能有限。

而自動化的機器,則既可以提高生産效能,又能保證品質的穩定。

在潮迹工廠裏,做牛肉丸的第一步是由工人對原料進行分解。每天,屠宰廠都會送來新鮮的精瘦牛後腿肉,交由工廠的工人處理,以最快的速度去膜剔筋,再改刀分裝,隨後進行低溫預冷,將溫度降到適合冷藏的程度。

這一步目前還比較依賴人工,需要借由人工的經驗和手藝來保證原料質量。接下來,處理好的原料就會進入刨肉機和絞肉機,進行初次加工。

刨肉機和絞肉機

這道工序完成後,就到了最重要的打漿環節(也就是傳統人工制作中的捶打環節),正是這一步決定了牛肉丸是否脆彈。

想要保持口感的正宗,打漿環節其實需要複刻人的“手工制作”。一方面,潮汕打漿機區別于傳統肉制品工廠的點在于,潮汕打漿機不采用刀片,且會把“槳”設計得粗壯厚實來模仿傳統掄打;另一方面,轉速需要保持與人工更相似的低速拍打,而非高速斬拌。

機器的引入是爲了突破人的極限,但爲什麽在打漿環節,“低速掄打”比“刀片高速斬拌”更好?因爲低速掄打是利用“槳”的離心力讓肉漿與桶壁形成碰撞,肉蛋白在“甩打”的半小時中能夠緩慢析出(刀片高速斬拌至多只有十幾分鍾),這是形成脆彈口感最重要的環節。

在整個過程中,打漿桶恒溫保持在零下5度,肉漿保持在0度,因爲低溫可以避免肉漿提前凝膠化,且潮汕打漿工藝生産的漿體膠原質含量更高,無需添加其他膠體輔助凝膠。

大約半小時左右,等到肉漿都凝固在一起,這一步驟就完成了。爲了突出潮汕風味,工人還會在肉漿中加入特色調料。

接下來,肉漿會進入機器定型成丸。整個定型的過程分爲三步:先在40-60℃的溫水中凝膠,再進入提升機高溫煮制成型,最後封閉冷卻。之所以要設置這麽多步驟,是爲了帶走丸子表面的水珠,保持中心的水分,避免過分幹化。

使牛肉丸冷卻到常溫的環節,以便進行包裝

之後,定型冷卻好的丸子會進入自動化包裝的流程。過去,傳統人工包裝時最常見的問題便是克重不一樣,一顆牛肉丸難免多幾克或者少幾克,很容易引發消費者投訴。

但現在在潮迹的工廠,每顆成型的丸子都會由提升機提到承台,再進入組合稱,保證每包産品的克重合格後,再進入給袋式真空機,形成産品的內包裝。而內包裝好的産品要再經過重量選別稱,克重不合格的則會被剔除。

目前,從肉丸定型到內包裝的過程已經高度工業化,接近零人工介入。

稱重承台

但這還不是最後一道生産工序。據黃子衍介紹,包裝好的牛肉丸還需要再進行一層複審抽檢,經金屬探測、X光機檢測、人工複選三層把控,確保每一包丸子裏不會殘留牛肉分解階段余留的鐵質、碎骨、塑料等,保證食品安全。

經過上述流程,新鮮的牛肉就被加工成一包包標准化的産品。但除此之外,還有一個現代食品生産的關鍵環節——速凍。新鮮生産出來的牛肉丸成品進入零下18度的速凍庫,通過快速冷凍最大限度地保留食品的營養成分和口感,壓縮冷凍時長的同時可以容納更大的出貨量。

一套自動化生産流程下來,提高了工廠的訂單反應速度和交付效率。黃子衍提到,“現在一顆丸子從原料到成品,只需要4個小時。”生産靈活性和效率提上去了,即使面對大促期間訂單量高峰,也能夠在短時間內完成生産交付,既保證了食品新鮮,也能夠避免庫存壓貨。

潮迹工廠內的速凍庫,一次性能夠儲存4噸産品

據悉,在工廠中操作這些標准化工序的工人,大多都是汕頭本地人。牛肉丸産業的壯大也爲他們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每天,進入生産或內包車間時,他們穿上工作服,戴上工作帽、口罩,安檢後開始一天的工作,見證著一顆顆、一包包潮汕牛肉丸的誕生。

不養牛的汕頭,如何因牛肉産業聞名全國

相比因養殖優勢而順勢發展牛羊肉産業的內蒙、甯夏等地,汕頭從雲貴川等地運輸原料的模式不免讓人好奇:沒有養殖優勢,爲什麽還把牛肉食品加工發展成支柱性産業?

