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德國總理訪華看中國制造業加速升級

獨角獸時間 2024-04-19 14:21:52

前言

近日朔爾茨自就任德國總理以來第二次訪華,也是今年首位訪華的西方大國領導人。值得關注的是,此次隨同訪華的,除了環境、農業、交通3名內閣部長外,還有由西門子、寶馬、奔馳等重量級企業的相關負責人組成的經濟代表團。

此前,中國德國商會發布的《2023/24年度商業信心調查報告》顯示,91%的受訪德國企業表示將繼續紮根中國市場,沒有離開中國的計劃;超過半數的受訪德企計劃未來兩年內增加對華投資。

2023年德國對華投資的“成績單”也格外亮眼——德國對華直接投資總額達到119億歐元,比上一年增長4.3%,繼此前兩年的高值後,再創曆史新高。

2023年,德國經濟由于各種原因出現衰退,對外直接投資總額大幅下降,從2022年的約1700億歐元降至2023年的1160億歐元。在這樣的情況下,德國對華投資卻從115億歐元升至119億歐元。這也使得2023年德國對華投資占德國海外投資總額的比重達到10.3%,創下2014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去年,大衆、奔馳、寶馬、巴斯夫、西門子等大型德國企業紛紛頂住壓力,爭相繼續增加在華投資。其中包括,西門子公司宣布將投資1.4億歐元用于擴建中國成都的工廠,大型化工企業巴斯夫公司計劃到2030年在華投資高達100億歐元等等。

可以說,在中德經貿合作中,大企業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它們深耕中國市場多年,致力于挖掘合作潛力和動力。此次企業界隨訪,不僅有利于維持中德經貿關系的穩定性,也展現出朔爾茨和德國企業界希望抓住中國擴大開放的機遇,與中國長期保持合作的意願。

德國總理朔爾茨

(圖源中國日報網)

01

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高端化躍進

中國制造業經曆了從起步階段到快速崛起再到轉型升級的演變過程,始于改革開放,快速發展于全球化浪潮。在國家政策引領下,中國制造業積極融入全球産業鏈,不斷提升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從薄弱到強大,從模仿到創新,從數量到質量,最終走向智能化、數字化和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

回顧中國制造業的發展曆程,大致可以分爲五個階段:

初步發展(1950年代-1970年代):建國初期基于計劃經濟體制和趕超發展戰略優先發展重工業。

快速發展(1980年代-1990年代):改革開放助力中國制造騰飛,大量外資企業入駐,“世界工廠”規模初具。

迅速崛起(2000年代):加入WTO後中國制造代工産能釋放,整體朝規模化、多元化發展。

高質量發展(2010年代):加速邁向信息化、智能化和綠色化發展,大力推動工業4.0、中國制造2025等戰略,龍頭企業向全球市場擴張。

未來展望(2024年):“互聯網+”時代來臨,“智造”和品牌成爲關鍵詞。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我國制造業經濟由高速到中高速增長的轉折點已經到來。爲進一步增強制造業實力,國務院推出了《中國制造2025》戰略。多年來,各地區、各部門積極落實,推動我國制造業取得了顯著成效,技術創新能力增強,産業結構優化,國際化水平提升。2023年,我國制造業營業收入達115.3萬億元,同比增長1.3%,利潤總額達到5.7萬億元,盡管利潤總額同比下降2%,但制造業整體仍保持穩定增長態勢,爲未來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2023年中國制造業附加值平均每年增長6.4%,2022年增速達到峰值18.3%。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金壯龍表示,我國是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約30%,連續14年位居全球首位。在政策、研發、技術等因素的驅動下,我國制造業增加值也在穩步提升,不斷降本增效,轉型升級,産業結構持續得到優化。

傳統優勢産業搶抓5G、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等新技術。截至2023年年底,我國已培育421家國家級示範工廠、萬余家省級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在國家層面創建綠色工廠5095家,産業升級的重點聚焦在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緊抓全球市場擴容機遇實現出海。重點可關注美妝、家裝、半導體、機械設備這四大傳統行業的表現。

02

智能制造帶動産業更新,政策催化設備更新

我國深入實施智能制造工程,智能制造已取得顯著成效,協同制造已具雛形。

應用規模和水平全球領先:重點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和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顯著提高,一批智能示範工廠加快建成,石化、鋼鐵、建材等行業已擁有一批制造能力和智能化水平獨步全球的領先企業。

制造業産業模式和企業形態加速變革:培育出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網絡協同制造等一批新業態新模式,以及智能在線檢測、人機協同作業等一批典型場景。

保障體系初步構建:國家、細分行業智能制造標准體系不斷完善,區域協同、行業聯動、企業主導的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新質生産力:大力推進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充分發揮創新主導作用,以科技創新推動産業創新,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提高全要素生産率,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促進社會生産力實現新的躍升。

設備更新:推動各類生産設備、服務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以舊換新。穩定和擴大傳統消費,鼓勵和推動消費品以舊換新,提振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電子産品等大宗消費。推動養老、育幼、家政等服務擴容提質,支持社會力量提供社區服務。

2023年,全國工業領域設備投資規模達4.4萬億元,占全社會設備投資的70%以上。如何更好地推動工業領域的大規模設備更新?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以下簡稱“工信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了《推動工業領域設備更新實施方案》,提出將聚焦石化化工、鋼鐵、有色、建材、機械、汽車等重點行業,開展先進設備更新、數字化轉型、綠色裝備推廣、本質安全水平提升四大行動。

目前,我國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熱度在持續攀升。《行動方案》提出,到2027年,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分別超過90%、75%。

03

強化自主創新,避開封鎖

我國逐步轉變以自主創新制造爲主的創新能力。

一是要在關鍵領域緊跟世界步伐,積極吸收先進經驗技術。預計將會在5G、人工智能、半導體等關鍵領域與友華國家的學術機構及相關企業保持高度合作,推進技術層面的共同進步。

二是鼓勵國內建立健全的創新生態體系。以加快在各地引進新興産業園區爲基礎,與優秀高校、智庫達成合作,形成産學研集群模式,加速成果轉化及專利保護。

三是在特定關鍵領域對有潛力的優秀企業加大投資力度。例如,在人工智能芯片領域,對有成熟産品或是有潛在技術能力的企業,進行專項補貼。

通過在新興領域的專項技術突破,貫徹我國新型工業化戰略,助力我國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

第一時間獲取更多財經資訊與報告,敬請關注微信公衆號——“獨角獸時間”(ID:Unicorn-Zone):關注數字産業、行業價值、最新IPO信息,提供有價值的項目投資分析及專業資訊與報告,呈現出不同視角的專業分析。

1 阅读:129

獨角獸時間

簡介:總有一些人,先看到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