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戰爭的解放軍王牌支援迫擊炮:步兵保護神67式82毫米迫擊炮

薩沙講史堂 2024-05-17 20:15:52

作者:薩沙

本文章爲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中越戰爭的解放軍王牌支援迫擊炮:步兵保護神67式82毫米迫擊炮

今天的主角是解放軍67式82毫米迫擊炮。它是中越戰爭的制式82毫米迫擊炮,打滿了全場,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對于解放軍一線步兵來說,在叢林山地作戰中難以得到炮火支援,67式就是他們的保護神,有著極大的意義。聽薩沙說一說吧。

在50年代,解放軍仿造蘇聯M1937型82毫米迫擊炮,推出了53式迫擊炮。

隨後的20年,53式迫擊炮是解放軍制式火炮。

M1937型迫擊炮是二戰蘇軍制式火炮,是經受過殘酷大規模戰爭考驗的成熟武器,性能自然優秀。

對于解放軍來說,每個步兵營下轄一個炮兵連。每個炮兵連下轄3個排,其中2個排各裝備3門53式82毫米迫擊炮,另一個排則裝備無坐力炮。

換句話說,每個步兵營可以得到6門53式迫擊炮的支援,平均每個連可以得到2門支援。

在1959年西藏平叛戰爭和1962年中印邊界戰爭中,53式迫擊炮表現很不錯,尤其適合高原山地作戰,重創了外強中幹的印軍。

除了解放軍自己裝備以外,53式迫擊炮也大量出口或者無償援助友好國家。

如北越就得到了大量53式迫擊炮,成爲一線步兵的主要火力輸出。

在著名的溪山戰役中,北越主力第304步兵師裝備82毫米迫擊炮54門,平均每營4門,團一級還另外配屬6門。

溪山戰役中的美軍,對北越的82毫米迫擊炮深感頭疼。

美軍掌握制空權,炮兵火力又占優,可以有效對付目標較大的北越130毫米加農炮、152毫米加農炮、122毫米火箭炮。

在美軍戰機和炮火反擊下,北越大型火炮的生存能力堪憂,難以長時間炮擊。

溪山戰役期間,美軍出動了F-4、F-105、B-52、A-1、A-7等各型戰機2萬多架次,對溪山周圍的越軍投放了超過8萬噸的彈藥。加上美軍地面部隊發射的彈藥,在溪山戰役70天左右的時間裏,美軍投放的彈藥量達到了10萬噸,比美軍二戰期間投放到日本的兩顆原子彈的爆炸當量都要高。

顯然,北越的大型火炮作戰非常困難。

相反,美軍完全無法對付82毫米迫擊炮。這種火炮只有幾十公斤,可以拆卸成三部分由步兵或馬匹攜帶。只要步兵能夠去的地方,82毫米迫擊炮都可以去,更可以快速轉移陣地,讓美軍炮火和戰機無法鎖定。

在溪山戰役持續的6個月內,美軍每時每刻都遭到82毫米迫擊炮的轟擊。這種82毫米迫擊炮彈看起來不大,最大人員殺傷半徑高達25米。即便士兵能夠及時臥倒隱蔽,迫擊炮彈的殺傷半徑也有15米。