1)美食文化傳統塑造出的差異性

若從源頭追溯,則要回到十九世紀末。當時汕頭作爲港口城市,迎來了許多客家人,他們在此沿街售賣客家牛肉丸,推動了這一小吃在當地快速傳播。之後,汕頭本地人對牛肉丸的工藝進行了改進,將過去客家人菜刀刀背捶打的方式改成了鐵棒捶打,提高了肉漿的質量,讓潮汕牛肉丸從品質上具備了一定的差異性。汕頭本地人告訴我們,“潮汕牛肉丸最大的特點就是脆彈”。

而後續,潮汕牛肉火鍋又作爲經典美食從潮汕走向全國,推動了作爲涮品的牛肉丸的傳播,在全國範圍內積累了更廣泛的知名度。

汕頭牛肉丸,圖源IC photo

對于城市來講,一張差異化的美食名片能快速推動産業的發展。比如據艾瑞咨詢的數據,廣西柳州螺蛳粉在2022年就帶動全産業鏈銷售收入600.7億元,且預計之後還會持續上升。這種差異性能讓品類迅速出圈,推動消費,再反推産業鏈向前發展。

2)跨省養牛,當地屠宰

雖然潮汕地區牛肉消耗量巨大,但因爲地處平原,人多地少,天然沒有養殖優勢。在現實的制約下,潮汕人找到的方法是“跨省養牛”:從雲貴川等地運輸山地黃牛,再在當地(短期)飼養後,依據嚴格的選牛標准進行屠宰。有數據顯示,2023年,僅貴州就有超過三萬頭黃牛被運送至廣東地區。

而等到飼養結束要屠宰時,潮汕人也有一套嚴格的標准。比如,牛的性別、年齡、是否交配過、肉質狀態等都是影響因素,這些綜合決定了一頭牛能否出現在潮汕人的飯桌上。有些年輕的嫩牛因爲肉質不過關,在屠宰時甚至會被直接淘汰。

爲了保證肉質新鮮,有些火鍋店、檔口會選在臨近屠宰場的位置,讓牛肉從屠宰場到餐桌的時間能在“黃金六小時”內。

汕頭杏花吳記火鍋,圖源小紅書網友@青鳥

如今,當地已經形成了一條完整成熟的産業鏈。養殖、運輸、屠宰、銷售,每個環節都能在本地實現,補充了先天原材料不足的缺口。

3)地方的強力推動與把關

地區産業的發展離不開政策扶持和行業標准的完善。早在2016年,汕頭當地10多家企業就聯合發起成立了“汕頭牛肉丸産業同業公會”,主要是爲了規範當地牛肉丸的制作技藝和標准,促進規範生産。

此外,汕頭市政府還有明確規定,帶有“汕頭牛肉丸”銷售商標的産品,牛肉含量都必須達到90%以上。同時,汕頭市政府還給予牛肉丸相關企業扶持,比如推動牛肉丸及預制菜産業金融幫扶等,緩解當地企業發展的資金壓力。

這些利好的政策、規範都推動了當地牛肉丸産業走向成熟,讓這張差異化的城市名片能夠實現更長遠的發展。

4)品牌全自動化生産線的引進

過去,阻礙潮汕牛肉丸工業化發展的原因就是産能。

據南都灣財社報道,如果是純手工制作牛肉丸,平均每人每天可以做幾十斤。後來隨著機器的引入,産能才逐漸提升。黃子衍告訴我們,“10多年前的時候,汕頭老牌機器的産能只有3、4噸,現在引入全自動化的流水線後,(牛肉丸單日)産能可以達到10-20噸。”

潮迹工廠機器,真空包裝機

事實上,不管是老品牌還是新興品牌,近幾年都在夯實供應鏈。比如開遍全國的連鎖品牌八合裏海記牛肉店,不僅在門店附近建立了一整套供應鏈,包括屠宰場、加工車間、冷鏈配送車等,據報道其2019年還籌建了牛肉丸工廠;而成立于2005年的潮庭食品,現在已經引入了高速定型機、溫度數控水煮線、空氣冷卻機等智能化設備。

正是這些智能化設備的引進,提高了潮汕地區牛肉丸的産能。

5)抓住流量紅利,打開線上渠道

對于實體消費品來說,渠道能力幾乎決定了一家創業公司的生死。相比于有限貨架的線下渠道,以電商爲代表的線上平台則是無限貨架的邏輯,留給品牌的問題是: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讓自己的産品被消費者看到?

