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9位專家拒簽三峽工程同意書,如今他們的顧慮應驗了嗎?

蘭亭說事 2024-05-15 03:09:57

1994年12月14日,備受期待的三峽工程正式開工,然而當時批准建設的同意書上,卻少了9位專家的,同意簽名。

作爲中國乃至世界工程史上,最宏偉的建設項目之一,三峽工程從構想到立項再到開工,其中間的爭議始終不斷、民間評說更是紛纭。

那9位專家當年拒簽同意書,究竟是出于何種考量?

而34年後的今天,他們當初的顧慮,又是否真的應驗了?

信息源: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請理性觀看

百年三峽夢

修建三峽工程,不僅是那代人的心願,更是中國人民近百年來的夙願。

早在1919年,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就曾提出:

“改良(長江宜昌段)上遊一段,當以水閘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資其水力。”

這段極富預見性的話語,很敏銳的捕捉到了,三峽的兩大價值。

也就是,改善長江航運,並充分利用,三峽豐富的水能資源。

要知道,在整個三峽地區,長江水道縱橫交錯,不時的出現激流險灘,輪船航行起來頗爲艱難。

與此同時,這裏還水流湍急,地勢落差極大,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

然而,讓三峽工程從構想,化爲現實的道路,並不平坦。

孫先生雖然早早的提出了構想,可卻是民國時期的國力,遠不能支撐如此宏大的工程。

到1925年先生去世,其實這件事也只存在于,構想之中。

真正付諸具體的行動,那已經是1932年的事了。

要說國民政府,突然重提修築水壩這事,實在是因爲1931年的特大洪水,造成的損失和影響過于巨大。

爲了根除水患,這才派了專業勘測隊,對于三峽沿岸,做了長達兩個多月的,實地測量。

而這也是中國第一次,開展三峽水利工程的實地勘測。

完事後,勘測者們撰寫了《揚子江上遊水力發電測勘報告》,並初步提出了粗略設想,那就是在黃陵廟及葛洲壩一帶,進行水庫蓄洪建設。

爲了實現這個構想,國民政府還專門公派了,多名技術人員,前往美國學習深造。

只是沒想到,深造的人才還沒歸國,日寇對于我們的全面侵華,就已經展開了。

此後就是長達八年的抗戰,到了44年的時候,美國專家薩梵奇才來到中國,幫忙考察了一番三峽,並于46年促成了,國民政府和美國的合作,打算共建三峽工程。

但沒多久,國共內戰的爆發,又讓這個項目無限期擱置了。

而新中國成立後,毛主席也是對于三峽工程,多有關切。

不過當時的技術能力和國力水平,確實實施起來困難。

因而毛主席在聽取專家意見後,選擇了從長計議。

而這一等就是幾十年,直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三峽工程的構想,才被重拾上議程。

九人拒簽同意書

1986年,國務院要求水利部,組織400余名各領域的專家,對三峽工程進行全面論證。

所有專家,統共分成15個小組,將從泥沙沉積、防洪能力、生態環境、移民安置等多個角度,對三峽工程的可行性,進行全面分析。

只不過,最終論證彙總完後,領導層發現,對于這項工程是否應該開工,竟然出現了,幾乎兩極分化的意見。

其中,9位來自各領域的權威專家,赫然拒絕,在三峽工程論證同意書上簽字。

他們分別是,郭來喜、李玉光、廖文權、侯學煜、何格高、伍宏中、覃修典、方宗岱、黃元鎮。

這9位專家在拒簽時,詳細的提出了,他們拒簽的兩大顧慮。

其一是,三峽工程可能造成,嚴重的泥沙淤積,時間一長必會影響,航運和發電。

其二就是,在未來出現動蕩的國際形勢時,三峽大壩極可能淪爲戰爭目標,一旦遭受攻擊,而導致潰壩的話,那將會造成巨大人員傷亡。

這個後者的原因,甚至也是,毛澤東當年否決三峽工程的,關鍵原因。

另據當時基建總參謀長張愛萍回憶,毛主席在詢問他時,他個人也認爲,三峽大壩很可能成爲,明顯的軍事打擊目標。

但與此同時,也有專家對泥沙問題,持相反觀點。

他們認爲,可以采取“蓄清排渾”的方式,將淤積物排出庫區。

更爲關鍵的是,這些支持者經反複研究論證,得出三峽工程不建,是沒有與其等效,或接近等效的,其他替代方案的結論。

最終,中央在面對支持和反對的聲音時,並未采納反對意見,而是拍板決定,開工建設三峽工程。

但那9位,拒絕在同意書上簽字的專家,著實體現了,中國知識分子勇于表達不同觀點、對國家負責任的精神。

這些人的擔憂,也間接推動了,工程決策的審慎、建設的周全。

泥沙顧慮,不攻自破

30年過去了,就讓我們看看三峽工程建成後,專家們當初的那些擔憂,是否真的應驗了?