此次戰役中,美軍有990 人死亡,約有4500人受傷,傷亡總數高達5000多人。

北越傷亡更大,僅僅戰死的就有2000多人。

而美軍傷亡的5000多人中,大部分就是北越迫擊炮的戰果。

諷刺的是,吃了北越迫擊炮大虧的軍隊,可不止美軍。

在1979年的中越戰爭裏,作爲防禦一方的越南人民軍,大量使用我國援助的82毫米迫擊炮轟擊進攻的解放軍,造成我軍嚴重傷亡。

著名的小說《高山下的花環》中,記錄了越軍以少量兵力操縱迫擊炮,居高臨下對我軍反複轟擊的戰況:戰鬥愈來愈殘酷了。當我們每人分到的兩根甘蔗剛剛嚼完,主峰上的敵人居高臨下,又一次向我們實施炮擊。這次炮擊比前幾次更瘋狂,更凶狠,炮擊持續了長達半小時之久。無名高地上,我們作爲依托和立足點的塹壕,前後左右,到處彈坑累累。撲面的硝煙使我們睜不開眼,濃重的梯恩梯味兒嗆得我們喘不出氣。炮擊剛停,主峰山半腰的兩個敵堡,用平射的高射機槍、輕重機槍,向我們這無名高地掃射……顯然,敵人是要從南面反撲了!“三排,壓制敵火力!”梁三喜大聲喊道。我們剛從塹壕裏探出頭,便見一群敵人已爬上塹壕前的陡崖,離我們只有十幾米了!“打!”梁三喜邊喊邊端起輕機槍,對著敵群猛掃!全速奮起向偷襲過來的敵群開火,瞬間,陣地前的敵人便被我們打得如同王八偷西瓜,滾的滾,爬的爬……這群敵人是從主峰上下來的。他們趁炮擊時我們無法觀察,便越過主峰和無名高地間的凹部,偷襲到我們的陣地前沿。真險啊,如果我們稍遲幾秒鍾發現他們,他們就撲進我們的塹壕裏來了!當敵人的反撲又被我們打退後,敵我雙方又平靜下來。

“堅持,你們想辦法堅持!要堅持到明天頭午,我們才能上去!”少停,營長減道,“團首長指示,如果攻下主峰有困難,你們就堅守在無名高地上,等我們上去再說!”“不行,我們不能在這無名高地上堅持!要死,也只有到主峰上去死!”“怎麽?你是梁三喜還是靳開來,牢騷不輕呀!”“報告營長,靳開來已經犧牲,我是梁三喜!”梁三喜臉色鐵青,“主峰上有敵人的迫擊炮陣地,一個勁地朝我們頭上打炮。如果在這無名高地上堅持到明天頭午,九連必將全連覆沒!”

梁三喜對圍攏過來的黨員、非黨員說:“我們不能再被動挨炮了,要主動出擊!我提議組成黨員突擊隊,去拿下面前的主峰,去占領敵炮陣地!”

戰士“北京”接上說:“連長的話極有道理。看來主峰上敵兵力並不多,他們主要是靠炮來殺傷我們。只有我們站在敵炮陣地上,我們九連才能有點安全感。”

扯遠了。

雖然53式迫擊炮的總體性能不錯,也是經過千錘百煉的武器,卻是二戰爆發前設計的火炮。服役30年後,53式不可避免的過時了。

以中印戰爭爲例,53式迫擊炮表現出了一些缺點,官兵們有所不滿。

其一是53式比較沉重,全炮重達50多公斤,拆卸爲3塊以後,每塊也有接近20公斤。在高原行軍中,士兵負重能力下降到正常的百分之五十。

換句話說,迫擊炮零件的20公斤重量,就等于40公斤,讓炮兵們不堪重負;

其二是53式的圓形底座設計有缺陷,不利于加工制造,也不利于快速炮擊和保證炮擊精度,是一種比較落後的設計;

其三是53式沒有拉發機構,只能采用炮口裝彈的迫擊發射。這種發射方法不能平射敵人工事,也難以發射一些特種炮彈(發射時士兵最好離開火炮),不符合世界潮流。

作爲一線步兵的火力支柱,解放軍對于82毫米迫擊炮非常重視。

早在60年代,解放軍就決定改進53式迫擊炮。

經過長期的研究,新一代迫擊炮在1968年定型,1971年開始量産,這就是67式82毫米迫擊炮。

67式針對53式進行了改進,可不是憑空設計了一門新炮。

67式的改進如下:

第一,大大減輕了重量。

67式的全重只有35公斤,比53式輕了10多公斤。

67式拆卸以後,最重的炮身部分也只有13公斤,比53式輕了5公斤多。

大家不要小瞧這5公斤,在前線長距離行軍中,輕1公斤也是大大減輕了炮兵的負擔,可以有效提高了持續作戰能力。

一線官兵最歡迎的,就是67式的重量減輕。

第二,改進了底座。

67式沒有采用53式古怪的圓形底座,而是采用了三角形底座。

理論上來說,這種設計可以提高67式炮擊的穩定性和精度,提高快速反應能力。

第三,增加了拉發機構。

67式的炮尾裝有拉發機構,便于平射及發射特種彈,符合世界潮流。

除此以外,67式也有幾項其他的改進,比如炮口改爲內錐形便于裝填炮彈、緩沖裝置改爲單管結構等等。

67式可以使用重達6到8公斤的長炮彈,射程減少到1000米內,主要用來大量殺傷敵人步兵或者破障。

這種炮彈的爆炸半徑增加到30米以上,可以看作是一種工兵武器。

67式的總體性能同53式差不多,射程、威力、射速都沒什麽變化,精度上則有一定的提高。

可以這麽說,67式可以看作1門減輕了重量、提高了精度的53式,更適合運輸能力不足的解放軍。

67式誕生以後,在70年代開始大量生産。

此時53式迫擊炮服役普遍超過15年,依舊頗爲老舊!