借助圖文社區、短視頻、直播爲代表的內容營銷和新電商,讓多地産業都實現了“二次發展”。抓住流量上升期的平台紅利,通過達人合作帶貨打開産品銷量,同時不斷輸出好的內容作品和場景展示強化品牌認知。

以抖音上擁有128w+粉絲的“打丸哥”爲例,就是借助抖音拓寬了銷路。最初,“打丸哥”先是發布了許多關于牛肉丸制作、吃法等短視頻,後因爲一條感謝粉絲的內容爆火,正式打響了個人知名度,直接推動了産品銷售。隨著個人IP爆火,爲了更高效地承接訂單,他在2023年投産了新工廠,目前一天的産能在15萬斤牛肉丸左右。

“打丸哥”賬號,圖源抖音

事實上,在産業扶持和助農推廣的背景下,借助各平台的政策和流量激勵,不少品牌方、個體創業者都是通過短視頻、直播電商等渠道完成了0-1的積累。而潮汕美食文化的推廣,也離不開以抖音、小紅書爲代表的內容傳播的助力。

走向未來的機遇與挑戰

汕頭食品産業蓬勃發展,一顆牛肉丸爲許多企業帶來了新機遇。據凍品頭條數據,疫情三年間潮汕地區牛肉丸企業數量增長預估超10%,不少企業市場規模年增長超30%。

如今,汕頭牛肉丸企業繼續加快從區域走向全國的步伐。據黃子衍介紹,潮迹2024年的戰略之一就是拓展包括華北、華東地區在內的多省份線下渠道,進駐KA商超、會員店、折扣店等,並根據不同的渠道匹配不同的産品、策略等。比如要入駐盒馬,就根據盒馬的用戶需求,推出更適合該渠道用戶的克重包裝,或者調整口感、風味。

想實現這些個性化的需求,工廠的優勢就發揮出來了,在時間、産能、産品形態上都能根據渠道做出對應的變化。

可以看出,汕頭牛肉丸企業從區域走向全國,背後有龐大的産業鏈作爲支撐,更多的挑戰則在消費側,即怎樣拓展食用場景,提高消費頻次?

作爲地方特色美食,過往牛肉丸更多局限在火鍋、煲湯等場景中。但只有拓寬更多消費場景,才能有成爲大衆品類的潛力,繼而走向全國。比如,潮迹目前也已研發出多種即食産品,匹配不同時段和場景的食用需求。

汕頭牛肉丸,圖源IC photo

除了國內市場外,部分汕頭牛肉丸企業也在布局海外市場。據汕頭牛肉丸産業同業公會報道,早在2023年7月,公會就和潮庭食品創始人陳志斌一同去往泰國,與海外采購商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開辟東南亞市場。

不止汕頭牛肉丸這樣的特色美食,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裏,中國的餐飲、茶飲、咖啡等品牌紛紛布局海外市場。從産品屬性來看,茶飲、咖啡是更大衆化的品類,不需要重新培養消費心智。

而區域特色食品雖然對于海外市場相對陌生,卻也能夠憑借新奇的口味或者更便利的設計打開市場。即便是螺獅粉這樣具備兩極化口味偏好的地區特色食品,也因爲方便食用等因素在海外取得了較好的成績。數據顯示,2023年柳州螺蛳粉全年出口3167.1噸,同比增加了19.4%。

要走向海外的潮汕牛肉丸,和要拓展全國市場的牛肉丸所面臨的挑戰似乎是相似的。到底能否維持曾經的“成功”,還有待時間的驗證。

圖源36氪

2024年,36氪將深入中國一線産業帶,以實地走訪、獨家對話、行業觀察研究等方式,記錄中國産業帶變遷,深度鏈接中國工廠、品牌、平台、服務商和地方政府。

歡迎加入36氪産業帶系列專題報道,感興趣請與我們聯系,vx:41402322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