首先是,泥沙淤積問題。

實際上,水土流失才是淤積的根源,隨著中國近些年大力實施水土保護、植被覆蓋,三峽來沙量,已大幅減少。

經過2003-2012年近10年觀測,年均沙量爲2.03億噸,比1990年前的均值低了42%。

其次,在防洪能力方面,三峽大壩按“萬年一遇”,再加10%的洪水標准設計。

而長江有史以來,最高洪峰流量,也只有10.5萬立方米/秒,三峽工程完全能夠承受住,12萬立方米/秒的防洪壓力。

2020年8月,三峽迎來了建庫以來,最大的入庫洪峰,流量爲7.5萬立方米/秒。

通過三峽庫區,與上下遊30多個庫區、蓄洪區的聯動調控,入庫流量和出庫流量,相差達2.6萬立方米/秒,有效緩解了,下遊防洪壓力。

這些數據也應驗了,當年支持建設三峽工程,專家們的判斷。

三峽工程的防洪效益,遠大于弊端。

事實上,三峽工程除了利用水能發電外,最重要的作用正是防洪,從而避免像1998年那樣的,重大洪水災難再次發生。

壩體可硬抗核武器

至于三峽工程可能會引發地震,或者成爲戰爭打擊目標的擔憂,更是被駁斥了。

通過一系列勘探論證,專家們認爲三峽地區的地質構造條件下,庫區水向斷裂的最大影響深度,不會超過10千米,遠遠不及地震的發生深度。

所以,說三峽庫區蓄水,會引發地震等災難,也是無稽之談。

再者,三峽大壩高185米,相當于66層樓那麽高。

但大壩底部寬達幾千米,並采用當今世界上,最堅固的三角形切面重力壩結構。

即便遭到彈道導彈襲擊,大壩也只會炸出一個洞口,所泄漏的流量相當于,打開數個放水閘門。

而三峽工程對防空防禦設計,也同樣重視,不僅配備防空軍事設施,大壩工程本身底座加深,防護能力上,更是能承受小型核彈的襲擊。

如此高水平的戰備防護,加之三峽大壩是中國的底線紅線問題,故而沒有那個“腦抽”的國家,剛把三峽大壩列爲“打擊目標”。

所以說,專家們當年對三峽工程可能遭受襲擊,導致泄洪傷亡的擔心,只能算是未雨綢缪,參考意味更重。

讓水生生物陷入困境?

那麽,三峽工程建成後,是否真的就無虞無險了呢?恐怕也不盡然。

長江流域向來是,我國重要的水生物基因庫。據不完全統計,長江流域有11科近1000種魚類。

然而,三峽工程修建後,海水倒灌成爲了不可能,某些地方的河面,下降超過百米,人爲性的割斷了,一些洄遊性魚類洄遊通道。

以中華鲟爲例,這種底層棲息魚類的生存規律,就是在長江口外淺海域越冬,之後遊回上遊的金沙江一帶,産卵繁衍後代。

修建三峽大壩後,中華鲟等洄遊性魚類,便陷入兩難。

或是上不了洄遊路徑,影響繁衍;或是被大壩攔阻,難以到達越冬地點。

再比如,長江白鲟就在2003-2005年間,宣告物種絕迹。

生存環境遭到破壞,自然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直至今日,一些重要商業魚種的資源量,仍在大量減少,而這些嚴重影響了,沿江經濟。

三峽工程的利與弊

事實上,泥沙淤積不僅會影響,洄遊性魚類。

像是庫區水源汙染加重、港口航道阻塞等,所有人們擔心的一切,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出現了。

比如,三峽庫區周圍,分布有不少化工企業,汙水長期無法排出庫區,導致庫區水質嚴重汙染。

還有,一些極爲珍貴的文物古迹,在蓄水過程中,也不得不被淹沒無疾而終。

當然,三峽工程建設方,也在努力進行應對。

比如劃定自然保護區、植物園保種、人工繁育等,已使不少受影響物種,有了延續種群的基本保障。

但不可否認,作爲一項規模超大、工期漫長的工程建設,三峽工程肯定存在,一些難以完全規避的弊端。

最根本的還是,人類無法與自然形成,絕對的和諧共生,而只能在保護與發展之間,尋求微妙的平衡。

後記

也正因如此,步入新時代,我們在追求發展的同時,更應該汲取曆史經驗教訓,時刻把保護自然生態、維護人民利益,放在重要位置。

在三峽工程建設之初,9位專家拒絕在同意書上簽字,表達了中國知識分子對國家事務高度負責的精神。

30年後,他們當年的種種疑慮,都應該成爲我們反思的導向。

參考資料

8 阅读:4171
评论列表
  • 2024-05-22 20:58

    文中竟然沒提到極力反對的我國著名的水利專家黃萬裏

  • 2024-05-22 20:59

    怎麽不說,大壩建後,某些湖缺水了。前幾天網上還在泥沙淤積問題。怎麽你一筆就寫沒了?

  • 帥哥 32
    2024-05-22 11:17

    影響了大自然的生態平衡,極端天氣變化、暴雨洪災泛濫成災

  • 2024-05-16 08:31

    反正建之前說是夠全國用電,1毛錢一度,現在不知道實現了麽

    庫洛 回覆:
    那時候能想到30年後收入可以漲10幾倍?
  • 2024-05-23 12:37

    這9位專家怕死不?日本侵略的時候沖鋒在前的戰士們是怕還是不怕?

  • 2024-05-18 06:56

    很多人都知道的問題,難道專家不知道?以前的專家也是僞專家?

  • 2024-05-22 12:59

    這文章的標點符號用的神乎其神。

蘭亭說事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