迫擊炮有著一定的特殊性,就是平時的開炮訓練較多,不然無法訓練出優秀的炮手。

即便這些迫擊炮沒有參戰,這10多年來也發射了大量的炮彈,需要退役了。

從70年代後期開始,67式逐步取代了老舊的53式82毫米迫擊炮,成爲解放軍制式火炮。

而67式主要的舞台,就是中越戰爭!

67式打滿了中越戰爭全場,幾乎每一場戰鬥都有它的身影!

表面上,中越戰爭是大口徑火炮的盛會,甚至可以說是一場炮兵的戰爭。

在雙方激烈的炮戰中,連100毫米迫擊炮都屬于不入流的炮,根本更別說82毫米了。

然而,解放軍步兵對67式82毫米迫擊炮非常信任,也非常看重。爲啥?它是步兵最需要的直接火力掩護。

在步兵需要火力支援時,67式是最短時間內能夠開炮的支援火炮。

我們看看這幾個戰例。

解放軍收複老山之後,越軍一直醞釀著大規模反攻。

1984年,越軍制定了“MB-84”戰役計劃,准備調動4萬大軍進行全面反攻,一舉奪回老山等地。

我軍早已得到情報,做好了准備工作。

7月12日淩晨,越軍派遣特工深入我軍陣地,開始秘密開辟進攻道路,爲全面攻勢做准備。

淩晨3點開始,越軍炮兵開始向我軍多個高地開始炮擊。

5點,越軍以營爲單位,步兵開始全面進攻,陣地上的解放軍步兵奮力防禦,雙方陷入拉鋸戰。

此戰中,敵我雙方都大量使用炮兵作爲主要攻擊力,試圖大量殺傷對方有生力量,迫使其撤退。

解放軍步兵122團防禦八裏河東山,使用部分步兵建立陣地,負責遲滯敵人,營屬67式82毫米迫擊炮和團屬100毫米迫擊炮嚴陣以待。

當天,越軍先鋒1個營在炮兵掩護下,突襲122團前線多個高地。

在短短一天內,越軍進行了高達15次沖擊。

解放軍前線步兵使用輕武器阻擋越軍靠近陣地,但殺傷越軍的主要火力仍然是炮兵。

團屬長身管火炮群和160毫米重迫擊炮,負責炮擊遠距離敵人。而營的67式82毫米迫擊炮和100毫米迫擊炮,負責壓制前沿陣地100到150米距離越軍沖鋒步兵。

在67式82毫米迫擊炮的猛烈炮擊下,在我軍陣地前形成了一個穩定的彈幕,任何士兵進入彈幕都難逃傷亡。越軍第一波進攻很快被擊潰,丟下了30多具屍體。

隨後越軍沖鋒多次,都被迫擊炮彈硬生生的砸跑。

見這麽打不行,越軍先在高地上架起高射機槍,以強大火力直射解放軍陣地,再調動1個加強連沖擊我軍30號高地。

越軍高射機槍火力強大,射程遠,陣地上的解放軍一時沒有反制武器,被敵人火力完全壓制。

越軍加強連趁機攻入30號高地,兩軍戰士相距不過百米,情況危急。

這種情況下,防守的解放軍步兵連,立即要求營進行炮火支援。

部分越軍已經沖入陣地,使用威力大、精度卻不太高的大口徑長身管火炮轟擊,很容易誤傷自己人。

于是,營立即使用67式82毫米迫擊炮和100毫米迫擊炮發射了大量炮彈,極爲准確落在進攻越軍隊列中。越軍傷亡慘重,只能停止前進,這些炮擊卻不會傷及近在咫尺的我軍官兵。

