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中南題匾大字書法,一股浩然正氣!

藝術無解無界 2024-03-19 16:33:09

匾額書法,說俗點叫“題匾”。“匾”,也作“扁”,《說文解字》說:“匾,署也。”會意,從“戶”,從“冊”,本義是在門戶上題字。“額”,一個義項指的是店鋪或廳堂正面或頂部挂的有字的板。有種說法是橫爲匾,豎爲額。匾額,題字的長方形牌子。又稱扁額、扁牍、牌額,簡稱爲扁、匾或額。匾額書法是挂在高處讓人看的字,爲要醒目,非大字莫屬。

盧中南題“徽字號”

既然題寫大字,不能不牽涉與之相關的諸如榜書、署書、擘窠大字、大書等書法稱謂。榜書,古曰“署書”,又稱“擘窠大字”。“署”的一個基本字義是簽名,題字。如署額,題字于碑額。署榜,開列姓名,張榜示人。“榜”作名詞時有“匾額”之意,如“榜題”(匾額題字)、“榜字”(寫在匾額上的大字),作動詞時有“題匾”之意。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載:“檢者,書署也,凡一切封檢題字,皆曰署,題榜曰署。”因此,署書亦稱“榜書”,指古代題寫匾額用的字體,後指書寫于匾額上的大字,也稱“榜署”。

隨著曆史的發展,泛化爲像匾額一樣的字,稱爲“擘窠大書”。清朱履貞《書學捷要》稱:“書有擘窠書者,大書也。特未詳擘窠之義,意者,擘,巨擘也;窠,穴也,即大指中之窠穴也,把握大筆在大指中之窠,即虎口中也。小字、中字用撥镫,大筆大書用擘窠。”擘窠,最初是篆刻印章用語,指寫字、篆刻時爲求字體大小勻整,以橫直界線分格。擘,劃分;窠,框格。“擘窠”也是大字的別稱,後用以泛指大字。由此看來,東漢至今兩千多年來,“擘窠”一開始叫“署書”“榜署”,唐代顔真卿稱爲“擘窠大書”,宋至明代稱爲“擘窠大字”,又簡稱其爲“大書”,清王澍、包世臣在書論中以“榜書”闡述書法,成爲比較流行的稱謂。從最初寫在宮阙門額上的大字,到後來泛指招牌一類的大型字,經曆了一個曆史過程。習慣上把字徑大于半尺的字叫做榜書。中國書協舉辦的大字書法展評委會也是把字徑15cm以上作爲衡量大字的標准。

盧中南2019年爲廣西中醫藥大學題寫

匾額被稱爲“古建築的靈魂”“建築的眼睛”。曆史上曾出現“無處不匾”“無門不匾”的盛況。明費瀛《大書長語·堂匾》說:“堂不設匾,猶人無面目然,故題署匾榜曰‘顔其堂’雲。”匾額書法是大字書法最爲常見的表現形式,其內涵豐富,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和藝術特色,展示了各個時代的文化、風尚、政治、地理、曆史、文字和書法藝術的變遷,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筆財富。

匾額依附建築和文字而産生和發展,有一種說法認爲:用以表達經義、感情之類的屬于匾,而表達建築物名稱和性質之類的則屬于額。這種題名的功用,在制式、內容、書體、色彩上各呈其美,集思想、文學、書法、裝潢等功用爲一體,字雖不多卻令人矚目,既有可識性,強調標示性,大而明顯,又言簡意赅,志趣高遠,使人目擊而道存,“登其堂,觀其匾,整饬工致,名雅而字佳,雖未見其主人,而風度家規可明征矣”。

盧中南2018年爲湖南吉首烈士紀念碑題寫

匾額的用途很廣,幾乎涵蓋了社會生活中各種公開場合、各個層面和場所——殿堂、廟宇、園林、廣場、學校、機關、商店、禮堂、紀念碑、博物館、關隘、要塞、庭院等,特別是一些建築物的匾額、標牌書寫的正書,端莊、醒目、遒勁、易識,衆目睽睽之下一覽無余,既有莊重性,強調公衆性,又成爲文化品位、審美取向、風氣時尚的一種表征。