隨後,迫擊炮進行精確炮擊,將越軍陣地上的高射機槍徹底摧毀。

越軍這次攻勢,再次被擊退。

到了下午15時,筋疲力盡的越軍進行了最後一次大規模進攻。越軍使用1個連,撲向我軍陣地結合部,試圖尋找空擋攻入。在之前多次攻擊中,越軍使用了大量火炮甚至反坦克導彈,解放軍陣地有不小的損壞,電話線幾乎都被炸斷。

前線解放軍難以呼叫後方大口徑火炮支援,越軍認爲這是個好機會,才孤注一擲進攻。

沒想到,解放軍步兵營的67式82毫米迫擊炮和100毫米迫擊炮,根本不需要什麽引導。他們直接通過目視敵人位置,就可以開炮,炮擊還非常精確。

解放軍守軍18連3排在我軍密集炮火掩護下,僅僅花費15分鍾就再次擊退越軍。

至此,越軍當天沖鋒15次,丟下了250多具屍體,受傷至少二百多人。

而我軍則由于炮兵,尤其是67式82毫米迫擊炮進行很好的火力支援,防禦的2營僅有5人犧牲,26人受傷。

在防禦作戰中,67式可以提供一線步兵最需要的炮火支援,可以覆蓋到陣地前100米距離,這是其他火炮做不到的。

要知道,優秀的解放軍戰士可以將手榴彈投擲到60米距離。67式可以炮火掩護到100米外,等于是一炮定乾坤,靠它防禦就足夠了。

這是防禦作戰,進攻又是如何?

在進攻中,67式82毫米迫擊炮的作用更大。

戰爭中有個著名的民兵女炮手,叫做段國蘭。她是一名橡膠廠女工,也是縣民兵67式82迫擊炮班的副班長,時年21歲。

在炮兵班中,班長負責指揮,副班長負責瞄准,都非常重要。

照常理來說,這兩個職務都會由反應較快的男兵擔任,女兵主要作爲彈藥手。

段國蘭訓練時成績優秀,經常能夠達到3發2中的水平,被委任爲副班長。

中越戰爭爆發以後,考慮到戰鬥的殘酷性,越軍又有虐待女性戰俘的傳統,解放軍不允許女民兵進入越南作戰。

段國蘭非常不滿,再三要求參戰,甚至寫了請戰血書。

上級架不住她們的請求,最終允許該縣8個女民兵進入越南作戰。

1979年2月17日戰鬥打響,該縣民兵負責攻打越南境內的板南貢公安屯。公安屯不是越軍正規軍,類似于我們的武裝或者民兵部隊。

他們的骨幹人員主要是退伍老兵,戰鬥經驗豐富,但年齡偏大,戰鬥力不如正規軍。

公安屯的兵員素質不高,武器裝備可是相當牛逼。

中國曾援助給北越大量武器,導致該國武器泛濫,很多武警和民兵的裝備不亞于正規軍。

以公安屯爲例,一個連級的公安屯除了裝備各種自動步槍和半自動步槍以外,還有6挺機槍,2個40火箭筒甚至還有2門82毫米迫擊炮,一些部隊還裝備60毫米迫擊炮、82無坐力炮、高射機槍等武器。

公安屯是防禦一方,肯定會依靠堅固的野戰工事死守,想要對付他們也不是那麽容易的。

雙方經過激戰,板南貢公安屯的主陣地被中國民兵攻占。

民兵們繼續推進的時候,卻遭遇附近高地上越軍輕重機槍的猛烈掃射。

原來被擊退的公安屯的越軍,倉皇逃入二線陣地,利用這裏設置好的輕重機槍開始猛烈封鎖公路。

中國民兵不是正規軍,戰鬥力是有限的。如果采用正面硬拼的方式,傷亡可能很大,還未必能夠占領高地。

這種情況下,輪到段國蘭的67式82毫米迫擊炮發揮威力了。

他們是一個迫擊炮連,共有9門67式。

在上級命令下,9門67式猛烈開炮,大量炮彈准確飛入越軍高地。沒多久,越軍幾挺機槍全部被打掉了。

即便是公安屯這種非正規軍,也是非常頑強的。明明機槍都被打掉了,他們竟然堅守不退。

就在中國民兵准備攻入高地時,突然越軍又拿出1門60毫米迫擊炮,開始不斷的炮擊。

資料上這麽寫:上級又命令炮連迅速打掉敵人這門小炮。可是,敵人十分狡猾,憑借著早已構築好的人字形工事,左閃右躲。我炮火向左邊打,它就溜到右邊,我炮火向右邊打,它又溜向左邊,段國蘭和戰友無比憤怒,決心一定要把它消滅。在連觀察所的幫助下,段國蘭和戰友們把敵人的人字形工事分成左、中、右3段,9門炮分成3組,各負責一段,隨著指揮員一聲令下,一齊開火,敵人連人帶炮一齊飛上了天。

戰爭是殘酷的,同日常訓練不同。

段國蘭在訓練中開過不少炮,卻從沒以這麽高的速度開過炮。

本來82毫米迫擊炮的炮聲不算很大,同長身管火炮相比差遠了,發射時炮兵仍然需要捂住耳朵。

然而這麽高的速度炮擊,還要盡快消滅敵人,炮兵們就顧不上捂耳朵,導致聽力受到嚴重的影響。

在轟擊高地敵人機槍工事的時候,段國蘭就感到雙耳嗡嗡叫,疼得厲害。在你死我活的戰鬥中,她根本顧不上耳朵。

傍邊的縣武裝部長則突然發現,段國蘭耳朵流出了血,急忙大聲喊她。

此時的段國蘭已經聽不見了,武裝部長急得跑到她身邊,對著她的耳朵大聲喊叫。

段國蘭明白有可能終生失去聽力,變成聾子。但戰鬥非常緊急,她根本顧不上考慮這些。

段國蘭仍然堅持炮擊,終于摧毀了敵人的那門60毫米迫擊炮。

她剛想檢查一下耳朵的出血情況,誰知道中國民兵才沖上高地,就有一股越軍增援而來。

這股越軍則是正規軍,裝備精良,有4挺輕重機槍、2門60毫米迫擊炮、2門82毫米迫擊炮和1具40火箭筒。

越軍以強悍的火力,將中國民兵攔在半山腰,根本無法前進。

此時,只能再次依靠段國蘭他們的82毫米迫擊炮了。

段國蘭的炮擊最爲精確,上級決定讓她先獨自炮擊,作爲基准跑,其他火炮隨後跟上。

此時段國蘭基本聽不到聲音,完全依靠班長打手勢和寫字和她溝通。

失聰的她沒有慌亂,穩定的連續開炮,准確命中敵人。其余8門炮跟著開炮,前後發射了數百發炮彈,將這股越軍徹底殲滅,高地被我軍順利占領。

此戰中,段國蘭所在的炮兵班一天發射260多發炮彈。對于民兵來說,這相當了不起,也是攻堅勝利的關鍵。

出于保護民兵的考慮,國家隨後不允許民兵作戰部隊深入越南境內作戰,讓他們返回了國內。

段國蘭沒有機會再次在實戰中開炮,不過仍然苦練炮擊技術。

她可以簡易射擊,就是不用瞄准鏡,也不用炮座和炮架,只用一根炮管炮擊。

在一次表演時,段國蘭連續朝著300米外的靶子發射了3發炮彈,全部擊中目標。

戰爭對段國蘭還是造成了影響,她的聽力始終無法恢複到正常水平,從此殘疾了。

雖然67式打滿了中越戰爭全場,一線官兵逐步發現了問題。

67式改進了53式的圓形底座,采用了三角形底座,借此提高炮擊精度和持續炮擊能力。

每次炮擊之前,炮兵首先要挖坑將底座埋入土中,以增強穩定性。

沒想到,67式只要高速炮擊一段時間,底座就會因爲強大後坐力嚴重下沉,土壤根本承受不住,大大影響炮擊精度。

萬般無奈下,炮兵只能采用土法對付,將彈藥箱的木板墊入土坑和火炮底座之間。

另外,炮管比53式輕了5公斤是有代價的。

67式只要進行快速炮擊,炮管很快就會出現過熱現象。

尤其可怕的是,此時炮管還會出現膨脹。經過炮兵測量,此時的炮管能夠從82毫米膨脹到83毫米以上,嚴重影響精度,更有極大的安全隱患。

對于迫擊炮來說,這種缺陷是不可以存在的。

在1987年中越戰爭後期,解放軍再次改進了67式,推出了87式82毫米迫擊炮。

而67式也就陸續從現役淘汰,解甲歸田了!

聲明:

本文參考

圖片來自網絡的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

1 阅读: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