匾額書法體量大,不限字體,篆、隸、楷、行、草皆可書之。書者以精力法度結構之,于得心應手之妙,貌無遮掩,功力自見,其獨有的形式魅力融于周邊環境營造氣氛,“匾額題字,非大字不能善其事,非大字不能壯其勢”。

盧中南2019年爲河南省濟源市題寫

匾額書法不是小字放大版。把一種字體寫小、寫大所呈現出來的實際效果、風格、個性、氣質都不一樣。現在利用計算機或複印機把小字放大輕而易舉,數字制作工藝可以使書家墨迹任意放大而保持原貌基本不變,但是放大後的效果與原大書寫的效果相比,差別還是顯而易見,尤其是放大十幾倍後得形遺神,筋骨存而風采失,此舉可能是放大了缺點而不是放大了優點。30多年前,我曾經看過劉炳森先生寫匾額字小樣,約拳頭大小。他還對我說,因爲要按這個小樣放大制作很大,所以筆畫要加粗,空隙要盡量小,不然放大後的筆畫就顯得纖細孱弱,沒法看了。現在回想起來的確如此。如今,如果條件允許又不是書寫超大的巨字,建議盡可能書寫原大。惟此,題匾大字方圓肥瘦、緩急從意、骨脈格調,我自能主,方可得到最佳效果。

寫大字要用大筆,最好不要用小筆寫大字。羊毫筆因其毫長質軟,彈性差,但蓄墨多,適宜書寫豐腴飽滿的大字,兼毫大筆更合適。由于大號毛筆的彈性不如小號毛筆,筆鋒彈性小,不好借力調筆出鋒,因此對用腕的要求很高,更多使用的是臂力,甚至使盡全身力氣。用筆限度可以接近筆根部位,甚至可以全部按下去用筆肚子書寫(也就是用到偏鋒)。但收筆不能散鋒,要通過轉腕或撚管在運筆的末端來聚攏筆鋒,過多的散鋒容易造成筆怯無力、滿紙浮躁的感覺。從這個角度說,寫大字楷書幾乎可以將毛筆的所有性能表現無遺。

盧中南2020年爲河南省上蔡縣第二高中題寫

匾額大字楷書運筆講究重、緩、穩,不可輕、快、滑,也不建議做作地顫抖頓挫。起筆、行筆、收筆力度要送到位,就像掃地一樣,按住掃帚緩送而不能輕飄甩揚,也不能像用濕墩布拖地那樣,僅靠筆毫在紙上拖滑。盡量一氣呵成,保持一以貫之的堅定沉實,給人以一種巨大的張力,要寫出入木三分的立體感和彈性,即古人所說的“印泥畫沙”之意。

匾額大字楷書的創作,謀篇布局很重要。首先,突出節奏感和強調協調感。盡可能在楷書固有的整齊勻稱中凸顯大小、長短、寬窄、參差、錯落、疏密等特點,寫成一樣大小而毫無變化就死定了。其次,楷書難點在于結構緊密,虛實結合。結構一定不能松散,應該以茂密爲主。收緊結構關鍵在“黑多白少”,即筆畫是實,是黑,要粗壯;虛是空隙,是白,留白要少。同時也要防止過于緊密而墨氣太重,筆畫之間幾乎沒有空隙,發生粘連,都是黑沒有白,就“糊了”,成了一團“墨疙瘩”,那就是敗筆。一定要寫出“透氣”的感覺,離遠看還能看得出筆畫之間的空隙,留白即使很小也必須有。墨氣完足,大而不散,密可透風,方顯精神。三是方中見圓,圓中見方。有圓必有方,有方必有圓。一個字裏不可能都用方筆或都用圓筆。一味單純地追求方筆或圓筆,筆畫或偏枯薄弱,或圭角怒張,或胡塗臃腫。取勢要就方宜圓。字形見方者,四邊棱角需微圓而不宜太方,提按頓轉處少出圭角、少露尖鋒,否則易犯方板之病。反之,只有圓鈍而無方角,則是只見贅肉不見筋骨,是謂“墨豬”。

0 阅读:0

藝術無解無界

簡介:教育最熱點咋來談一談,這裏有不一樣故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